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开个blog?

如果对今天的美帝新闻感到郁闷的话,我唯一的人生建议大概就是这个了。

我个人是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最后结论依然指向这个互联网远古时代的工具。虽然如此,但blog 几乎满足所有个人需求和“去中心化”等时髦但却一点都不新的词。这是一片别人抢不走的地方。哪怕空间服务商拒绝服务,或者域名被夺,数据永远都在自己手上。重起炉灶就是分分钟的事情。你不一定记得20年前注册的某个网站账号现在在哪儿,密码是什么,但这片田地,哪怕荒废,自己有什么憋不住要说的话,这里一直都在。我知道很多老人都有类似体验,blog 荒废多年,但一直在那儿。

这也是一片可以自己完全控制的地方。这并不等于言论审查或者禁评,想当年一个网络slang 就是get your own fxxxing blog —— 有话要说,没问题,在自己的blog 回应并且链接过来,但是没有人,包括那个南非人有义务提供免费平台。不过反过来,也不用受算法和trolls 影响。

blog 并不用专门买域名空间,不过哪怕就是自己掏钱买,也比蓝勾便宜。

Blog 并不需要长篇大论。哪怕就回顾这里以前的内容,也有很多段子,图片,文摘,或者简单几句话而已,这些内容可能现在更适合于bluesky 之类的地方,不过强迫自己填充内容,也是避免思维被碎片化的方式之一。而一旦超过字数限制,则完全没有必要做什么“长微博”。

我也当然知道主要障碍在哪儿 —— blog 的变现能力远差于微信等专属平台,或者蓝勾通过rage bait 赚钱 。不过如果在网上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自我表达,这一点有那么重要吗? 况且这才是更像以前互联网的样子。

我毫不怀疑之后会有更好的选项出现。不过在此之前,这里会继续经营下去。

新西兰和中国公务员数量

在新西兰,自己最常用的识人stereotype 是,要是这人三句话内无法摆脱引用Shittalk ZB  的“观点”或者Taxpayer’s Onion ,基本上就可以确定没有必要浪费时间,晚上有这时间,看本书,玩游戏,或者出去观星,无论是做哪件事都更有意义。

说起这个,今天看到Taxpayers’ Onion 发了这张图:

作为对天朝和新西兰都有一些了解的人,不用搜索都能看出这个数字看起来明显就有问题。虽然大概可以猜到Onion 是无知或者有意忽略了哪些概念的区别,还是饶有兴趣地搜索了一下。

原作者给不出具体的引用来源更是一个巨大的red flag,不过通过搜索和咨询chatgpt,应该可以确定以下来源:

  • 英国 —— 保守派杂志The Spectator的一篇文章
  • 中国 —— 来源其实还是上一篇。作者引用了路透社关于公务员国考的一篇报道,然后用里面的公务员人数除去总人口,得出了0.56%的数字。
  • 新西兰 —— 来源似乎是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

第一个很明显的问题,自然是天朝的数字不包括事业编制和广义上的编外、财政供养人员,而这个数字远远大于明面上的公务员数量,虽然他们可能做着实际上是公务员的工作。也就是说,哪怕是英国那篇文章,对比也是有问题的。这个天朝人都懂,就不多说了。

不过其中的区别还远不止于此。就新西兰来说,根据Section 10, Public Service Act 2020的定义,公共服务的定义仅限于中央政府部门以及机构。也就是说,地方政府的员工并不算公务员。地方政府在法律上更像是物业管理,不过那是另一个话题了。

新西兰的经济专家党政府常常说要降低“back office” 人员,不过人们提到的”front line service”,包括教师,医生以及警察通常都不算公务员,因为他们并不直接向政府部门负责。一个例外情况是这三个部门有时候都会直接雇佣这些人员,比如说政策分析,统领一个地区或者全国的某医疗服务。

如果政府哪天宣布我们在降低公务员总数同时多雇用了多少护士,至少也算得上是刻意误导。

另一方面,如果执法或者社会服务人员直接向政府部门负责,那也算公务员。最显著的例子是惩教部的监狱工作人员以及教育部的社工

不过这种对比的最根本问题还是,测量吃公家饭数量的人,并不直接对应公共部门的效率。一个政府IT 部门和日常helpdesk 可以是in-house ,也可以是外包给现政府的亲戚或者政治献金来源,就能说哪个选项更好吗?如果只看数字的话,就会得出后者更好的结论,虽然并不一定更便宜。

就新西兰地方政府来说,人头数量的相关性就更低了。特别是在比较小的地区,对于道路、公园和水务维护方面,通常就只配置了少数几个听着遭人恨的”manager”, 而具体工作基本都是外包的。不过这种安排通常却是最合理的 —— 一个人口只有几万甚至更低的地方政府,主要财政来源只有地税,没有可能有钱负担in house 全职工程师和施工团队。

(另一个题外话是three waters 改革时,政客会挑动种族对立,但却不说动了私企,特别是那几大工程企业的蛋糕。小型地方政府负担不起直接雇佣这些人,但合并之后就可以了,这也是改革能产生的节省之一。)

虽然Taxpayers’ Onion 的水平一如既往,除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和网上任意一个”I’ve done my research” 的乡民没有本质区别,不过我是确实好奇有没有使用正确数字的相关对比研究。咨询chatgpt,看了给出的各种来源和研究报告之后,答案是似乎没有 —— 每个国家的标准都不一样。毕竟你很难说天朝的编外人员有多少通常会被看作新西兰的公务员,天朝现有统计数据似乎也没有那么详细。而新西兰的对应部门财政可能是独立的,无法通过预算金额直接对比。

但是对于astroturf 组织来说,一个简单的数字对比,挑动自己目标选民的神经就够了。特别在TikTok 时代,网上的五秒视频,或者这五秒视频中的截图里说了什么,那就一定是真的,并且包含了所有我需要知道的背景知识。

新玩具

上大学时,我成绩最好的课不是任何专业科目,而是天文学。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半夜去奥克兰天文台,给学生开专场体验试用那个大望远镜,第一次观测月球的环形山、大红斑和猎户座星云。不过当时讲师上课,提到任何重要或者有趣的知识点时,一句口头禅是,“两个天文专业毕业生在麦当劳煎汉堡时,讨论了以下知识点”。这总是给人两小儿辩日那种感觉。听多了之后,我也非常明智地没有继续学习下去。

从此之后一直想弄个望远镜玩玩。但是这东西就好比台式电脑,拥有它更能代表你有一个稳定住所,不用搬家,和有没有闲钱似乎倒是没多大关系。所以这事也一直抛在脑后,直到这次圣诞选玩具时看到了儿童版的望远镜,勾起了回忆之后才发现,好像我已经成了这种不用也懒得搬家的成年人了。

兴致冲冲抱回家之后,通常夏季炎热而干旱的 Hawke’s Bay 遇到了一连将近20天的阴雨天气,至今也没有结束,不过在云层间隙中还是有机会看了看月亮和木星。自家后院平时肉眼能大约辨别出银河系中心的轮廓,光污染水平应该算Bortle 4 -5。这种环境中,8英寸的Dobsonian 可能是家用望远镜中性价比最高的选项了,虽然能买到的几个版本附带的目镜都不怎么样,但没有什么是钱不能解决的。

Dobsonian 另一个问题是不适合摄影,照片也远不如实际清晰,但我也非常清楚天文摄影的烧钱水平是指数级上升的,还是远离毒品为妙。

不过要是需要一个用以避世的闲暇活动,这完全够了。在黑夜里听着风声,鸟叫和猫埋伏捕猎的声音,关闭一切电子设备保持夜视能力,更不会接触到任何社交媒体。这个年头,能有这样的环境,不用别的什么要求了。

岛媒日常标题党一例

本周一的本地报章上有这么一条新闻,简单来说就是列出ACC 的理赔统计数据,然后宣布最危险的活动是骑车:

今天的报纸上列出了更正,最危险的活动原来不是骑车,而是作为人存在就可能摔跤。当然相比于rage bait 的大标题,这种更正就只能在小方块里找到:

无论是通勤还是锻炼,我个人并不骑车,但某部分乡民们对自行车的恨着实有点莫名其妙。如果非要搞 culture war,至少有搞点有宏大叙事,让人有点虚幻满足感的东西不好么。

而现在岛媒,尤其是NZME 任何有关于自由车或者行人的报道,自己查证前都是不敢引用的,因为几乎永远都不会是事情的全貌。说自行车/人行道花了多少钱,或者各种小商人说自己生意不好全是因为自行车道或者不能停车,更是百发百中的bait,虽然有时候数字完全是错误的

ACC 的几个常识

说起这个,一是因为新西兰现右翼政府对解体ACC 这件事蠢蠢欲动,另外看乡民讨论时,常看到几个非常普遍的误解。

虽然有时候甚至新西兰的媒体“评论员”都在这样说(除了 shittalk zb 还有谁?),但海外游客并没有在ACC这件事上占新西兰的便宜。只要他们坐过车,光顾对公众营业的餐馆或者旅游景点,他们都直接或者间接通过汽油,雇主以及经营场所的levy 交了保费。特别是对后者来说,ACC 的保险对象是发生意外时经营者的责任,而不是顾客。ACC 保费也考虑了不同商业活动的风险。

ACC 之所以能够正常运行的原因就是其普遍性,直接将律师,诉讼等社会成本完全排除。如果单独取消对一个群体,比如说海外游客的保障并不能节省成本。只是把意外事件造成的纠纷交给司法系统解决而已 —— 这和游客本身是否买了私营保险没有直接关系。哪怕有保险,保险公司也必然要通过司法系统把成本从业主身上捞回来。

另外直接解体ACC,哪怕不考虑增加的经营风险,也不一定能“省”多少钱。

在很久以前,新西兰的汽车和澳大利亚一样都需要买强制第三险。去澳洲的岛国人有时候不太清楚的是,这个保险不是通常语境下的第三险,而只保人身而不保财产损失。至于为什么新西兰现在没有这个险 —— 因为功能完全被 ACC 替代了。

新西兰小商人们通常也非常不喜欢交ACC 的账单。但问题是澳洲同样也有强制的workers’ compensation insurance。 对公众营业场所的public liability insurance 要求就更为碎片化,每个州都不一样。

如果ACC 消失,这些强制保险多半还是会以某种形式存在,小老板们该出的钱依然需要出,只不过交钱的对象变了而已。

没有什么制度完美无缺,ACC 必然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但在跟风舆论之前,需要知道这个政府现在的agenda 是什么,提议的政策是否真的会产生自己想象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