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到底

补充一下对最近网络扫荡的看法

我比较关心网络,因此这几天一直在关注这个“低俗风暴”事件。那个公布低俗网站的什么什么中心好像上了瘾一般,最近又把一批网站打成了“低俗网站”,其中包括MSN和myspace。我敢打赌,每一位中国网民都访问过至少一个被公布的“低俗网站”,也就是说,我们中绝大部分人不仅是精神病,而且还是一个低俗的人。

那要如何才能让自己不低俗,做一个纯粹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呢?很简单,你在低俗网站中心就能找到答案:

我想我如果天天看这些网站,我也不会有精神病了。感谢D。
我想我如果天天看这些网站,我也不会有精神病了。感谢D。

如果你记性不错的话,你可能会记得就在1个月前,中国网络也有一次类似的严打——如果你不知道的话,也不是你的错,因为官方并没有大加宣传。那次严打更注重于政治敏感的内容,当时因为压力,短期内产生的效果相当明显,基本上每一个门户网站的首页上都被迫删除了部分常规栏目;而在非网络媒体方面,南方集团的报纸……永远都处于挨打的最前线,损失了江艺平。

但我不认为那次严打是成功的,除了成功的移除了南方的江艺平,一旦严打结束,那些D不喜欢的“小道消息”又迅速的出现在了各大网站的页面上。

有这个背景,这回的严打就比较容易理解了。D意识到直接对付“政治敏感”内容是无效的,因为D不好意思公开打击那些网站,毕竟这有违自己“伟光正”的图像。而用一个名义上的非政府组织以“保护青少年”和“低俗”这种名义来进行打击,不仅可以公开,而且可以造成社会压力。“低俗”这个词是深得“不折腾”真传的,它们俩都像中国法律一样,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没有一个确切的含义,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做出不同的解释。

但只是严打大网站可能是不够的,因为真正的“谣言”和“网特”都在二三线网站和个人blog之上,因此可能在把火烧到这些网站之前,“反低俗”是不会结束的。如果我的判断正确的话,中国网络在今年的前途十分黯淡,连个人blog可能都逃不过,服务器或者BSP在国内和平时传谣比较猖狂的个人blog今年要特别当心。如果你是这样的blog作者,以防万一,先自己把内容备份好吧——牛博网已经又一次倒下了,还不抓紧时间?

低俗

本来不想说这个的,但最近实在没啥有趣的东西,老是不更新会让这里荒废。

我不想说,因为这些官方口中所谓的低俗内容其实和他们的目的没有一点关系,再说“净化网络”的“民众呼声”很早就有了,但结果怎么样呢?喜欢“低俗”内容的人们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不喜欢低俗内容的“网民”也会主动净化自己,把人民网,新华搜索之类的网站设为自己的首页。习以为常,就不觉得有什么好说的了。

基本上每一次这种”净化“都打着“保护青少年的旗号,如果你还记得我那篇关于逻辑的blog,这又是一个”think of the children“的诉诸感情的宣传方式。但这些净化活动,或者是妖魔化网络的行为,他们要真正对付的是谁?你和我都知道,就不说了。

因此他们就要先把我打成精神病,然后把我常常使用的网站全部打成低俗网站,期望会强迫我只使用他们的“官办搜索”,只看人民日报。但问题是,这些网站就不低俗么?感谢强大的新华搜索,你会觉得无论用谁的标准来评判,新华网都是一个色窟,这个这个这个,或者是这个。另外国新办副主任很不喜欢走光的内容,我想他针对的应该也是新华网

事实就是如此,中国互联网在长期的高压管理下,你要“无意中”看到“低俗内容”已经是很不容易了,但如果你要刻意去找这些内容,那是永远都找得到的。Google有着相当强大的色情和文字过滤系统,但前提是你要去打开这个过滤功能。但如果那些“低俗网站名单”的制定者把所有过滤全部关掉,然后绞尽脑汁去搜那些“关键词”,然后指责那些搜索引擎“低俗”,那我只能说,如果以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真的那么低俗,我就只能用低贱来形容那些所谓“管理者”了。

这种大面积公布“低俗网站”的行动,从网站的角度来看,还有另外一层意义。它是一种对各网站的宣示,向他们威吓“我才是你们的老板,不要不知好歹”。如果你不涉IT,可能无法理解,但你看到各个网站对这个半政府组织的指责做出的道歉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对于互联网来说,2009不是一个好年头,2008年对于媒体的多次严打预示着今年的环境会更糟糕。

最后附送一段在英文网络世界传了很久的“网瘾判断标准”(其实很多中文的玩笑都是从这里来的),大家都幽默一下,不要太严肃了。

  • IT公司的技术支持向你寻求帮助(Tech Support calls “YOU” for help.)
  • 清晨两点,你起床上厕所,却打开了电脑( You get up at 2 a.m. to go to the bathroom but turn on computer instead)
  • 你双击电视机遥控器(You double click your TV remote. )
  • 你的狗离开了你(Your dog leaves you)
  • 你成功的发展了治疗你网瘾的精神病治疗师成为另一名网瘾患者,他对你的定期治疗是在聊天室,而不是办公室里展开的(You got your psychiatrist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too and are undergoing therapy in private chat rooms instead of his office. )

更多内容在这里

Google公布新西兰年度热门搜索关键词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消息的来源是stuff的新闻报道。我觉得有些奇怪,通常这些热门统计都是应该通过Google Zeitgeist发布,不过我在上面没有找到这些资料。

具体的名单在新闻中,下面是前十热门关键词,其他的项目就不重复了,请查看原文

1) games
2) bebo
3) youtube
4) trademe
5) lyrics
6) google
7) map
8) hotmail
9) tv
10) weather

我个人是认为,除了搜索量的变化之外,搜索引擎热门词所代表的含义是越来越少了。我一直对一个问题很好奇:我周围的人,特别是洋人和年轻人,如果他们要访问facebook或者myspace,他们不会直接输入facebook.com,而是先输入google.com,然后再输facebook,就算他们知道facebook的网址也是如此。

我问过他们为什么,但没有人能说出一个所以然来,能回答的就是“我不知道”或者是“习惯”。

Yahoo也有同样的情况,所以以前不是说,人们在Yahoo里搜Google,在Google里搜Yahoo?但新西兰人更搞笑,在Google里搜Google:Google这个关键词名列第六。

对我来说,我很少开google的首页,而如果要搜索什么,我更习惯于直接在Firefox中的地址栏输入关键词,因为那会自动把我带向Google,或者I’m feeling lucky起作用,直接跳到我想要的那个网站。我估计在Google里搜Google可能和这个情况有关,但至少我周围,我很少看到有人像我这样的搜索习惯。

由于这种把搜索框当成地址栏的情况,搜索引擎的这种统计,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对互联网流量的一个整体统计,而且这个统计比Alexa那种早就被中国人玩烂的统计要好很多。

回到关键词本身。新西兰的网络市场并不大,但从这十个关键词中还是可以看出一点趋势。

对于关键词games,新西兰本身,就我记忆中,没有一个有名的提供在线游戏的网站,而我看到别人玩的“网络游戏”,很多都是像miniclip那样的flash游戏,而真正玩那种MMORPG的,人非常非常少,基本上都在国外的网站。这是一个不错的市场,哪位有心人从国内搞个什么大型网游过来英文和本地化,应该有不错的前途。

对于Bebo我到有些惊奇。根据“AOL买谁谁死”的定律,bebo现在在facebook等的夹击下的确是在走下坡路,但在新西兰如此热门还是有些出乎意料。

其他像youtube,trademe(新西兰类似ebay之类的C2C和B2C在线交易网站)和hotmail,应该是反应全球整体的趋势。不过这也说明了,至少我认为,一个网站光靠搜索引擎本身,期望它们能带来足够的流量是绝对不够的,品牌效应还是很重要。没有什么人会在搜索引擎里输入“视频网站”,他们会直接输入“youtube”。

Google Street View 正式发布新西兰版

今天刚刚看到消息

有点不厚道,我之前都没看到Google是否宣布要这样做的消息。如果我知道Google要从我家门口经过,我一定会竖一个大大的牌子,告诉Google ,“No index, no follow, no cache”。

但既然现在都已经公布了,我也就不好说什么了,检查了一下,还好,没有暴露我家里什么东西。各位居住在本地的同学,赶紧检查一下如果被拍到在路边睡觉之类的就不好了

—-

看了一下,我知道为什么我没听说Google来新西兰拍照的消息了。我看了几个我比较熟悉的地方,最新的照片都应该是在1年前的拍的,还有更老的。

终于放假了……

终于放假了……一天而已,今天(周一)是劳动节。实际上新西兰很多假期都没有固定日期,而是模糊规定为“X月第X个星期的星期一”,除了那些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纪念日之外的。其实这样挺好的,不用刻意补假让人们享受长周末。

本来我想写点什么,但我的每月网络流量限制超标了,现在只有拨号上网的速度,搞得连Google Reader也要花半天才能打开一个页面,我也不太清楚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情。

等一下吧,看网络能不能好转一下。

10月22日

最近非常非常之忙,基本上这星期三天都是从早晨6点到晚上6点。不能常更新,今天简单说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薛乃印——如果还有人记得他是谁的话。这个案子已经正式决定将会在明年6月正式开庭——新西兰司法体系完全就是用的和我们不同的历法。

不过通常来说,一个案子如果正式开庭审判,审判的过程相对来说要快得多,我估计……不会超过一个月,因为证据都摆在那里准备好了。

再来就是微软所谓的XP黑屏事件了。你不得不佩服,国内的一些媒体可以无知到什么程度,而另外一些,则绝对是故意炒作,把“这次WGA仅在中国推送”说成“WGA仅在中国推送”,夸大事实,全然不顾如果不下载WGA就不会有事这一重要事实,而是把黑屏夸大为“无法使用电脑”——你不得不说,他们想尽各种手段,就是要挑动大众的神经,达到一些目的。

至于盗版对不对的这些争论,答案其实很简单,简单到又让我们回到了胡紫薇姐姐的那句话。解决这个问题,你只需要回答下面这句话:

偷别人的东西对不对?

别耍赖,别跟那种“要两方面看”辩证思维,别跟我说微软是邪恶帝国,你是正义的化身——你凭什么认为你是正义?退一步来说,就算你是正义化身,你知道微软是邪恶帝国,那你在正义的电脑上安装了邪恶的操作系统,你岂不是主动把你的电脑拱手交给了邪恶帝国?那要怪谁呢?

也别跟说读书人的事不算偷之类的歪道理,朱自清至死都不吃美国粮,你不用windows真的会死啊?

我就只需要你回答,偷别人的东西对不对?

这归根到底就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四个字:爱占便宜。Office要上千块钱的时候,我们说,降到一千以下就买,而真的降到500甚至更低的时候,我们又会说,100以下再买。而真的到了这个价位,很多人又会说有免费的WPS为什么不用?

问题是WPS个人版为什么是免费的?金山现在已经成了网游公司,它知道,WPS个人版免不免费对公司来说没有区别,免费了反倒能赚几声吆喝。

我丝毫不怀疑,如果硬件可以盗版的话,我们中间会有一大堆人说,有免费的硬件,为什么要花钱买?

我的Windows就是自己配电脑时掏钱买的。道理很简单:偷窃是不对的。我理解你那一堆理由,但在自己内心里,决不能否认偷窃本身是不对的这一点,这是原则性问题。

每当我忙得郁闷,没有动力时候,我总会找点放松的事情做做。如果在电脑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Great Moements of Presidential Speeches,布什的各种口误和搞笑情节,绝对是百看不厌,每次都能让你开怀大笑,忘记烦恼。今天再推荐一个,如果下面不显示,原地址在这里

今天这个要点英文能力,特别是把布什和他老爹的话对照一下才能体会为什么那么幽默。

新西兰版权法2008修正案

看到这事传到国内了,简单说一说。我明天要起大早(早晨4点),不能花时间打字:)

这事本来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今年四月),不过看上去好像是谁可能因为选举而把这修正案挖出来了。修正案本身可以在这里看到,引起疑虑的条款是第92A,如果你不懂英文,大意就是要求ISP必须制定相关条例惩罚那些利用网络进行盗版行为的人,直至中断对其的网络服务。也就是在欧美国家吵了很久很久的三振出局政策。

我个人并不对此感到太担心,因为一我很少下载那些东西,二,这条法律也不太可能影响到普通网民。p2p本身并不违法,而检测p2p流量中的内容将会让ISP大出血,没有人愿意这样干,而且ISP本身并不能决定用户的下载行为是否侵犯版权。因为如果你已经拥有一首歌的物理拷贝,你再通过p2p下载一份副本是不违法的。

这条法律的意义也就在于当美国唱片业协会等版权恐怖份子抗议时,ISP有解决这种问题的相关法律。往后看就知道了,92A之后的条款几乎都在为ISP 脱责。监视用户是否侵犯版权的责任主要还是在那些版权恐怖份子身上,而你一个普通用户,只要你没有把你的盗版行为产业化,我想很难引注意。

虽然很多人说这是现任政府的“最新”罪行,但实际上一不是“最新”,二也不是现任政府一意孤行。下面是该修正案三读的投票结果

Ayes 111 New Zealand Labour 49; New Zealand National 48; New Zealand First 7; United Future 2; ACT New Zealand 2; Progressive 1; Independents: Copeland, Field.
Noes 10 Green Party 6; Māori Party 4.

声明一下

我以前说过,独立blog要三防:“防火(黑客和到处乱扫漏洞的灰客) 防水(spam和无谓的争吵),然后就是防编辑了。” 关心IT很多年之后,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中文网络世界要做点自己的事情,很难。中文网络从创意到内容抄遍了全世界,你一个小blogger是绝无法改变这一切的——这些自称编辑(我听过一名本地“网络编辑”称自己为“记者”)的网络民工就像蝗虫一般,不仅把你的地吃得片甲不留,而且偶尔还会点武术,在你手上咬几口。

我刚刚才意识到,叫他们“民工”似乎有点对不起民工兄弟,人家是真正双手创造财富,而不是ctrl+c +v 来创造的。以后就叫编辑们网络蝗虫吧:)

说起这一点的原因是,我的版权声明中一直都有下面这段:

不受欢迎名单

除法律规定的最大限度的合理使用之外,本blog不欢迎以下媒体使用blog内的任何内容。

侨报(美国)

多维新闻社(美国)

Skykiwi(新西兰)

如果你是这来自这些地方的工作人员,而且你正在工作中,对不起,本站不欢迎你的访问,请立刻离开

逻辑很简单,如果这些所谓“媒体”不尊重bloggers和他们版权,那我也很明显不会尊重这些媒体。但与此同时,我也坚持我的一个重要原则——假设善意,这就是最后一句话的目的。为了当蝗虫而造访这里当然不会受到欢迎,不过私人来访我永远会以不带偏见的眼光看待,除非你私人也做了什么事。

那段话更多的是立场的声明,我从未期望它能带来什么作用,但我希望在今天重申这一点,说得是哪一家,自己心里清楚。

年度总结

虽然写blog记事的习惯已经持续了很久,不过从有独立域名,独立空间开始,也就一年的时间。中间还有三个月因为假期,blog基本处于关闭状态。

准确的说应该是一年多一点,这个blog是从9月3日开始的,不过访客统计是从一年前的9月20日开始的,就这样算吧,方便点。

Read more

受人钱财,替人消灾

虽然三鹿那份公关稿因为被泄露出来,无法证明其真伪性。但我们可以从其中透露的信息进行间接证实。

那公关稿中有一句“目前在百度上享受新闻公关保护政策的企业有蒙牛、伊利、汇源等……”。如果是真的,百度肯定是很郁闷了,保护人家吧,就等于自己露馅了;大公无私吧,拿了人家的钱不办事,那是会产生问题的。

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曲线公关保护

新浪的惊叹号
(点击看大图)

这个伟大的惊叹号是新浪荣誉出品的。而腾讯的做法是空格

给不懂这方面知识的朋友,伊<!>利中间的<!>是网页注释符号,是供开发者参考用的说明,只能通过源代码查看。虽然它不显示在网页中,但对搜索引擎的收录似乎有影响——我对这一点不太确定,因此我也在这句话中加了句注释,看看对搜索引擎有没有影响。

但我至少可以确定,如果这个社会继续这样烂下去,牛奶革命的时刻已经不遥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