你的名字就是他们的梦魇

订阅“星子”的博客好一段时间了,虽然大家都不说,但大家都知道,星子背后的真人,名叫王丹。我第一次听到王丹在新浪上开博,我感觉到的是“不可思议”,因为这样一个“反动透底”的人物,“春夏之交风波”的直接领导人之一,怎么可能能够在像新浪这种党的好女儿的“照料”下存活?不过仔细一看,的确是有可能,他从不直接谈论和他真名有关的那些事,没有宣传,没有“蛊惑人心”的语言,纯粹就是一个海外学子的生活和内心记录。

虽是如此,不过如果你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你还是能看懂他在说什么;但如果你不知道,星子怎么看怎么也像是一个郁闷的留学生。所以绝大多数网民的评论也小心翼翼,生怕透露了风声。连我也没有公开传播这个地址,而是放在了文摘里。

不过这几天看他老不更新,结果从Google Reader里点开一看,发现他的窝还是被端了。我一直在担心这个问题,这个blog出现在Twitter上之后我就知道迟早要出问题,就算新浪里有人不缺良心,可更上面的人就不一定了——最后还是成真了。

老实说,要说“违法”,或者“反动”程度,星子的blog算是我订阅内容中最不反动的几个,甚至我觉得我这里的内容都比他“反动”。虽然在blog里也说到了“那一天”,但对一个什么事都不知道的青年,或者不知道其真实身份访客,谁知道“那一天”是“哪一天”?

这也再次证明了党的一个习性:党怕的不仅仅是真人真事,连名字都怕。

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可以意识到,在国内网站上(除了几个官方论坛和网站中),无论你的观点如何,但只要你谈论到了那几个所谓“敏感”名字,你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被删。我知道,因为我的blog就这样被端过。我以前和钱烈宪一样爱转国内媒体,特别是官方媒体的报道,无论是原文转载还是摘要+链接,都免不了被删,根本不在乎你的观点。至于这是为什么,让我们回到那个经典的苏联老笑话:

一人在克林姆林宫前大喊“打倒这个腐败的党!”,他马上就被便衣包围了。

挣扎中,这人辩解说:“我又没说是哪个党!”

便衣说,“谁不知道你说的哪个党!”

党可以从宣传上污蔑、诋毁那些党不喜欢的那些人,也可以进行肉体消灭,但这些效果只存于表面,而表面下的那一颗心,是夺不走也关不了的。再强的人也迟早会消失,肉体不能永生,但名字可以永生,活在人们心里。当杨佳被行刑后,艾未未就曾经说过:“最终是他们证明了你没有错,从今天起,他们会害怕你的名字”。人虽然不在了,但一旦听到杨佳这个名字,我们就会想起当权者的种种下流伎俩,这个名字至今也会在一些论坛变成“**”。

王丹这种名字也是如此,任何一个稍微有点记性的人,一旦看到这个名字,什么都不用说,首先联系起来的就是这个名字所代表的,党过去极不光彩,却又不想让人知道的一页。至于谁的记性最好 —— 无非就是当事人了。表面上他们可以说自己有多么伟光正,也可以用尽一切手段逼你承认这一点,但人是骗不过自己的心的,自己的心虚那是盖不住,骗不过,也不能用伟光正疗法治好的。

我觉得做人最可怕的事情就无非如此了,活得光鲜,但实际上内心里比谁都痛苦,还不敢说出来,而且还要装着很有面子,很有力量,强迫别人一起来骗自己 —— 如果他们真的无愧于心,有必要连一个名字都怕么?只要你不小心触碰到了那个党的痛处,党才不管你说的究竟是哪个党,做个不恰当的比喻,这就像潜逃途中的犯罪份子听见警车的警笛就觉得是要来抓自己了一样,唯一的区别是,这个怕警笛的人,权力比警察要大不知多少倍。

至于这种心理疾病能延续多长时间?比你想象的长:

这心事藏得真久
这心事藏得真久

联合报 via 3rd Possibility

这样憋真的是要憋出病来的。如果一个大国落到了几个精神病手里……

最后转一句星子在blog里的话:

如果我被和谐了,各位千万要记得在那一天穿一件白衣服哦,你肯定知道我说得是哪一天。

玩完了: (

我说我自己真的玩完了:)

下周就开学了。没啥事,就是有点感到失望甚至恐惧——自然规律就是如此,对生物杀伤力最大的不是把一个生物从一个环境换另一个环境中,而是改变本身。而且这学期要做的事情有点多,一些课讲师已经把大纲放到了网上,看了之后我是彻底傻眼了,把我对未来3,4个月的希望击得粉碎。

说这个没啥意思,主要是我高兴的注意到这两个月期间又有一些新订户,因此声明一下,我学期期间的更新通常较少,不像假期这样可以一、两天一篇。而且为了省时间,我通常也会更力求简练(通常就是分割线上面这么多内容),而且会有更多和新西兰本地相关的内容(因为关注中国国内需要大量时间)。如果你是因为这些因素而不小心把我加到你的订阅中,不妨再考虑一下:)

另外我知道有几个人有事没事就到这里闲逛一下,但因为他们十有八九都是扑空的,有时候看得我都不好意思。如果你是这其中之一,可以的话,学着用RSS和订阅器来管理阅读吧。如果还看不懂,找我,我教你。

顺便说说写博客,最近看一拨人在讨论这个问题。

blogging是一项极其费时,而且有时候还非常危险的一种运动。而且中文网络环境那么差,你稍微认真码出来的字几乎从不会得到除blogsphere之外他人的尊重。那为什么有很多人还是乐此不疲呢?有人说是表现欲,其实不一定,我不觉得我是个很爱表现的人。这个blog的最初目的是在内部圈子里分享我的想法(具体请参见关于页面),因此我现在blogroll 里的链接也不多,多半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或者比较熟知的人。

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先抱着分享的心态开始blogging的。但之后的心态就渐渐的变了。我在独立blog之前谈论得最多的话题是互联网,但就像我以前提到一样,在中国国内,你关心互联网,就不得不关注时政方面的问题。另外一个是责任心,就像是卢梭《契约论》所说:

我生为一个自由国度的公民,而且是主权体的一员,虽然我人微言轻,但我对公共事务有投票权,仅此一点,我就足以有义务关心它们。每当我思考政府问题,我总能在我的思考中找到爱我的祖国政府的新理由,对此我感到欣慰。

我唯一的异议是,关心公共事务的前提不应该说你必须是自由国度的公民。作为主体权的一员,这个社会的走向实际上取决于你自己,而不是政府。政府的滥权很大部分是因为大家都噤若寒蝉,充当犬儒而不敢发声。这种情况下,你更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别说13亿了,要是能够有1/13的人能够勇敢站出来,对一件事说“不,我觉得这是错的”,威权就没有了能力。不过我不是什么胆大的人,也不想到中南海门口示威,写写blog就是我最少能做的事情。这几年的事情已经证明了,网络的影响力其实并不小多少。

这个话题太可怕了,换一个,blogging还有另一个原因是学习。

我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熟悉我的人都应该知道,我很不喜欢在blog内谈论自己专业的事情。这个原因很简单,倒不是怕被人认出,主要是我要保存对自己专业的那么一点点热情,如果无时无刻谈论的都是同一个话题,那么热情很快就会变成厌恶。而讨论自己不是常常关心的话题,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blogging最费时的地方不是写,而是读。这个过程对学习那些你不是十分熟悉的话题是是否有益的,更重要是,可以锻炼你的锻炼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而无论你是哪个专业,这都是一个好处。

但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相对于那些专业人士,例如冉匪的日拱一卒来说,我就没那么多时间,因为我面对的阅读量是加倍的。今天才整理完了自己的GReader,从300多个订阅减到到280个。数字听上去吓人,但就每一个话题的订阅量来说,我和一般人的订阅数量其实差不多,但话题一多,累积起来你就不知道先看谁好了。

有时候这一点会让我感到不小的压力,不仅是时间,而且你感觉你还得对读者负责,不能拿一堆垃圾敷衍。但无论怎么说,写blog又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因此我还在找折中的办法。我现在是当我感到厌烦时,自己从blog中放大概2-3周的假,但我并不想让这地方荒废太久。

感谢你听我胡叨:)

很快就回来,我保证

这一周有点自己的事情,可能无暇更新这个blog,不好意思:)

大概星期四或者星期五回来。blog更新暂停,更新将会转为每日Twitter。文摘……如果有空就更新。如果我有任何话要说,最有可能的地方是我的Twitter。如果你需要联系我,MSN或者EMAIL。

更新,暂时打开了我订阅内容的共享页面

钱烈宪遇刺

根据各方消息,深受各界草民喜爱的八卦造谣者钱烈宪今天下午在北京单向街书店签名售书《想象中的动物》时遭两人用刀刺伤腹部。没有生命危险,但据说有点严重

希望能早日将凶手捉拿归案,严惩凶手以及任何可能的幕后主使者——不管是谁做的,是什么动机,动刀子都是令人鄙视的行为。人类的进步、世界的和谐是历史潮流,是任何卑鄙行径都阻挡不了的。

祝愿钱烈宪同学尽快康复,早日回归网络,继续造谣:)

更多消息请关注八卦小组和Twitter Network,例如这个

15/02更新

钱烈宪已经手术了,无大碍。

一点闲话 +++

在别人那里回复关于“网络力量”的话题,不知不觉中打了很多字,正好话题又和“闲话”系列相关,于是改写一下放在这里,就算是我偷懒了:)如果你没看到 ++版,并没单独成文,在这里

虽然互联网和各种web 2.0应用给个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但隐忧依然不少。互联网在传统媒体“至上而下”的传播方式之外提供了另一种,至下而上的传播方式。但这并不是最理想的,一是会导致冲突,二来所有网络中的东西终要归于现实 —— 上下两个方式的实际问题就是:话语权该落在谁手里,而现实中的话语权依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在互联网中,虽然个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实际情况依然是要靠小部分人来产生影响。这有几个原因,一是现实影响力的延伸,虽然新华网和我的blog人人都可以在网上看到,但很明显新华网比我的影响力大,因为这是现实影响力的延伸。 而个人影响力在今天的最佳表达方式,Blog,数量其实也没那么可怕。CNNIC最近一次调查报告,如果没记错的话,显示虽然有很多人开blog,但只有大概30%的人在半年内更新过,像我这里这样有空,有话说就更新的blog其实是非常非常少的。话语权就在这种人,或本来在现实生活中就有影响力的人手上,而大部分人只起到了煽风点火和放大作用。

所以在互联网上虽然人人都有话语权,但还是有大小之分的。因此只有blog和uploading是不够的,因为基本的不对等问题没有解决,只是多了一个从下到上的渠道,造成两条平行的渠道而已。这很可能造成上面一帮“权威”,但在下面又有另一帮“权威”,谁也不服谁,谁也看不起对方,而且因为我朝的网民在逐渐抛弃上面那帮权威(这和网络无关,但网络加快了其速度),下面那帮权威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但他们有时候其实更不可信。

把你GReader里的订阅项目里拿出来对比一下——只要我们关注的话题类似,我们的订阅内容其实都是差不多的。而每次的网络暴红爆黑现象,从“你们算个P啊”到“天价烟”,通常要经过互联网中的“权威”(门户网站等等)转手那么一次,才能真正产生影响,也就是说,还是被控制着的。我检查了开博以来三篇访问量最多的blog——无一例外的,他们都被更有影响力的权威力量转走过,而绝大部分流量都来自于这些地方的链接。有良心的会带一个你原文的链接,没良心的门户网站,转走会把你的署名什么全部取掉——作为一个个人,你有什么话说吗?

又一起无耻的骗点击行为

我说我自己:)

今天换了背景,新主题的事情就算弄完了,下面就是考试了:(。我最后决定banner图片弄成随机的,不是我爱折腾,以前就有人提出,我也有这个感觉,因为黑/白色系永远不变,天天看顶上那黑压压的一片,看久了是有点郁闷,因此换点鲜艳点的图片。我从以前的图片里找了10张,加上其他人的2张,加上原本的背景,一共13张。至于你进来之后看到的是哪张图片,绝对随机,我很无耻的希望你能多刷新几次我的页面。

其实不是想骗你点击,只是因为我用了两张别人的照片,因此我要声明一下。

  • 毛利图腾 —— 原文件来自维基百科,属于公有领域,因此可以自由使用。
  • 2009奥克兰元宵灯会 ——来自我的朋友Erik,这是我能挑到的最好的照片了,照片使用已经他的同意。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下面是其他图片中的内容:

  • Auckland City
  • Auckland War Memorial Museum
  • Avondale, Auckland
  • Mt Eden, Auckland
  • One Tree Hill, Auckland
  • Western Springs
  • Wellington Botanic Garden
  • Lake Rotorua
  • Rangitoto Island, Auckland Region

咦,我为什么说“又一起”?

我会监测网络速度的,如果太拖网速我还是会换会以前的简单风格。

我放假在干什么……

为了响应胡主席没事不瞎折腾的号召,我只在有事的时候折腾——正在测试新的blog主题。

其实说新也不新,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换了两个,但如果你从一开始就在看这里,相信你也可以意识到,其实每次更换,外观变化并不大(我非常老顽固),真正有巨大变化的是里面。这回这个是我见过的最符合XHTML 1.0 Transitional标准的主题——因此这个我用这个主题的时间应该会很长。当然,如果你真的闲得没事干,把这里拿到validator里检查一下,还是会有很多错误的,但那大部分都是我自己的错误。

CSS和PHP我都没学过,只有CSS还勉强会一点点,因此每次都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做修改。

就如你所看到的一样,新主题已经上线了。主要的格式我相信是已经没问题了,只是我还没汉化和设计banner图片,不过我想没太大问题。

如果你发现任何奇怪的显示或者bug之类的(特别是IE6用户,真不明白为什么今天还有人用这种浏览器),不妨告诉我一声?谢谢。我预计会有bug的,我做事非常不小心,而且常常不知不觉就跟着英式英语习惯走了,把color打成colour。

倒垃圾了

我想没有多少人知道我写东西的方式。你也许会吃惊,无论是blog,还是几千字的论文,在全文完成之前,我是不知道我要写什么的,更不用说什么中心思想了,在我这里,这个概念不存在。

所以我写论文方式是,想到一段写一段。看字数差不多之后,把几十段文字全部打乱重排,看看大概说得通了,再加上开头结尾和标题就算结束了。其实blog也是如此,想到一段写一段。这样有一个很不好的问题,有些段落到最后不一定用得上,变成了无数个垃圾段落,留在了后台的草稿中,占了blog几个编号。

趁着放假之机,我把这些垃圾段落清理了,差的删掉,但有些有点意思的段落,我觉得删了有点可惜,但我又不太可能有时间把它们写完,今天就把他们一次性发出来,如果你能捡起来弄完,那当然最好,如果没兴趣,就当是我在倒垃圾:)

—–

比钉子户更牛的是?

我很好奇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将钉子户三字前面加上“最牛”,难道他们想“牛”吗?如果他们不牛起来,怎么打得过手段花样百出,不断翻新的最牛开发商?

——

山寨

我可以接受的“山寨”释义有两个:手机行业那种模仿式的山寨;或者是“模仿式恶搞”的代名词。

恶搞那部分容易理解,你仔细想一想,和以前的“恶搞文化”繁荣相比,现在你是否还能在各个新闻网站上看到这个词?这个词连出现在论坛/blog中的 机会也少了,一个原因是我们有更新的词,例如“雷”;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恶搞这个词是被广电总急和真理部打击过的,因为很多恶搞只会让劳动人民发笑,而 领导是笑不出来的(也就是所谓“低俗”)。因此很多媒体为了避免再触雷,就需要找一个替代的词语。

可以预见的是,山寨,就如所有网络暴红现象一样,就算没有人去打击,迟早它也会从时代中消褪。它就是一种暴红的文化现象,不是什么可以上升到民族高度的重要问题。

——

这段我发过,不算垃圾……

文化还有一个可怕地方在于,它不像武器可以更新换代或者彻底重来,也不像CCTV那样可以沦为立牌坊的……这文化的印记一旦打上了,要甩脱是一件不太可能 的事情,至少需要的时间非常之长。所以我每看到愤青又对哪里在搞去中国化忿忿不平的时候我就觉得有些好笑,如果你那“五千年的文化”那么容易就被去了,你 居然还好意思说你的文化强大;如果人家原本就不是中国文化,那你在那里不平什么呢?

——

逻辑

“没去过中国就不要在那里瞎说”这句话里的逻辑问题我就不说了。再说现在已经很少有爱国份子说这句话了,因为随着旅游业的发达,去过中国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你碰见洋人还这样说,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把你自己弄得很尴尬,因为没准对方的中文说得比你还好——看看那些英文的中国blog就知道了。

但很多人还是喜欢把“中国”换成“西藏”,继续利用这句话作为他们的论据,毕竟对西藏那么高的地方感兴趣的洋人并不多。当然,如果你运气不好,那就……我就听朋友说过一个故事,也是一名华人学生在和洋人争论西藏问题,那学生还是这句老话,“你去过西藏?你有什么资格在这里评论!”不过,他第一没料到对方说他在西藏生活过5年,在那里做了好几个项目;更没料到的是,那位相当反动的洋人老头居然反问他,“那你去过西藏吗?”……

——

和上一篇有关

中西方的冲突说是意识形态,我觉得将其描述为两方极端派之间的骂战更为合适些。因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绝大部分人之只想有一个平静的生活,而不是成天在那里吵来吵去的。而那些极端主义者,在很多方面,其实非常类似:

  • 都以为对方是最愚昧的。
  • 却又都以为自己是最聪明的。
  • 都以为对方“受了反X媒体的影响”。
  • 却又都以为自己从一部分媒体中看到的消息是事实的全部。
  • 最重要的一点,对方的意识形态天生邪恶。

……

——

垃圾倾倒完毕:)

思想警察

一个眼神都可能出卖你(Lisa the Vegetarian, The Simpsons, fair use)
一个眼神都可能出卖你(Lisa the Vegetarian, The Simpsons, fair use)

不是我牵强附会,只要你仔细思考一下,你会发现天朝的很多东西都可以和奥威尔笔下的大洋国对应起来。CCTV –  电幕, 中宣部 – 真理部, 还有那句 “谁控制了现在,就控制了过去”……

思想警察也是一例。台面上的“打击低俗”这个理由本身就有问题,一个正常的社会一定会有高雅和低俗之分,再说我的思想是我自己的,我自愿低俗,没人有权利告诉我必须得想什么。再说低俗的东西如果都被打击掉了,那要拿什么东西来衬托领导的高雅呢?或者还是只许州官放火,玩真人,老百姓却连看一下图片都不行?

当然,“反低俗”的真正理由就不用多说了,见图。

我有时候怀疑老大哥的部门其实都是玩无间道的。从真理部提供的“敏感词”名单就可以看出,他们比一般淫民的想象力要高至少几个档次,流出的那些名单,在我看来,似乎是故意提供淫民的,提醒他们“搜这些词也能找到你想要的”。

而反低俗很明显是今年年初的第一个折腾,给胡总的“不折腾”公开的打一个大巴掌。稍微有点常识的人知道,近些年的网络严打,要禁的东西是从来没有一次能够禁掉过的。牛博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像那样的网站关了又开,开了又关,折腾了半天却返回了原点,这不是大折腾是什么?

但实话说,要永久关闭牛博这种网站,老大哥是办得到的,但这样做会危及自己,因此是不敢的。那怎么办?也不能什么都不做,因为那是要把自己气病的,还是折腾一下吧。

我也有点怀疑那个低俗网站中心也在玩无间道。每一次公开的低俗网站名单,似乎都在告诉我要“等严打结束之后……嘿嘿”。

我其实并不关心牛博这个网站。你虽然可以说我“不喜欢”D,但还没有右到那种程度。我虽然订阅了一些牛博的作者,但我对他们的关注是在牛博之前就有了的。我虽然不是常常看牛博,但这并不意味着党就有权代我将其关掉——看什么网站是我自己的选择,但DANG不能像那种“历史选择了DANG,因此你们就得一直选择DANG”那种混帐逻辑来剥夺我选择的权利。

不过还是感谢DANG和窝藏在那边的无间道——牛博四次开关,据说每次都能导致流量井喷式的上升。DANG这次也教育了我要懂得珍惜眼前的东西,不要失去了再来后悔——从此以后,俺要天天上牛博。

写在牛博重开之际。

housekeeping …

这几天你应该注意到了页面上的一些小变化。简单说一下。

Google 自定义搜索 – 我用这个取代了wordpress自代的搜索。主要的目的是省CPU,不过我试了一下,Google返回的结果明显优秀很多。

不过这东西有一个问题,搜索结果的页面在Google的网页中,而不是这里。我知道如何把结果移到我自己的页面,但有一个严重问题——在IE8下面会导致浏览器不断弹出新窗口,网上搜索了一下,这情况还不罕见,也没完美解决方式,所以只好就先这样了。

Twitter – 启用这个东西的原因是,接下来一段时间我可能没有太多精力更新这里,为了不让这里荒废,把这个东西放上来。在右边的侧栏中,似乎不太明显。

现在我还没完全上手……也许以后会是以twitter+google reader的形式存在。

另外也有一些版面文字上的小改动,去掉了一些多余的代码。

有一点我还没做,增加一个侧栏——在Twitter出现之后,侧栏空间开始吃紧了。正在考虑要么多加一栏,要么把首页和blog内页的侧栏分开制作。我倾向于后者,我个人极不喜欢把正文栏挤成小纸条的那种排版方式,看上去很累。

不过当然,不管是哪个选择,对我来说,要达到那个选择而不让整个blog散架都是一件高难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