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投资移民政策

其实这个政策并没有多少好说的。新西兰两个大党其实都并没有发展经济的任何新主意,还是和过去三十年一样,进口人类,进口资金,或者两者同时进行,用来给GDP 和房价灌水。至于这能否发展经济,过去三十年引进的“投资移民”达到了什么效果,有哪个公司因为这个投资获得成功,反正我是没听谁或者哪个政府说过 —— 毕竟买政府债券能达到什么效果?

可能对天朝人来说,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前任政府限制海外资金进入房市的做法,是把居民房产定义为海外投资法中的sensitive land。这一条似乎现政府还不敢动。而这意味着,任何想“投资”地产的天朝土豪们,只要需要海外投资办公室批准,就必然会被公开详细资料,成为媒体和乡民挖掘信息的工具。如果经济专家党意识到这个程序是引进他们的巨大阻碍,会牺牲信息公开的原则,为他们保驾护航吗?当然会了。

不过真正想说的是这种行为的社会影响。新一代的移民可能不知道,但上一次2000年初“投资”移民放水时,奥克兰也不缺各种精彩的花边和小道新闻。当年的各种帖子现在有点难找,但大致来说,主要是三条线,用钱解决一切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装傻,然后觉得岛民低人一等。

一个大概的类比是,前些年如果新闻曝光那个房东搞十个人挤一个房间的群租房,或者搭环境恶劣的违建高价出租,永远都可以听到的一个解释是 —— 我这是在解决住房危机。言外之意当然是没有锦旗就算了,居然还要罚我,天理何在。当然现在房价跌了,blame someone else 的这群人的说法也从政府导致住房危机,变成了政府建了太多房。‘

虽然不仅仅是天朝人有这种心态,但他们毫无争议地是专家 —— 无论是买家还是卖家,我都是高人一等的恩客。卖居留权这回事虽然不喜欢,但就程序来说,只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两不相欠我并没什么意见。但通过这个程序进口的价值观却会造成深远的影响 —— 钱是可以买来优待的,可以不用英语能力,移民也不用真的居住在这里。进口一堆恩客造成的社会后果不是短时间内可以体会到。

除了天朝人,美帝现在的tech bro 要拿出1300万纽币也确实不难。上次一路开绿灯引进的Peter Thiel 说是在国际上为新西兰发声,带来利益,还有人记得究竟给国家带来了什么嘛?那为什么还要继续进口更多只是为了给自己留退路的Thiel ?

可能没人想谈的政治影响是,这其中的任意一个tech bro 要是想下场玩玩新西兰政治,本地资金是绝对无法阻挡的。但是对于国家党来说,进口更多自己的金主,污染未来的政治又有什么关系。

作为政治工具的移民

假期间对时事毫无兴趣,但好天气实在是太短暂。

虽然比不上遍地是牛马的卷国,新西兰人的平均年工作时长以及劳动参与率在OECD 国家中其实都算前列,尤其是考虑到劳动参与率甚至高过了没有法定年假以及生育假的某灯塔国,怎么看怎么都不像“福利养懒人”。按最高学历来算的话,受教育程度也至少在OECD 平均水平

我一直觉得新西兰有那么一点像增强版的菲律宾人力资源输出,输出人才的学历和技术普遍较高。在海外,新西兰人反而是以勤劳著称。 虽然常把这叫做brain drain ,但我觉得本质上不是坏事,国民在海外的人脉资源,以及对国家形象的影响都是正面资产。

但从岛国的餐馆小老板,到美帝的H1B雇主,商人说自己国家的人懒,必须要移民,大概是一个西方国家的普遍现象。在体量小的新西兰,这个问题的原因不难理解——  一紧缩移民政策,平均工资就上涨。而制造业协会认为失业率在5%是“正常水平”,而达到这个目标的最简单手段自然是增加劳动市场的竞争,也就是引进更多移民。

如果是一个代表商业利益的政党,在这件事上普遍都需要演一下戏,说一套做一套,不然那些红脖们哪怕智商再怎么不足,也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就新西兰国内来说 —— Luxon 无论是在选举前还是选举后,都在持续地 shitttalk 新西兰劳工阶层。虽然就我日常经验来看,”very negative, wet, whiney, inward-looking” 这些词形容岛国的小商人阶级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但’Bottom feeders’ 依然还要投他们一票,确实是新鲜事。不管是通过culture war 转移注意力,还是用谎言说服他们,根源是选举策略的根本改变。在过去,选举是不同政策之间的较量,而现在,选举的主要手段说服选民不要投对手一票,不然就是世界末日。而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选民真正地比较和考虑各种政策,发现改变“现状”还有另一个可能结果——变得更糟。

美帝的事情虽然娱乐效果强太多,本质上其实也是一样的。投了救世主一票,然后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当然作为移民,完全支持每人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不应该和某些岛国人一样,自己上位了就成了ladder puller。但是于此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就和其他人群分类 ——比如“毛利人“, ”懒人“一样,自己也很容易成为政治工具。无论是从压低工资的角度,还是颁发居留权本身,移民本质上是政府对雇主的补助。而就和其他涉及利益输送的公共政策一样,这并不必然会保证移民对社会的总体影响是正面的,毕竟投资医院和基建都是要钱的。

而当民意转向时,要是民主制度出了问题,民意撼动不了政客,那就只能祝好运了。

户口

我本人反对今天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在以前有存在的必要性,在计划经济下,合理分配劳动力是保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但在今天,他已经失去了所有有效的功能,变成了钳制人才流动的一个工具,并且是种种本不该出现的社会不公的直接原因,孙志刚我就不说了。

户籍是权利,而不是特权。今天的户口已经显而易见的变成了类似印度种姓制度的证明书,北京上海深圳户口不仅比其他户口骄傲不少,而且能够享受的特权也比其他城市户口多得多。不同等级之间的待遇其实不仅存在于城乡二元结构之间,还有大城市歧视小城市,小城市歧视乡镇,乡镇歧视农村……不管原意是否如此,户口已经成了每一位中国人头上一个没有必要,甚至是有害的枷锁。

说起这个原因是今天看到这则新闻:

上海市政府日前印发《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的通知,凡是符合条件的外地来沪创业、就业人员均可通过申请以获得上海户籍。该办法试行期为3年。(中新网 via 新华网

中国再怎么说,至少在大陆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在统一国家内,居民迁徙居然还需要“绿卡”这种东西真的是一种奇迹。像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这种国家,他们是“联邦”,每一个州有自己的州长,总理或者总统,甚至连各自之间的法律都不同,居民的正常迁徙也没有受到阻止,我也没看到全美国人一窝蜂的往纽约跑——根据支持户口者的逻辑,如果废除户口,人员流动将失衡,大家都会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跑。

这种对户口废除后人口流动的恐惧,实际上就是今天户籍制度所造成的不公的一种体现——深圳户口的价值比俺那旮瘩的户口价值高不知道多少倍,如果俺挪挪屁股就能让自己身价暴增,那为什么不做呢?但他们忽略了一点,一旦让户口跟着人走,而不是人跟着户口走,户口之间的价值差异就不存在了。

再说人口流向大城市的原因其实就不是因为户口问题,现在有户口,不也有很多人往大城市跑?真正的原因,虽然官方不愿意承认,但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后果正在逐渐显现。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你凭什么当你在独享经济发展好处时,要人家一辈子被拴在他们贫瘠的土地上?何祚庥院士已经告诉我们,生在中国就是一种不幸;难道中国内部还要继续划分,生在中国的偏远农村比生在大城市更不幸?

而至于为什么今天的沿海城市像欧洲,内陆农村像非洲,我们心里都有数。

真正让我感到惊奇的是拿到这“上海绿卡”的要求。我好几年没有关心新西兰的移民了,不过简单看了一下,绝对比移民新西兰难,如果你来自本地,下面我说错了什么,不妨指正一下,我确实很几年没关心这话题了。

首先新西兰的移民是评分系统,根据你的学历,工作经验等条件评分,再从高到低“邀请”申请人来申请绿卡。上海绿卡虽然不是评分,但也有先后。例如符合下列条件者“可以”申办上海户口:

(一)持有《上海市居住证》满7年;(二)持证期间按规定参加上海市城镇社会保险满7年;(三)持证期间依法在 上海市缴纳所得税;(四)在上海市被聘任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技师(国家二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以上职业资格,且专业及工种对应;(五)无违 反国家及本市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行为、治安管理处罚以上违法犯罪记录及其他方面的不良行为记录。

但那只是“可以”申请,在一个每年有名额限制的申请制度下,你只是“可以”申请那是不够的。而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持证人员可以“优先”申办,我们来一条一条的看,看看和新西兰对比,究竟有多严格。

一)在上海市作出重大贡献并获得相应奖励,或在上海市被评聘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技师(国家一级职业资格证书)且专业、工种与所聘岗位相符的……

首先移往新西兰不需要受什么奖励,不过女王给你授过勋什么的那当然更好。至于技术问题,很多大专文凭也能够成功移民。我还特别去算了一下,如果你有短缺专业的文凭,就算暂时没有工作也有希望申请到移民。

(二)在上海市远郊地区的教育、卫生等岗位工作满5年的,持证及参保年限可缩短至5年;

在新西兰没听说,不过印象中澳大利亚好像有类似的鼓励,到偏远地区工作几年,不仅缩短申请绿卡所需年限,而且特别容易申请下来。澳大利亚好像没有规定必须要是从事什么行业,而且澳大利亚的“偏远地区”可不是上海的远郊地区可以比的。

(三)最近连续3年在上海市缴纳城镇社会保险基数高于上海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2倍以上的,或者最近连续3年计税薪酬收入高于上年同行业中级技术、技能或管理岗位年均薪酬收入水平的,技术管理和关键岗位人员可不受专业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等级的限制;

没听说过这种要求,只要收入和工作相符就行,收入和工作不相配那是要受到移民部官员怀疑的。

(四)按个人在上海市直接投资(或投资份额)计算,最近连续三个纳税年度内累计缴纳总额及每年最低缴纳额达到上海市规定标准的,或者连续3年聘用上海市员工人数达到规定标准的,相关投资和创业人才可不受专业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等级的限制。

也没听说过这种限制,只要把钱拿来,在银行里放上它几年好像就可以了。当然,新西兰的投资移民有点夸张,要求的下限是是250万纽币,约860万人民币。

一个没提到的话题是时间限制。据我所知,新西兰移民没有强制的最少居住时间要求,但一般有2-5年的工作经验会让申请加分不少。不过在时间限制,外国绿卡也有一个问题,如果你离开该国太久,绿卡可能会失效,据我所知美国就是如此。但新西兰有一个很独特的东西——永久回头签证,在2年内连续在新西兰国内住满半年还是一年,我记不清了,就可以获得该签证,也就意味着就算你在中国住上30年,绿卡也不会过期——算了一下,这些杂七杂八的时间要求加起来,好像也没有到7年。

如果你在考虑“移民”,你要选择谁呢?如果你是“投资移民”,上海的要求似乎要低一些,但我相信访问我这个blog的朋友绝大部分都不会是那种富人。更别提有一个国外身份,在中国国内还有不少特殊好处。虽然你还是中国护照,但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冒充归国华侨,看能不能享受到和火车为日本人临时靠站一样的待遇;至于那些对外国人加倍收费的景点——你一口中国话,谁会你认为你是“华侨”?

当然,不要误会我是在推销新西兰,当其他朋友询问出国事项时,我总是向他们推荐其它国家而不是这里。地球上任何一个移民国家的机会都比新西兰多,而且移民要求也不见得比新西兰高,有些甚至还更容易。

我想说的是,废除现有的户籍制度,无论是对社会正义,还是经济平衡发展,都是有好处的。

神秘人物 – 刘阳究竟是谁?

今天的英文先驱报对刘阳这个人有一篇超长篇报道。里面有很多新内容,而且越看越刺激,像是天方夜谭的神话,因此看到一半我决定将其全文翻译。如果你不知道刘阳是谁,请看这里或善用本站的搜索功能……

翻译花了我将近两个小时,没力气校正了。因此声明一下,内容以新西兰先驱报的原文内容为准,本翻译件仅供参考。

Mystery man: Who is Yang Liu?
刘阳是何方神秘人物?

New Zealand Herald | 新西兰先驱报
2009年1月31日

原作者:Phil Taylor
译者:Arctosia

版权声明:本站的知识共享版权不适用于该文,请根据本站版权声明中“关于翻译文章”部分和新西兰,或者您当地的版权法中合理使用以下内容。

Read more

关于 … 阎永明

虽然晚了点,但还是说说。如果你不知道这位化名刘阳的人士,上一篇blog在这里

没有什么值得振奋的新消息。tgif仍然是以此攻击工党,而对此人本身的细节并不注重。在21日,tgif报道了(PDF)当时的移民部副部长Shane Jones据称是知道阎永明的种种背景的,这个刊物拿到了内政部当时打给Jones的报告,并且报告的撰写者在里面清楚声明,由于他的种种背景,建议副部长拒绝他的入籍申请。

不过Shane Jones还是将申请批准了。

就现在所知,一共有以下人物直接或间接帮助阎永明申请新西兰公民权。

  • Shane Jones(工党) —— 上面已经说了,另外这人是工党在Phil Goff之后的可能党魁人选之一;
  • Chris Carter(工党) —— 前民族事务部部长,确定收过阎永明的捐款;
  • Dover Samuels(工党) —— 曾经写信支持阎永明的入籍申请,而且也应该是收过捐款的;
  • 黄徐毓芳 (国家党)  —— tgif的说法是,她不知情,但也写过信支持阎永明的入籍申请。不过就我所知,她也有可能收过阎永明的捐款。

这件事在我看来应该可以被无限扩大,但可惜tgif和Ian Wishart因为其极右的观点,主要媒体一般都不把其当作一个非常可靠的来源,而我至今没看到一个这样的媒体去深入挖这件事,因此阎先生可能还能逃过一段时间。

移民部现在仍然在调查阎永明的整个入籍申请过程。如果结论是有欺诈行为,那么就算已经入了籍,那也是无效的。只不过有点不幸的是,如果要把事情扩大,也就会把两个主要党派都牵扯进去——只牵扯一个的时候因为政党之间互相攻击,解决事情可以快一点;不过如果大家都被牵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