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政治工具的移民

假期间对时事毫无兴趣,但好天气实在是太短暂。

虽然比不上遍地是牛马的卷国,新西兰人的平均年工作时长以及劳动参与率在OECD 国家中其实都算前列,尤其是考虑到劳动参与率甚至高过了没有法定年假以及生育假的某灯塔国,怎么看怎么都不像“福利养懒人”。按最高学历来算的话,受教育程度也至少在OECD 平均水平

我一直觉得新西兰有那么一点像增强版的菲律宾人力资源输出,输出人才的学历和技术普遍较高。在海外,新西兰人反而是以勤劳著称。 虽然常把这叫做brain drain ,但我觉得本质上不是坏事,国民在海外的人脉资源,以及对国家形象的影响都是正面资产。

但从岛国的餐馆小老板,到美帝的H1B雇主,商人说自己国家的人懒,必须要移民,大概是一个西方国家的普遍现象。在体量小的新西兰,这个问题的原因不难理解——  一紧缩移民政策,平均工资就上涨。而制造业协会认为失业率在5%是“正常水平”,而达到这个目标的最简单手段自然是增加劳动市场的竞争,也就是引进更多移民。

如果是一个代表商业利益的政党,在这件事上普遍都需要演一下戏,说一套做一套,不然那些红脖们哪怕智商再怎么不足,也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就新西兰国内来说 —— Luxon 无论是在选举前还是选举后,都在持续地 shitttalk 新西兰劳工阶层。虽然就我日常经验来看,”very negative, wet, whiney, inward-looking” 这些词形容岛国的小商人阶级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但’Bottom feeders’ 依然还要投他们一票,确实是新鲜事。不管是通过culture war 转移注意力,还是用谎言说服他们,根源是选举策略的根本改变。在过去,选举是不同政策之间的较量,而现在,选举的主要手段说服选民不要投对手一票,不然就是世界末日。而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选民真正地比较和考虑各种政策,发现改变“现状”还有另一个可能结果——变得更糟。

美帝的事情虽然娱乐效果强太多,本质上其实也是一样的。投了救世主一票,然后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当然作为移民,完全支持每人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不应该和某些岛国人一样,自己上位了就成了ladder puller。但是于此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就和其他人群分类 ——比如“毛利人“, ”懒人“一样,自己也很容易成为政治工具。无论是从压低工资的角度,还是颁发居留权本身,移民本质上是政府对雇主的补助。而就和其他涉及利益输送的公共政策一样,这并不必然会保证移民对社会的总体影响是正面的,毕竟投资医院和基建都是要钱的。

而当民意转向时,要是民主制度出了问题,民意撼动不了政客,那就只能祝好运了。

海外政治献金

虽然在新西兰提到这个问题时,背景通常都是某宇宙强国,但我觉得讨论海外政治献金的根本起点应该是,选举应该是观点,而不是资金实力的比拼。作为一个脑子里还残存得有class blindness,fair go这种观念的老派岛国乡民,“谁的钱多= 他就是对的”是一个很奇怪的概念。商业上的成功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做出的每个决定都是对的,或者这个人是无所不知的全能神。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意识到了,但这个国家现在正在经历政治献金所带来的后遗症 —— 比如说枪支促进部吸烟促进部两个部门。其实在2023年以前,类似大麻合法化之类,可能影响其他国家议程的公投,已经出现海外资金的影子了

新西兰的另一个问题是体量小,所以购买政治影响力其实并不需要多少钱,十几万纽币就算是大额捐款了。而对类似宇宙强国这种“海外势力”来说,相对于可以购入的影响力,几十几百万纽币的成本着实不算什么。这并不是什么假设的可能情况,某侨领的判决书中,已经明确说了捐款是宇宙强国打过来的。虽然最后案件因为捐款者本身没有得利而被推翻,那他捐款是干嘛呢?圣母?

哪怕对宇宙真理党充满幻想,觉得让他们来解救资本主义水深火热的人民也不是坏事,今天又多了一个禁止海外政治献金的理由:

如果这货打一个亿纽币过来给任何政党,选举基本上可以结束了。

我个人看法所有选举活动都以一个纳税人提供的资金池支持。虽然这会给纳税人增加负担,但却是总体成本最小的那个。私人捐款并不是圣母无偿奉献的,最后所追求的回报将远大于最初投入。对纳税人来说,我最根本的利益所在是确保公平竞争的选举,也包括听到那些我不喜欢的政见,并提供最低限度的资金保障。虽然岛国的民主卫士党坚决反对,但相比于结果来说,民主的这一点成本实在是算不上什么。

哪怕这个观点过于激进,无论是“反共”还是“反美”,禁止海外政治献金,避免把选举搞成代理人战争,理应有足够的共识。

国家党:确实不是腐败,无能而已

两个出现冲突的项目 (来源:Business Desk) (付费墙)

Reddit 上看到一个国家党的疑似腐败行为的讨论,仔细研究了一下。

简单来说,最近通过的Fast-track Approvals Bill 中包含了南奥克兰的两个项目,新西兰交通局(NZTA) 的Mill Road 道路建设以及升级计划,和一家私人公司Winton 的Sunfield 住宅开发项目。而工党议员在辩论中指出了一个明显问题:前者规划的道路需要占用后者部分土地。

这片地区现在属于乡村地区。奥克兰的房产专家们,i.e. 大街上抓任何一名天朝人应该都知道,如果城市规划中的分区不是住宅区,那么就没有“开发潜力”,土地卖不起价。而通过的法案就意味着这片土地突然就有了开发潜力,也就意味着NZTA 要征地的话,需要的价钱就不是过去预算中的估价了。

虽然开发商并不拥有这片土地的所有权,但却拥有购入土地的option。也就是说,开发还没有开始,手上option 的价值就因为这个法案上升了,而唯一的潜在买家就是政府。

如果考虑到Winton 的背景,这实在是有腐败嫌疑。简单来说,华人囤有“开发潜力”的土地只是最简单的玩法。更高级一点的玩法是用更低的价格圈中一片没有“开发潜力”的土地,在被上一任政府拒绝之后,发动舆论施加压力,诉诸法律给国家党和行动党捐政治献金,最终才通过这个法案给未来申请创造了可能性。更别说前国家党政客本身也涉入了这家公司。

不过我个人认为,按照Occam’s Razor原则,更简单的解释是没有人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而已。

正常情况下,市政府审批这种开发项目通常需要进行公众咨询。这个过程中,交通局会提交意见书,让市政府知道这个项目和未来道路规划冲突。如果最终批准项目,那必然会要求开发商先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正常程序的话,这个问题几乎必定会发现,因为所有利益相关方都有发声渠道。

但问题是,这些东西都是人见人厌的”red tape”,而法案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让开发项目跳过公众咨询环节。而为了避嫌,现政府把选择开发项目的工作交给一个“独立”专家组。这个独立工作组充满了商业和财经人士,对项目的评判也主要依据其潜在经济效应,而并非可行程度。这个问题在整个过程中被完全漏过,没有人发现,似乎也不是什么特别天方夜谭的事情。

虽然还有第三个潜在可能性(政府不介意这点钱),但我想不乱花钱的国家党应该不会干这种事。但不管是哪个可能性,结果都是一样的,“快速上马项目”还没开始,政府可能就已经送出了可能上千万纽币。

不过一个题外话,议会辩论期间,议长裁决该法案不涉及私人利益。议长提出的理由是法案虽然包括具体的私人项目,但并没有直接批准这些项目,只是提供了另一个审批程序而已 —— 虽然正常人都知道整个程序就是为项目保驾护航。

更何况利益并不需要涉及金钱,简化程序本身就可以转化成具体的金钱利益—— 比如说跳过公众咨询阶段的时间成本以及不确定性风险,问任何一个开发商都知道他们有多么不愿意面对这个程序。给乡村分区的土地提供住宅开发申请渠道这个行为本身,也是增加了“开发潜力”,直接导致现在这个例子给单一开发商带来可以衡量的金钱利益。

当乡民还在抱怨基建成本太高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考虑过为什么。

新西兰第三季度GDP 下跌1%

这个跌幅远超市场和储备银行预期,也让人怀疑财政部的预测是否可靠,没准Willis 明年又得继续发明新的指标了。纽币和股市应声下跌。

人口继续上升的同时,人均GDP 已经连续8个季度下跌,而且跌幅还在加速(-1.2%)。进口人口这一套已经彻底玩不转了。

另外统计局修正了之前的数据。就GDP 总量来看的话,2022年时并没有衰退,而是从今年六月才开始。

这对盼着减息的炒房客来说也许是个好消息,但这个跌幅也有点让人不太确定了。毕竟现在这个政府的唯一手段就是继续裁减公共支出,继续提高失业率,把更多人赶到澳大利亚,拉底GDP总量,如此循环下去。没有人会在一个不断下跌的市场中大举投资,也会大幅降低新西兰对新移民的吸引力,把自己身家甚至人生押注在这里。

推了国家党上台,借债给炒房客输血,但手上房子拿得再稳, 卖或者租不出去也是没有意义的。到时候又怎么办呢,加大吸血力度,吸到把宿主搞死为止?

我个人的看法一直都是,这个转型必须发生。如果大家都没有意愿主动转型,来一次总爆发我也不反对。给所有人一个刻骨铭心,一代人都不会忘记的教训。

国家党未来经济政策

接着昨天的blog。虽然不是经济专家,但尝试一下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新西兰现政府在做什么。

一个乡民是否“懂经济”,看是否认为经济状况恶化都是因为前任工党的责任就知道了。像Half Year Economic and Fiscal Update 这种文件,是对未来的展望而不是回头看过往的政策。说工党“借债过度”,“乱花钱”什么的都好,那是过去已经发生,无法改变且将一直存在的事情,是前一份未来展望发布时(5月份的budget update)已经存在的现实环境。如果对未来的预测恶化,反应的是两次展望之间的外部环境改变,或者现政府经济政策造成的效果。

不管是“大政府”还是“小政府”,我其实并没有多大意见。但需要理解的一点是,如果试图降低政府在经济中的比重(现在大约是30%),留下的空档必须要有私营部门来填补,不然就是人为制造衰退。政府紧缩支出还有加倍效果 —— 如果一个家庭瘦身10%,那就是少花10%的钱,而对政府来说,意味着下游经济活动减少,瘦身的同时降低自己的收入。这也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

国家党应该不会不知道这个问题。那么如何增加私营部门的体量?那就又回到被说烂的事情上了 —— 过去20年,无论左右政府,也就只有引进更多吃饭的嘴(移民),加上炒房经济这一套打法。而现政府的旗舰政策中有什么真正能提高生产力的政策嘛?我是想不出。 无论是给炒房客减税,租赁或者移民政策,大多都是围绕着这个目的来的。哪怕基建方面,修一些BCR 十分可疑的道路,或者通过摧毁自然环境,大部分都只是追求短期效果,和制造更多房屋。

但问题是这一招似乎就要玩不转了。由于各种原因,新西兰的对移民的吸引力降低,加上大家都往澳大利亚跑,要达到和以往同样的效果,只能加倍引进更多移民。这个过程中必然要牺牲质量 —— 人口上升但是人均GDP和GDP总量双双下降,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而就最近的工签政策变化来看,这个趋势看来还要继续持续下去。

奥克兰的房价虽然比2020年的高峰下跌了20%左右,但这是基于疫情后畸高的房价基数,实际上对一个平均工资的家庭依然难以负担。要重启炒房经济,就必然要继续垒高私人债务水平,让一般家庭背负更多房贷。这除了打击消费之外,这还有多少空间是非常值得怀疑的。降息也不太可能完全回到过往的水平,新西兰人的Bank of Mom and Dad 也不是无限金钱的作弊码,掏完了之后,可能唯一还能期待的就是移民带进来的资金。

(这个问题虽然有第二个解 —— 增加城市密度,从而把一个固定区域的基建和土地成本分摊给更多人,降低家庭房贷和地税负担同时继续大搞住房建设,但这不符合boomer 党的意识形态,绝对不可以碰。)

所以简单来说,就是旧的增长点已经不再存在,但是没有,或者没有政策扶植新的增长点。这个前提下砍政府支出,自然就是现在的效果。而现在看不到国家党有任何抛弃毒品依赖的倾向。在背后的利益团体把持下,只可能继续加码下注 —— 题外话,要预测这个政府未来两年准备干嘛,从这个起点开始就行了。

但本质上无论是左右政府,反应的都是现实民意。而过去20年尝到的甜头,使得每个既得利益者都想让躺着赚钱的好事无条件永远持续下去,而哪怕只是被迫上船的一般家庭,也自然不会愿意看到自己资产的名义价值下跌。当然世界上并没有这种好事存在,而选民没有意愿主动转型的话,就只能等到大限来临的那天被迫改变了。

至少从政治方面看,austerity doom loop 所需要的条件已经全部都在了。能否跳出这个圈子,全看选民意愿。但是对移民来说,未来几年着实不适合把自己的身家押在这里。你看中的身份,政府看中的却是你的全部资产。

新西兰半年财政状况更新

看了会儿万众期待的 Half Year Economic and Fiscal Update 。不是经济专家,没什么好说的,反正一团糟就对了。可能无法理解的一件事为什么今天人们还会投票给巫毒经济学。如果刻意让更多人失业,那么工资税和消费税收入下降,失业救济需求上升这些事情真的有那么让人意外嘛。而所谓的 trickle down 自然不会带来经济发展,这次也不会例外。

那么怎么办呢,答案当然是继续slash and burn,现在财政状况不佳的原因明显是紧缩得还不够。毕竟岛国政界只有一个党懂经济,说啥都是对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虽然新闻标题里通常提到2029年恢复财政盈余,但现政府修改了定义,把ACC 排除在了Operating Balance before Gains and Losses (OBEGAL) 之外 ——创造了一个全新概念”OBEGALx”。 要是按照旧标准,至2029年的整个预测期间内都见不到盈余。

“只要不计入30年的长期负债(房贷),我的财政状况十分健康。”

按照经济专家党的解释,ACC是一个长期保险计划,拥有大约500亿纽元的当前资产基础。ACC 的长期预期是自我支持,而并不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所以其年度财务结果与政府近期的税收和支出决策无关。

听上去有点道理,但虽然在报告里没有明说,财政部本身都不同意财政部长这个决定,并且将会一直更新原版的OBEGAL —— 理由之一是偏离了惯用的会计准则。比起给炒房客“减税”的时候,整个时候好像又没有那么热衷于维护原则了。

国家党要坚持这个说法的话,就不应该用ACC 短期的运营状况作为整顿机构,推行自己政策的理由。而这又正是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在未来对比财政状况时,也得注明这再也不是like for like,不过我估计过两年估计大家就都忘了。

不过这个行为让人有点担心,国家党是否会在未来私有化ACC,毕竟按照现在的数据展现方式,没能盈余全是因为它。但是私有化并不一定让账本变好看,只是把发生意外后的个人收入保障交给社会福利了而已,还会影响公立医院的收入来源。现财政部长的水平之低下,能否意识到各个政策之间的关联,我是真不敢保证。

虽然不敢说懂经济,但政治还是懂一点的。新西兰现状给人的感觉,有点像2010年左右的英国。两个政府都利用危机(衰退或者通货膨胀)说服选民紧缩是必要及有益的,虽然很多政策完全是意识形态驱动,和当时的经济状况并无关系。至于现在的英国怎么样,就不用说了。

新西兰的一个可能优势是选举周期只有3年,两个轮回也就6年,不至于走太远回不了头。但政客也清楚这一点 —— 加紧推行既定的agenda 之外,必然要需要通过culture war 转移注意力。

库克海峡轮渡

不是特别熟悉的话题,但昨天也饶有兴趣地看了财政部长新闻发布会。毕竟正常人都能看出来Willis 没有考虑后果和替代方案之前就取消了原来的轮渡更新计划。而众所周知,政客,尤其是比其他所有人都懂经济的经济专家是永远不可以认错的,所以非常感兴趣这件事会怎么收场。

新闻发布会毫不意外地成了车祸现场,对话归纳一下,大概就是下面这样:

轮渡是什么设计?不知道。
要花多少钱?不知道。
谁造这两艘船?不知道。
原本计划的支出大头是港口设施,如果你说太贵了,那么你的港口要花多少钱?不知道。
之前说的买二手船呢?买不到,没人卖。
那你凭什么说肯定比之前便宜?相信我们,一定行。
那什么时候开始运营?2029年。相信我们,一定行

但是Willis 在台上宣布“我的任务完成了”,然后把接下来的事情全部推给Peters,这就一点都不好笑了,明显是在为未来推卸责任做准备。

整件事最难以理解的地方是,取消原来的计划都是没有任何正面意义的。经济上来说,需要付至少3个亿的违约金不说,未来必然还需要以更贵的价格买更小的船(据说大约贵4亿),而港口升级需要的投入,大头是必然逃不脱的。政治上,留着项目还可以说超支全都是因为上届政府,和我无关,现在算是主动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了。

不管是不喜欢铁路的woke 属性,道路运输业游说的结果,为了给炒房客输送利益而省钱,或者完全就是因为这是工党搞的,工党坏国家党好,除了纯粹的政治动机之外,实在是看不到其他原因。

不过一直想说的是,自称“party of infrastructure”,却对基建的价值有着很奇怪的理解。基建不可能便宜,但平摊到港口至少50年的预期使用寿命中,以及避免未来升级的机会成本,保证铁路接驳所需的额外支出很重要嘛。有时候天朝移民对岛国基础建设落后缓慢,不考虑未来等批评并非毫无道理 —— 奥克兰北岸共和国至今依赖那座建完之后马上就需要打补丁的桥。可今天还干着同样的事。

翻译成岛国乡民都可以理解的炒房语,如果要建房,是100万买一个1000平米全副地,或者90万买一个地点差一点,300平米的分割后土地,正常人都知道如何选择 —— 除了经济专家会选择后者,然后表示我们给纳税人省钱了。

要我猜的话,最后的解套方案还是私有化。PPP的众多好处中,感觉有一个很少在岛国提及 —— 把对应支出和负债移出政府财务报表,然后宣布我们负责任,不乱花钱,你看还盈余了。虽然其实就和其他政策一样,只是把成本转嫁给了未来的纳税人而已。

不过比较遗憾的是,这事无论怎么收场,算上之前的违约和时间成本,未来那两艘轮渡搞不好会成为全球最贵的两艘,而这完全是意识形态作祟。

新西兰航空

住在奥克兰之外虽然总体生活成本便宜不少,但是要说缺点的话,一个比较显著的问题是海外旅行成本,或者更准确地描述这个问题,新西兰航空。

最近在看天朝机票。感谢天朝纳税人补贴,热门时间段外常常能看到骨折价。但这优惠实际只对奥克兰出发适用 —— 要是再加上新西兰国内段,无论是单独买还是共享代码,价格至少翻倍。也就是说从家里去奥克兰的价格,可能比奥克兰到天朝的价格还高。

当然天朝段的补贴不可能持久,但国内的地区航班以前也不是如此昂贵。在2015到2019年间,Jetstar 在新西兰国内有螺旋桨飞机经营地区航线,这段时间有竞争,纽航不敢提价。相反,纽航当时的策略是以有时候只有$9 的超低价格试图挤出竞争对手,最终在2019年成功。之后自然就开始自由提价了。

我也还记得纽航为了让报表更好看,放弃一些国内航线。而恶意低价的战略是如此让人印象深刻,国内的小航空公司甚至都不敢接手航线,怕投入资金资源以后,纽航再回来挤垮自己。

疫情期间不退款之外,国际航线崩盘,把地区航线当提款机的行为就更不用说了。

这些事件几乎都是在同一个CEO 治下发生的。如果要问我为什么对这位CEO 评价如此之低,光是进入政界前的行为就可以说大半天了。这人明显就是一个只追求短期报表好看,能力平平的管理人员而已。遗憾的是当年乡民对纽航的各种不满,在投票时已经全忘光了。

这个问题卡的不仅仅是天朝人。而在今天,同事们发现如果要去澳洲或者太平洋岛国度假,开车来回奥克兰机场,把车放在长期停车场内通常是比坐飞机更便宜的选项。另外如果已经在奥克兰了,自然也就没必要再买纽航的国际航班了,再省一笔。

也许等现在这批人下台之后,外人也会如此看待新西兰,实在不值,能避免就避免?

水费和公地悲剧

新西兰很多地区的民宅没有水表。法律意义上水费是地税的一部分,每年在地税里包含一个固定金额(今年是$700),理论上可以无限用水。

尤其是对奥克兰人来说,这可能听上去很好。不过实际生活中来看,无论从公共政策还是个人生活成本来看,都是最差解。

Hawke’s Bay 比较像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就个人感觉来说,很多房产有自动灌溉系统,不然夏天时草坪会枯死。 不过干旱季节容易供水不足,而地方政府一旦限水,首先受限的就是它们 —— 上周本地区刚刚宣布禁用所有喷水器。所以我一直不想装这玩意儿,冬天没必要用,夏天一旦干旱,最需要用的时候,大概还是用不了。

公告中提到整个城市地区一天用掉6千万升水。整个地区城市人口大约5.2万,也就是说平均每个人一天消耗上千升水。这个数字有多么吓人 —— 查到一个奥克兰的数据说,2020年单日用水最高峰是5.6亿升,但人口要多差不多20倍。过去几天的高温中,充气泳池拿出来充水,灌溉草坪和花园再正常不过。但是大家一起做同样的事,基建就跟不上了。

政治光谱某一边的乡民大概会说,“减少浪费”,钱省下来搞基建就行了。但这无法解决公地悲剧的根本原因。用水量多少对我没有任何经济后果的话,如果提高供水量那我为什么不多用 —— 我的草坪也需要天天浇水。反正我的费用都是一样的,我越环保,就等于补助了更多敞开用水,或者水龙头不关的人。

而要是大家都敞开用,只会导致需求和基建成本越来越高,平摊的固定水费继续上涨。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其实大家都知道 —— 装水表。user pay 会天然降低不必要的用水(搜到的一个例子说水表导致用水量下降1/4)。但没有政客敢提,毕竟对每个人来说,这会导致个人利益受损,再也不能无限用水。所以谁也不知道怎么办,就继续这样耗着,kick the can down the road。

其实新西兰很多现实问题都是这样。哪怕是某“懂经济党”,本质上也是对自己选民实行社会主义,对非选民群体实行市场经济 —— 比如说农业用水比城市里限制还少,更没有任何节约用水的的经济动机。

新西兰政府不喜欢人文学

看了最近关于Marsden Fund 取消资助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新闻,我觉得右翼政府不喜欢文科不是一个什么特别有争议的问题。毕竟要是做过网上任何一个政治光谱测试的话,大概都遇到过“政府是否应该资助艺术家”之类的问题。 我也不觉得人文科学以及教育是可以放弃的可选项。最近新西兰舆论对Marsden Fund 停止资助人文科学 已经有不少讨论了,或者非常直接的说:Govt de-funding the mind。但是如果要我证明的话,用不着讨论什么鼓励critical thinking,引导科技发展正途之类的功能,四个字地图炮就完全足够了:天朝码农

我不是学术界的人,不太熟悉最近新闻里的Marsden Fund究竟是做什么的。简单来说是就是新西兰政府资助的一项前沿科学研究基金,新西兰皇家学会的网站上特别有这么一段介绍

The research is not subject to government’s socio-economic priorities, but is investigator initiated.

政府新闻稿中表示,资助的研究需要证明该研究对经济发展的价值,对人文以及社会科学两个项目的资助则完全取消了。新闻稿标题是“Marsden Fund refocused for science with a purpose”,其中提到:

“The Government has been clear in its mandate to rebuild our economy. We are focused on a system that supports growth, and a science sector that drives high-tech, high-productivity, high-value businesses and jobs”

我想我完全把可以这个公告理解为,现在的政府认为人文以及社会科学没有意义,对经济发展没有帮助,也就是说,”without a purpose”。

这就让人好奇人文科学类前几年都干了什么消磨时间,骗纳税人钱的行为。皇家学会网站上有2023年的资助名单。饶有兴致的读了一下,2023年两个学科加起来的金额是$18 million ,或者按照新西兰的计量单位,18个奥克兰房产。

至于研究有没有意义,我摘抄了几个我完全可以理解的 Abstract(有缩减,AI翻译):

人工智能对自然语言的影响: 生成式人工智能使机器辅助写作成为可能。同时,我们知道,自然写作具有丰富的语言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体现在方言、文体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上。本项目的核心问题是:机器辅助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或消除了写作中这些独特的语法模式,即构成我们方言和风格的句法要素。

真实犯罪节目:在全球下载量接近十亿次的情况下,真实犯罪播客的迅速流行引发了学者们的激烈辩论。一些人谴责该类型节目延续了种族主义刻板印象和厌女叙事,而另一些人则赞扬其为社会正义发声的潜力。本研究将探讨真实犯罪播客如何在数字时代这一复杂但基本的公民过程中,为集体判断的形成提供重要的见解。

酒精广告对社会的影响:酒类公司正在社交媒体上利用“暗推(dark nudges)”和“阻碍(sludge)”来利用人类的认知偏见,限制个人作出明智选择的自主权。可能促使消费者做出违背自身最佳利益的行为,加剧弱势群体的不平等,并可能对年轻人产生不成比例的影响。我们的研究将提供开创性知识,并确立新西兰在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伊斯兰教在新西兰的发展:新西兰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世俗化、世俗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之一。尽管如此,伊斯兰教如今已成为新西兰增长最快的宗教之一。关键在于,这种增长不仅仅由移民推动,还包括本地人的皈依。该研究将挑战主流政治对伊斯兰皈依的解读,这些解读往往强调激进化。通过加深对这一被忽视但不断增长的群体的理解,并探讨宗教在去殖民化、后基督教社会中的角色。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觉得这些研究都挺有用的。虽然不一定可以产生立刻可以看到的经济价值,但对公共政策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降低酒精消费带来的社会成本;在AI时代如何制定新的教育政策;司法和预防犯罪政策是用真实证据作为基础,还是以民众的观感作为指引;或者理解本土伊斯兰教的发展,预防极端化但也不将他们边缘化。

解答这些问题,看上去都可以帮助未来的政策制定,以及社会发展少走点弯路。

不过就我的阴暗心理来揣摩,我完全理解政府为什么会这么做。现政府的社会以及文化价值观,客气一点来说,缺乏足够研究和证据支持。说是学界已经被“左棍”把持也好,还是他们不食人间烟火也好,对政府来说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无论是煽动社会对毛利议题,犯罪率之类的错误印象,还是向烟草,酒类公司输送利益,如果相关证据都不支持这些行为的话,那最好的方法就是消灭证据。

这几个话题中我可能唯一有点现实经验的是伊斯兰教在新西兰的发展。毛利人中皈依伊斯兰的人算小众,但比我想象的人多(2000人左右)。就我个人经验而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基督教被看作为殖民者带来的宗教,脱离殖民主义就必然要重新审视基督教的地位。

不管这些人的选择是否正确,但是一个已经存在的现象。而一个右翼政府可能会无偏见,公开地讨论这些问题嘛?至少我想象不出来会是什么样的。

这种本质上花不了多少钱的行为也是极好的狗哨,反正我逛了一大圈,只看见各种猜测这些研究肯定是woke , DEI,或者某个现在正在流行的狗哨专用名词,而真没几个人去看研究内容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