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民的独裁者?

《地球是平的》一书作者Thomas Friedman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专栏文章,其中提到,民主不一定比独裁好,特别是当独裁者是一个“开明”(enlightened)的政党时。他用了中国和美国的例子,在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方面,中国都走在了美国的前面。而美国的一党民主却导致了现在的反对党共和党为反对而反对,拖慢了效率,导致一些政策不能尽快实行。

网民评论说,“中国人民从此又多了一位老朋友”:)

独裁者中确有“开明者”,英文中也有”Benevolent dictatorship”(我倾向于翻译为“亲民独裁”)这种说法。亲民独裁者虽然通过不民主的手段上台和维持政权,但它仍然使用拥有的权力为人民谋福利,而不是为自己。

但我觉得首先需要明确的两点,一、历史告诉我们,不管独裁者是否真的亲民,他们都会试图把自己打扮得亲民(而且还有一个特点,这些独裁者通常都会把民主和混乱,无秩序联系在一起);二、独裁者的利益有时候和被统治者并不冲突,例如“人民专政”的说法,但这不意味着独裁者和被统治者就属于同一群体了。明确这两个问题就好说了。

独裁政治可以以很快的速度推行政策。如果这项政策是有利的,那么收效也会快很多。但这种速度也是有代价的,无论是经济上的,还是社会代价。随便举个例子,大家都在拿中国每年8%的增长率和外国做比较,但这个国家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我们花了多少年时间甚至是人命的代价来等待一位“开明”的独裁者?

独裁政治下的政策可以造福民众(暂且不论事实并非一直如此),但那不意味着这就是那项政策的初衷 —— 一个简单的测试,如果这位独裁者老了,下台才是对人民最好的选择,他会自愿选择下台吗?

等待独裁者突然良心发现,这有点像古时候等待“圣上英明”一样,不可否认的是,每一个朝代都的确有那么几个英明的君主,他们的到来通常也意味着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但问题是,别说皇帝并非个个都开明,就算是开明的皇帝,老了也有昏庸无能的时候,那么现在,你是选择,在混乱,残酷中等待下一个开明的独裁者,还是自己动手,把这些独裁者去掉?

我想任何一个运作正常的社会,都会选择后者,中国的历史也是如此。如果推翻的是一个独裁者,那么人们迎来的将会是混乱,没有安全感和长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停滞。但如果推翻是一个民主系统下的政党,你所需要做的仅仅就是投票而已罢了。

其实我并不是完全反对Friedman的意见,一党民主的确不如一党专政。前提是,民主是什么含义 —— 我从不将民主理解为一人一票,背后的运转机制比这要复杂多了。但无论是执政还是在野,政党的目存在的目的都应该是为了人民的福祉,而不是仅仅是为了要上台。大部分人只看到政党交替或者联合政府所带来的政策不一致性和社会不稳定,但却忽视了,这其实给了不同人群的观点和智慧一个施展的平台,而不是只是只有一部分的人观点得到了支持和实行。

从这个方面来理解,一党民主和一党独裁没有什么区别。新西兰10多年前的选举制度改革,推行联立制的目的之一就是就是为了增加议会中不同的声音,避免大选之后的“三年独裁时期” 。而且从此之后,议会中再无一党独大的现象。可是——新西兰又将面临另一次改革,不过这一次是往回走,政府试图改回一党独大的制度  —— 如果你来自新西兰之外,也许也许你想知道,本国现在的政府无论在经济还是文化方面均属右翼。发现什么了没?

数学

实话说我的数学水平非常的不好,如果在中国,我是极可能考不及格的。幸好这个岛国允许自由选课,我在高中基本上是彻底逃掉了微积分这种我听着都要颤抖的科目。但就像我这种人,在这个国家的高中,数学水平也能够达到全国学生前15%(我有竞赛证书证明:)),你就能大概估计其余人的水平有多差了。

在国内就听说过洋人数学水平很差,脱离了计算器就用手指和脚趾。作为数学白痴的我,那个时候我还很羡慕这种教育方法,只教和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应用,而不是艰涩难懂的理论和概念。

但当我对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念都有所体会的之后,我的想法就变了。这里看上去教的是运用,但实际上是在教学生懒惰,公式不用背,而且套公式就能及格 —— 如果你有一个不错的计算器,而且你知道怎么按,没准你还能考出一个好成绩。

数学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数学本身,而是教育思维方法。这种按计算器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只学到了套公式和按计算器,至于为什么,则一无所知。至于如何按计算器,出学校之后就还给老师了,最终结果就是什么都没学到。

说起这个的原因是,奥克兰大学的一位数学讲师批评了本国的教育,而且给出了10道题,认为每个中学生都应该有能力不依靠计算器回答这些问题。如果你有兴趣,或者你像我一样,希望从洋人身上找回一点对数学的自信心,无妨试试:)

我相信对于国内的学生来说,这些题简单得要命,但我发现我已经退步了 —— 我能答对全部,但在第2和4题那里,我得想一会儿才能得出答案。也许该考虑更严格的要求自己了。

2009年9月9日

虽然有一件影响中国的大事发生在33年前的今天,但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好好过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但我有一个问题 —— 听到别人说这一天是“独一无二”、“千载难逢”的(包括其他日子,例如前段时间的09年8月7日6时……种种)。听上去是有种莫名的浪漫,但仔细一想就觉得不对了:人生的哪一时刻中不是独一无二的?不管是2009年9月9日还是任何一天,只要过了今天,你还能再活出一个同样的日子来?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自己先要努力,上天才有可能眷顾你;而不是反着来。

1、本地媒体TVNZ对这一天电视报道

2、如果你记得33年前的今天是什么日子,那请允许我反动一下:)

去毛
去毛

实际上我发现大部分人都是如此,对这个话题已经厌倦了,我也一样。不要论什么功过,先赶紧消除其影响才是最好的办法。而且已经有人以身作则了。

名讳

从我的论坛时代开始,我就知道有些话是不能说的。那个时候比现在难受多了,如果你的文章里有一个敏感词,服务器可不会自动帮你处理掉这个词语,而是直接给你个通知,叫你消除敏感词再发。有时候把自己的文章通读了10遍,都搞不清楚究竟是哪个词犯了名讳,结果在他人的指点下,才发现原来是审查程序不喜欢“亲口交代”四个字。

这种弱智般的言论审查闹出了很多笑话,例如有网站上的文章就宣称:“拥护中国敏感词的领导”。

至于这种语言审查的动机,背后其实是一个很老的语言问题。和新语的逻辑差不多,如果我们的语言里不再有“造反”这个词,统治者就认为人们再也不会明白“造反”的含义,以至于亲身实践了。

但至少就我看来,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新语里的bad由”ungood”取代了,但意思还是那一个。“共产党”变成了“敏感词”,但语言是人创造的,我们还有GCD,共匪,镰刀斧头帮 …… 在实际操作中,我觉得关键词审查的目的更像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这些词语的含义。我就常常有这个感觉,看到某个词被审查,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词还有这个含义啊!”。

说起这个的原因是我最近在看前一个月没有时间看的GReader项目,有几篇很有趣的文章。

第一个是有好事者写了个脚本,在Google.cn里搜索一年三百六十六天,发现有11天会引发Google“据当地法律法规和政策,部分搜索结果未予显示”这样的的通知,也就是说,一年有3.01%的时间是需要注意言行的。

这11个日期里包括显而易见的6月4日和7月5日。但其余9个我却一无所知。查了一下维基百科,有几个日子和中国有些关系,但连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日期和蒋经国的忌日都被敏感化了,这就有点让人不好理解了。我估计是因为搜索结果中会出现被审查掉的网站,而不是因为日期本身敏感 —— 不过这也显出,这种审查究竟有多么荒唐。

第二个是最近的造字运动。最近心情不好,不过看到网民造出的每一个字都能让我开怀大笑。这里发一个,其他的在这里

五毛
五毛

好主意。以后就用这个字了。

再来两年

这个blog的空间的使用期限已经到期了,再三考虑,还是决定再续费两年 —— 虽然纽币汇率使得我有点肉痛。不过不用担心我消失了,我至少还会在这里呆两年。

我还记得这个blog满一岁的时候,我也有一篇类似的总结。当时最大的感想是:中文网络的生存环境实在是恶劣,到处被抄袭。

实际上这一年来我的想法有一些变化。就我所知,在新西兰,我是唯一一位长期通过blog这种媒体进行本地时事评论的中文blogger,而不仅仅是像这里所谓的中文“媒体”一样,翻译英文媒体的内容。让我肉痛的空间费用促使我想办法把这个blog的特点转变成一点补偿空间费用的广告之类的。不过仔细想想,还是算了,我这东西,一个三流大学生的喃喃自语,实在不好意思拿出来要钱,还不如乐得让人民群众免费观赏。

blog的乐趣不仅仅是金钱,没事的时候,翻翻以前的那些东西,是件很有趣的事情。两年时间并不短,改变的不仅仅是这个世界,还有自己 —— 有时候甚至连自己都不同意自己以前的观点了。未来更是不可预测,我是一个特没目标,而且随遇而安的人,天知道两年之后我会跑到哪里去。唯一可以预测的是,我那个时候应该已经毕业了(前提是我能及格:))。

但我不准备靠blog为生,这里讨论的内容也和我的专业没有太大关系,因此一旦有现实压力,我第一个放弃的就是blog,就像前一个月一样。因为这个原因,我也正在考虑将这个blog的主要内容做一些更改。内容不会有太大变动,但我的目标是,减少废话,争取言简意骇。

好了,还是近一年来的访客统计:

  • 与上一年比Pageview变化: + 180.5%
  • 访客来源国家:中国(70.5%),美国(8.55%),新西兰(6.84%),澳大利亚(3.25%),英国(2%)。
  • 主要城市:北京,上海,奥克兰,成都,广州。
  • 大约10%的访客是通过下面5个关键词找到我这里的:高也,08宪章/宪章,温影帝,5月35日,真理部。
  • 除首页之外访问最多的页面: 中国人民是全世界最坚强的(5.5%)
  • 搜索引擎市场占有率(在我这里的):Google (75.9%),百度(21.7%) …… 其他差不多忽略不计。
  • IE/Firefox占有率: 70.2% / 18.9%

被政客劫持的全民公决

不,我不是在说台湾,我是在说新西兰。

反掌罚法案的公投,背后其实几个基督教团体在组织,最主要的一个团体就是那个叫The Kiwi Party的政党。如果你还记得的话,这个政党是在上届大选中出现的,而一名华人简绍武,在党内排名中高居第三。

新西兰的公投对议会是没有约束力的,或者用我的话说,“投着玩的”,因此虽然反掌罚法案的公投以大比数通过,但并没有像几个议会外政客所希望看到的那样,直接导致该法案被撤销。

因此Kiwi Party的党魁Larry Baldock 最近决定,再来一次全民公决 —— 这回他希望选民在“全民公决是否应该对议会有约束力”这一项上面进行投票。

其实这一次我同意他的看法,在任何一个民主环境中,最终决定权应该是在人民手中,而议员只是代表选民而已。如果全民公决的结果有约束力,那么将会提醒政客,不要忘是谁将他们选进议会的。但有约束力的全民公决有几个前提条件需要达到。最明显一个就是,投票的问题至少要告诉议会和选民,投票结果对什么东西有约束力?某条法律应该废除,还是议会应该为某件事立法?反掌罚法案公投所使用的问题就是最佳……的反面案例

这件事从一开始就很明显,公投问题就是几个不在议会中的基督教政党,例如The Kiwi Party和The Family Party利用纳税人金钱所进行的免费宣传罢了。这一次也不例外,Baldock甚至更诚实了,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动机 —— 他建议将下一个公投和大选合并进行

新西兰的法律要求,如果有10%的选民签字,那么公投就必须进行。问题就在于,这些人真能收集到10%的签名。10%并不算多数,但却可以开启一个让全民讨论的公民投票 —— 现在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一些地方规定公投投票率不超过一定比率就作废了,对付这种政客最好的办法,就是沉默,让他们自己去演戏。

我没有忘记这里

我不会随便放弃一件事情的,特别是这里。但我确实需要给自己放一个长假,最近烦心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生活所迫,没有办法。但我保证,我会回来的,不会太久,给我到9月的时间:)

在此之前,我正在试图邀请一些朋友在这里写两篇文章,如果可能的话。如果你有这个意向,我非常乐意提供这个平台。我还是在网上,联系方式(QQ,MSN,EMAIL)都在页面右边的侧栏中

很快就会回来。

试解“中国不缺乏言论自由”

  1. 宪法里明明写了“人民有言论自由”,都写在上面了,那当然就是有言论自由了。
  2. 我们有的是中国特色的言论自由,我们不希望中国像那些过于自由的国家一样乱。
  3. “我们今天能够平等坦率地在这里交流,本身就是言论自由的表现。”
  4. 中国人也可以在天安门广场前骂美国总统,你怎么就说我们没有言论自由呢?
  5. 我说“中国不缺乏言论自由”,又没说“中国人不缺乏言论自由”
  6. 没有言论自由的中国人不是因为我们压迫,而是因为他们文化程度太低
  7. 但无论怎么说,你也不能说中国没有言论自由啊,你太片面了!
  8. 虽然只有部分一些中国人有言论自由,但平均下来每个中国人的言论自由程度依然是世界第一。
  9. 那些不同意这句话的文盲都被我们“管理”起来进行再教育了。
  10. 在外交场合,屁股决定脑袋,所以我们只是开玩笑的。

我承认我很不要脸的偷了连十条的格式:)

如果你不知道标题那句话是哪里来的,请看这里

毛利语言周

这个星期是毛利语言周Maori Language Week, te wiki o te reo Māori),政府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来鼓励所有新西兰人了解而学习这一门官方语言。每一年的这个时候,电视,广播等媒体中都会出现更多的毛利语。去年这个时候,Google推出了毛利语版搜索界面,今年,微软释出了补丁,提供毛利语的Windows界面。而电视上最显著的变化是,这一个星期,电视一台的天气预报中把地名换成了毛利语,而且完全没有英文对应地名给观众参考。

我想也许在这个blog里给本地华人读者简单聊聊这个话题,顺便介绍几个词语,也许是个不错的主意。

和其他欧洲国家殖民地的原住民一样,毛利人同样也有遭到压制,和殖民者开战,失去土地等类似的历史。但和其他殖民地相比,新西兰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国家的建立是通过殖民者和原住民之间订立的条约而建立的,而不是武力。英国皇室和毛利人通过怀唐伊条约建立的平等伙伴关系,条约规定了英国皇室的对新西兰的责任,其中一个就是要保护毛利人的”Taonga“和他们相应的权利。

Taonga的简单翻译是treasure,或者说是宝藏,但包含的意义比金银财宝要要宽得多,任何对民族重要的东西,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属于Taonga,包括语言本身。近年对毛利语的保护,其现实法律基础就是怀唐伊条约那一条规定。

不过由于毛利人的比例始终占全国人口少数,现实生活中,新西兰仍然是一个英文社会。不过保护一个语言的意义并不在语言本身,因为语言背后,更多的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和文化,而这些东西是无价的,不管这个民族有多么的弱势。

好了,介绍几个单词。很多毛利语单词已经进入了新西兰英语,看看文化部的“每一个新西兰人都应该知道的100个毛利词语”,你会发现你已经知道了不少,不过我还是从名单里挑两个来说说。

当我在脑袋里搜索新西兰之外的读者可能感兴趣的词语,第一个词就是mana。其实这个词在太平洋地区中的很多民族,从夏威夷到新西兰的原住民的语言中都有,但主要是毛利语。这些岛国文化相信每一个人,每一个物都有mana。不过让我认真解释这个词,我却发现似乎不可能。如果你玩英文游戏的话,很多游戏中人物的“魔法值”,英文的对应单词就是mana,原意也大概如此,不过范围更广,例如在新西兰独立宣言中,这个词的含义就变成了“主权”。

另一个外国人最为熟知的毛利语单词是Kia Ora。最为熟知的含义是非正式场合下的打招呼,但现实生活中,这也是一个让我无法解释的词。Kia Ora的表面含义是(祝你)身体健康,但实际运用中,我见到的最好释义是这个词可以表示“从‘你好’到‘再见’,和两者中间的任何情况”。

作为一个地理爱好者,我更熟知的是地理名词,因为每个地方的最初名字,无论在任何国家,背后都有一些故事,或者是神话故事,或者可以帮助了解该地的地理历史和演变。

奥克兰市在毛利语中叫Tāmaki-makau-rau,我知道听上去很长,也不好记,但如果明年的奥克兰政体改革按计划进行,今天的Auckland City管辖范围将会正式使用这个名字,而把Auckland这个名字给大奥克兰地区,所以不记住不行:)这个词字面含义是一千个情人(的地方),听上去很浪漫,不过本意和谈恋爱没有关系,而是奥克兰土地肥沃,所以是人人都向往的地方。

另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名是Wanganui,或者按照当地毛利部落所坚持的正确拼写方法,Whanganui。字面含义很简单: whanga – 海湾, nui – 大。比较有意思的是毛利部落为了改回“正确名字”所作出的努力。该地区甚至还为了名字中的那个h进行了一次公投。不过问题在于,不像奥克兰,Wanganui没有英文名字,所以更名涉及到了整个城市,而不仅仅是毛利人。但就算公投失败,大部分人平时提到这个名字时,虽然拼写是错的,但读法却是正确的。

反掌罚法案公投

虽然正式的名称不是这个,但背后的实质就是针对该法案的。该法案的背景请参考这里,简单一句话,就是移除了刑法中父母为了教育孩子的免责条款。这次公投是新西兰历史上第一次由公民发动的公投(Citizens Initiated Referendum)。我个人虽然珍惜每一次参与民主程序的机会,但这一次我的确不想投票,因此我已经把选票销毁了。

主要的问题在于公投所选择的问题:

Should a smack as part of good parental correction be a criminal offence in New Zealand?

大概翻译则为:“当掌罚作为良好教育方法的一部分时,这种行为是否该在新西兰视为违法?”

我唯一可以想到的一个词是:白痴,这个问题绝对是白痴想出来的。这种问题很明显偏向反对反掌罚法案一方,事先就假设掌罚(至少部分场合上的掌罚)是一种“好的”教育方法,既然都先认定这件事是好的,那任何人都知道,如果一件事是好的,那怎么可能是非法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不可能选择NO,因为会被误读为我支持废除该法案,但我也无法选YES,就如上一段所说,唯一的做法就是不投票了。新西兰公投的投票率历来极低,不会超过50%,而这次和我一样面对两难抉择的人不少,因此我预期投票率会更低。

我个人是赞同反掌罚法案的,虽然不可否认的是,掌罚在某些场合下是必要措施,如果子女把自己处于危险之中(例如铁轨上),那么用掌罚是最有效的。但掌罚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是没有必要的。新西兰的很多家长从没有打过自己的孩子,但他们的教育依然是成功的。我理解我的想法可能和大部分华人相左,我也知道“打是亲骂是爱”这句话,但考虑一下下面两个问题:

  • 如果朋友把他的孩子委托给你照顾两天,你会打这个小孩吗?
  • 人人都有倔强的时候。,就算是成年之后。如果这个时候出来一个人打你,你是什么感想?

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特别是对那些一直反对该法案的宗教组织,是他们把自己的孩子当作了自己的财产,觉得自己可以对自己的“财产”为所欲为。换成华人的语言就是,“你是我生的,我要你怎么样你就得怎么样!” 我同意那些喜欢掌罚自己子女的人,孩子不是“Little adult”,他们需要管教。

虽然如此,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孩子不是“little adult”,但他们却是“little human”,他们不是成人,但他们是人。作为人来讲,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受到基本的尊重。正常的教育是应当的,但家长有点气就往孩子身上撒,孩子凭什么要受这个气?没错,孩子是父母生的和养的,可这是父母的选择,而不是孩子的选择,生之前问过孩子愿不愿意被生下来,问过自己我能给孩子最好的一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