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链接

看到别人提到互联网链接已死的问题,随便牢骚几句。

还记得以前的【互联】网,链接可是被视作是“民主”的象征。在自己网站上放一个链接就相当于你投了这个网站一票,毕竟刻意链接这个行为,通常都有某种正面原因,支持这个页面的内容,或者觉得信息有用。Google Toolbar 上那个pagerank 图标也不仅仅是给SEO的人看的,进入一个不熟悉的网站,一看评分就大概知道网站怎么样。

这个行为模式的影响是如此之深,使得我今天重启blog 也改不了这个习惯。有用的背景资料或者延申阅读必须要加上链接,这不仅是给别人,也是给未来的自己看的。不想支持但又不得不又引用的内容通常会引用网页存档而不是本身。但这两者现在都难以持续了,google 网页快照都死了。未来一个链接消失,那大概就是真的消失了。

我也很明白这些都是活化石行为了,下一代接触互联网/局域网的人压根就没有点击链接的习惯。还记得“长微博”,或者把文章转换成图片传播的行为刚开始时,看着是多么荒唐,现在似乎也没有人再提了。

至于原因嘛,enshittification 是个好词。一个互联网产品,甚至互联网本身的发展轨迹都大概遵循这个规律:不追求经济回报的hippies 发明一个什么很酷很好玩的东西 —— 小部分人尝鲜,觉得很有用  —— 资本介入,突然有了赚钱的压力 —— 吸引用户,或者把用户圈在花园里的重要性远大于用户体验。

现在在谈去中心化时,不会有人记起这是有现成的解决方案。虽然RSS 几乎肯定不是最优解决方案,但真的就比让算法决定我读什么更糟糕嘛?哪怕以前Twitter 按时间排序的体验都不错。哪怕一个重大新闻发生在多少个小时前,也总会有人retweet 或者继续讨论,不可能会错过。Twitter 对带链接的推文降权,加上鼓励引战,这个体验早就消失了。

我个人看法还是,下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还没出现,也不可能是bluesky。值得一提的是,“去中心化”的RSS 就是被高度中心化的Google 杀死的。

不过我虽然不介意流量,但这段时间一个比较意外的体验是,靠Google 还是有一些流量的 —— 中文用户似乎真的很关心毛利人是不是吃过人,吃了多少人这件事。

奥克兰房价(又)反弹了

看新闻突然好奇一个问题,新西兰的天朝语媒体口中,奥克兰房价究竟触底了多少次。 跑了一下搜索,结果如下:

  • 8月数据公布!奥克兰房价止跌,或已触底 (2022年9月) (-4.7%)
  • 十月全国房价止跌回升!数据背后都隐藏了哪些重要信息? (2022年11月) (-3.5%)
  • 新西兰房价即将止跌?经济学家看到曙光! (2023年4月) (+0.2%)
  • 量价齐升!奥克兰房市现回暖迹象!( 2023年6月) (+1.6%)
  • 新西兰房价触底?7月数据显示本轮跌幅或进入尾声 (2023年7月) (-0.7%)
  • 已经触底并开始反弹!奥克兰的房市终于出现转机 (2023年9月) (-1.4%)
  • 触底反弹了?全球知名机构预测:明年奥克兰房价涨幅全球最高! (2023年10月) (-2.8%)
  • 新西兰房价下跌正式结束!奥克兰这些街区涨了 (2023年11月)  (-4%)
  • 奥克兰房价全面上升 北岸增幅最大 (2023年12月) (-1.7%)
  • 奥克兰房价要大涨?经济学家给出了两个重要理由 (2024年2月)  (-3.3%)
  • 终于,奥克兰房价涨了5%!权威预测:今年新西兰还要涨! (2024年4月)   (+0.2%)
  • 买家急了!新西兰房市正式触底,积压房源遭到抢夺(2024年8月)  (+1.9%)

括号里是相比于REINZ 2024年10月的奥克兰大区房价指数,文章发布时的房价涨了还是跌了。REINZ指数通常被认为最为可靠,不受中位数或者平均数影响,速度也比其他几个指数快。不过一个问题是没有按季节性调整过,而现在正好是夏天,所以就当看着玩好了。

实话说天朝语媒体比我想象中要克制。虽然奥克兰的华人人均五套房,但用来鼓吹的材料基本上没有超过英文网站上翻译过来的内容,而且2023年时也确实有一次小反弹。而一些“个人号”就不敢恭维了,还看到过一个“2022年抓住机会,没准财富自由了呢”的。

天朝语媒体报道10月房价指数时,标题大概是这样的:“10月量价齐升,新西兰房市正在复苏”。我并没有水晶球,也无意提供任何投机建议。至于有没有真的“复苏”,说了那么多次了,总会中一次的。至于是不是这次,I guess we’ll see.

The Post 民调

The Post 发布了一份新民调。单独的一次民调说明不了什么,而且两次民调间距过长 (上一次同样的民调还是去年选举前)。不过看上去是专业机构,methodology 也没有什么问题。

里面还是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内容。比如说新西兰的政治民调中问支持谁当总理时,通常是一个开放性问题,不会给受访者提供任何选项,所以总数通常都加不到100。但这份民调例外,因此能看到两个人几乎旗鼓相当。

不过更有意思的是这个问题:

总结一下:

  • 所有政党现任党魁的净评分都是负数。相比于上次民调,几乎所有人的净评分都可以用crash 形容。
  • 唯一一个评分正面的人已经退出新西兰政治,但至今被不少人恨得牙痒痒,或者被认为是“共产主义”,净评分其实也不高。
  • 现任总理只能排在第三,而且看法非常负面的比例仅次于行动党那位“每个人必须平等”的social justice warrior
  • 而那位warrior 的净支持率比起选举前下降30点。民调是11月26-27日之间进行的,也就是说在惠灵顿游行之后。
  • 净支持率最低的本地人物是毛利党党魁,不过有高达33%的人表示没听说过这号人物,而且看法“非常负面”的比例其实并不高。我大概不会过多解读这个结果,毕竟也很难说剩下的66%就真的了解这个人物。
  • 虽然把Trump 算作 ”figures in New Zealand politics and culture” 过于勉强,但还是有点意外——负面看法的比例远低于我的预期。
  • 我多么希望我是那2% 从来没听说过MAGA 的人。

最直接的印象还是,populism 成长的要素已经非常齐全了:对现有制度普遍不信任,“所有的政客都是垃圾”,哪怕新政府刚上台,依然有更多人认为国家正在走在错误的道路上, 还有将近40% 的人至少不讨厌MAGA。

可能唯一的好消息是,岛国所有山寨版MAGA【暂时】都没有正版的charisma 以及政治能力。

商业天才的Q+A 访谈

我不是特别喜欢看政客访谈或者辩论,因为套路都是一样的。无论面对什么问题,就是把事先准备好的答案套进去就行,很难听到什么新内容。有些过于表现的主持人也会喧宾夺主。不过周末干活时,也就顺便看/听了一下Luxon 的Q+A 的专访,毕竟他已经逃避了一年了。

事实也是如此,Luxon 能做的就是用准备好的材料努力向问题靠近,但很少有真正切题的时候。政客语言之外的反应可能反倒更有意思。比如说Luxon 有一个很不容易改掉的习惯—— 一旦紧张或者焦虑时,就会像图中那样咬嘴唇或者舌头。看他在哪些点咬过嘴唇,能得到不少信息,哪些是预料中的后果,哪些是预料之外的。

整个访谈车祸现场实在太多,但值得提出来的部分是条约原则法案的讨论。大约从19分钟左右开始。Luxon 把现在的种族对立责任推给前任政府,因为是之前的政策导致的,和现政府单方面撕毁立宪文件无关。然后20分50秒主持人话锋一转,问道:

“Did you anticipate this level of response to the Bill?”

听到这句,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么直的钩哪个政客会上?结果我心里还没说完这句话,就有人上钩了:

“Yes, because frustration has been building for a number of years.”

说完准备好的台词后,才突然意识到这段对话的目的不是法案本身,无法把自己的责任推给前任政府。接下来就开始各种口吃了。

车祸最高潮是Luxon 接下来不断解释这是比例代表制组成联合政府所必要的让步,Seymour 和自己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句说辞当然事先准备好的,但接下来的应该没准备过(22分25秒):

Q:”I’m not sure David Seymour didn’t get what he wanted out of all of this”.

A:“He wanted a full national referendum … that was the policy before the election”.

Q: Well that is what he says … Welcome to politics, Prime Minister.

而Luxon 并没有任何回应。

这段对话就有点吓人了。商业谈判天才很可能真的没意识到对方的目的是什么,而且至今也可能没意识到全民公投很可能还是会发生。也就是说,政治智商为零。

不管喜不喜欢Seymour ,这个人玩政治的能力是十分了得的,把Luxon耍得团团转。他公开表示法案不是组阁谈判底线,也把Luxon放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上。公开证实的话,就等于证明了自己的天才谈判能力,否认的话,得罪对方。结果就只能在访问里蒙混过关了。

总体感觉怎么说呢,行动党说的那些阻碍公司发展的水货管理人员,应该就是指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