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 CCTV元宵大火

幸灾乐祸完了,正经讨论几个问题。

Twitter

这一段是接着上次的话继续说。

这次事故我体会最深的就是社会化网络的威力——在孟买袭击,或者全美班机迫降时我并没有很注意Twitter。就在前天我才刚好装好Twitterfox,凌晨2点左右赶完论文要睡觉时,突然就蹦出一条震撼性消息,说“大裤衩着火了,火势猛烈”。这比其他媒体快了至少20分钟,当网媒才出现“快讯”时,网民的照片和视频已经满天飞了,而可爱的CCTV还正在报道澳大利亚的山火。很多人说,就算是官方都认为中国人的命比外国人的贱,死一群矿工可以瞒住不报,美国死几个士兵则是头条新闻——这次这件事又是一个证据。

除了社会化网络的即时性,至少我认为,在天朝这种地方,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作用:和真理部竞争——这在媒体不自由的国家,是十分珍贵的。昨天虽然真理部指示要冷处理此事,但那已经是至少晚10点了,臃肿的官僚系统已经被远远的甩在后面,再封锁消息也只能自己骗自己,把自己的脸抹得更黑。如果打不赢真理部,不如等真理部还没反应过来时就先下手。

所以他们完全有理由恐惧网络。

当然,这种社会化网络也有一个问题:不准确。最先发出来的几张照片由于其诡异的角度,而且距离也很远,导致大家都以为着火的是大裤衩。而且就我看来,这也是为什么这件事传到网上之后就受到如此关注的原因——如果告诉我是旁边的楼着了,那我当时肯定就去睡觉了。

Twitter这种东西要取代传统媒体还是不太可能,虽然有时效性,但缺乏准确性。准确性是一个天生的问题,如果你周围有一个被封锁的新闻现场,那多半只有记者才能进,你总不可能说“我在写Twitter,让我进去。”

不过Twitter倒是可以作为媒体的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如果你只在在乎时效性的话(例如正在寻找新闻点的记者)。

大楼

至于大火本身,虽然我没看见烧着之前有什么东西,但我觉得这楼是有问题的。从现场发回的照片来看,整个楼都被火包住了,而且根据其他人的形容说,“不时有爆炸声” ——回想一下世贸,那是被飞机撞了,而且还有机油,但着火的也只是被撞击的部位和附近。再看看这个央视大楼,不到一个小时,全身上下就已经全部上火了。

这告诉我要么楼本身有问题,例如用了大量易燃材料;或者是消防有问题。那个叫麦肯锡公司的神棍前半部分预测“朝阳区有建筑倒塌”这部分很勉强,但说事故会导致“全国建筑整改”的预测则很可能即将变成现实。因为这起火灾的影响力,我预期会看到全国性的建筑或者消防整顿。如果城市规划有问题,例如消防等基础设施跟不上,那么所涉及的范围可能还会更大。

最后……我还是想幸灾乐祸:(一栋大楼被烧成那样,并且导致一名消防队员牺牲,怎么说都应该是一件悲伤的事。但就我看到的现场图片,无论是洋人华人,男女老幼,脸上都没有丝毫难过的表情,反倒带得有笑容

在Twitter里看见其他人对这次事件感想是:“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和“说假话的后果就是裤裆里的小JJ被烧。”

CCAV做人能够做到这份上,搞得人人都幸灾乐祸,也真是挺不容易,没有一点本事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不过这怪谁呢?火是他们自己点的

这下真的火了

TVCC大楼
TVCC大楼

图片来源

不知道我是该幸灾乐祸还是表示一下同情,但我想我心里充满的其实是无尽遗憾:元宵节要烧楼就烧吧,但为什么烧的不是旁边那个。这个楼也是CCTV的,不过名字有点奇怪,叫TVCC,这里有一张以前的照片

这个楼还没被正式使用,因此不应该会有什么人在里面。不过据说还是有伤员,祝福一下。

另外昨天晚上Twitter的报道看上去又击败了真理部,虽然我看几个主要门户都没开评论,但至少逼他们必须得把新闻发出来。

最低工资、减薪和裁员

没时间了……今天睡觉之前最后一篇。

刚刚看到人渣经济笔记那里一篇《减薪还是失业》,正好今天总理John Key又宣布上涨最低工资标准至每小时$12.5,有点意思,所以简单说说,我不是经济专家,所以我常常置社会正义于经济效益之前,不要笑话:)

我个人是倾向于减薪而不是让人失业的,假设你的薪水减少20%——这20%对你来说真的或缺不可么?再说,经济衰退所伴随的通常都有通货紧缩,物价降低,而减薪也应该是这趋势的一个体现,至少在本地,规模稍微大一点的公司每年都是要根据通货膨胀的标准涨工资的,莫非只许涨不许降工资?

如果你真的需要这20%的收入生活,那么摆在你面前则有两条选择:自己去找这20%,或者依靠社会安全网。但因为你有工作,而且20%的薪水通常不会影响你,因此社会安全网通常和你无缘(当然,除了拿最低收入的人群),因此你就得想办法创造那20%的价值,要么找工作,要么其他办法。

这也就是减薪能创造出来的东西 ——时间。时间是有经济价值的,而至少我认为通常的通货膨胀就是市场对这种价值的反应。所以与其坐在办公室里浪费时间无所事事,等着没有订单的工厂开工,那为什么不在减薪20%的时候给你20%的时间,让你去创造点什么 —— 看看Google 的 80/20。你也许会说,让那群低收入,被开掉的人有100%的自由时间,不是更能创造价值么 —— 因为低技能水平,他们再找到的工作通常也只能是同等技能的工作,如果要让他们真正的去创造价值,例如去自己创建个公司,那肯定没有“精英”的那20%的时间来的好,而且20%的时间比100%更灵活,因为你不着急。

那么,这和最低工资有什么关系?

常常听见那些华人雇主抱怨说,涨最低工资会让他们开销加大——这是事实,但是另一方面,这些华人雇主是否想过,他们所付的最低工资真正体现了雇员的价值么?如果之前这些雇主付的就不是最低工资,那么他们其实也不会感觉到什么压力。因此再我看来,最低工资是一种在确保社会正义的一种隐性财富再分配措施,换句话说,也就是给高薪的人减薪。一个社会,不能,也不可能只让“精英”参加工作,总得有人去收垃圾,干体力活,而经济衰退中最受到影响的,也就是那群低收入人士。

当然,其中还涉及到一个幸福感的问题,领100块钱的工人多了10块,和1000块钱工资的人少了20块,对后者来说那20块钱无关痛痒,但对前一个人却很重要。

原文说最低工资降低了调整工资的灵活性——其实不见得,一是全职可以改成兼职,你付别人多少工资,别人就干多少活;二除了新西兰之外,我知道很多地方的“最低工资”真的就只能让雇员享受“最低生活标准”——你要降到最低工资之下,那也有些太过分了吧?而且如果工资太低,在最低工资线以下,对那群人来说,依靠社会安全网将会成为一个更为实际的选择,因为拿的到钱可能比去工作还多,那我有什么理由去卖力?当然,这也就意味着政府税率和赤字的上涨——作为雇主,你更期望于哪种结果?是把你的钱拿去交税养失业者,还是让更多的人来创造价值?更何况如果干体力活的人依靠福利了,那谁来干体力活 ,填充最低收入层?当然就是上一个阶层的人。

复杂……不说了,经济这个问题我觉得就是在讨论怎么把大家骗到同一个想法上。这个太闷了,来点轻松点的。很多人读过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实话说,我没读过,但看过下面这个视频。

又一起无耻的骗点击行为

我说我自己:)

今天换了背景,新主题的事情就算弄完了,下面就是考试了:(。我最后决定banner图片弄成随机的,不是我爱折腾,以前就有人提出,我也有这个感觉,因为黑/白色系永远不变,天天看顶上那黑压压的一片,看久了是有点郁闷,因此换点鲜艳点的图片。我从以前的图片里找了10张,加上其他人的2张,加上原本的背景,一共13张。至于你进来之后看到的是哪张图片,绝对随机,我很无耻的希望你能多刷新几次我的页面。

其实不是想骗你点击,只是因为我用了两张别人的照片,因此我要声明一下。

  • 毛利图腾 —— 原文件来自维基百科,属于公有领域,因此可以自由使用。
  • 2009奥克兰元宵灯会 ——来自我的朋友Erik,这是我能挑到的最好的照片了,照片使用已经他的同意。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下面是其他图片中的内容:

  • Auckland City
  • Auckland War Memorial Museum
  • Avondale, Auckland
  • Mt Eden, Auckland
  • One Tree Hill, Auckland
  • Western Springs
  • Wellington Botanic Garden
  • Lake Rotorua
  • Rangitoto Island, Auckland Region

咦,我为什么说“又一起”?

我会监测网络速度的,如果太拖网速我还是会换会以前的简单风格。

一点闲话 +

最近比较忙,也没啥时间看太多东西。接着昨天的话说,这个比较像是知识普及,有很多链接。

昨天下午(我的时间),在印度达兰萨拉流浪的第十四世DL(牦牛王/老和尚/老喇嘛,看你怎么称呼)的Twitter正式开设了。虽然是他办公室的人在负责更新,但这个消息依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出现在了我可以看到的每一个角落,个人blog, twitter, RSS share, Digg … 今天同一时间我再回去看牦牛王的页面,已经有了至少15k的follower。

上一次我看到Twitter的用户数大概是三百万左右,也就是说,单单只是牦牛王的页面,一天就赢取大约0.5%的Twitter用户的关注。这听上去不是一个大数字,但web 2.0式的服务又不止Twitter一家,加上类似从Digg, RSS Reader,个人blog推荐……等等来源,这个数字是相当可观的。(10/02/09更新:今天证实了,这么热门一个页面居然还是假的-.-)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IT界越来越关注政治的原因之一,政治不仅仅能对网络产生那种“天朝式”的坏影响,在另一方面,它也推动了网络服务的发展。无论是西方哪个国家,每到选举之时,facebook,Twitter等应用基本上都成了候选人的必备。我记得美国选举时,两方都开设了Google Reader分享的内容,让人们第一时间看到和该阵营有关的相关报道——不过那些更新都是候选人的助手做的,而McCain最后据说就是因为“不会上网” 丢掉了选举,可怜了一个70岁的老头还在吃力的学电脑:)而前段时间的新西兰选举。两方都在facebook上开了页面,但Helen 大姐的一个失策是限制好友才能访问页面——这直接告诉了我,她不理解网络——open and transparency,公开和透明。

人们通常认为接触网络的主要群体是青少年,这是事实,但至少我认为,这很快就会改变。根据CNNIC流氓组织的调查,网络在青少年年龄段的普及已经是相当之高了,显而易见的是,互联网的下个发展方向将会是中/老年人,而且今天的青少年到那个时候也会长大。也就是说,这群人的政治影响也会转到网上。

因此网络对任何一个政治组织都应该是机会,而不会威胁,就连基地组织都知道通过网络传播消息,天朝自称最先进的党是不应该有理由落后的。

有种说法是,如果GCD坏,那“西方的”的“democracy制度”其实就仅仅是一种更高明的欺骗而已——那些选举,“亲民”什么的都是骗人的,无论你选谁,国家最后都是由“邪恶”的“资本家控制的。换句话,意思就是说你应该为生活在天朝感到幸福。

就算这种说法是对的,但问题是你打不过人家就算了——骗的本事也没人家厉害,那留你何用?人家至少被骗得很幸福,通常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我们就算到了国外,想在自己的blog的上打几个中文字都觉得很压抑——看看我前面为了避免累积过多关键词,我用了多少“代号”?自己不进步那是自己的事情,问题是要让中文退化成符号语言,成天KMT,GCD,D,这样要搞成精神分裂的。

就算是天朝一般的宣传行为,其网络化的程度也是非常落后的。虽然看上去各级政府都有自己的网站,撇开那些几辈子没更新的不说,很多网站其实真的只是摆设。平时没有什么人去看,因为上面实在没有有营养的内容;而一旦我们又需要这些网站时(例如汶川地震),那几个可怜的小服务器根本就无法满足需要。

那他们对网络的反应呢?最近的低俗之风就不说了,这里有一个:调查发现部分领导干部表现出不同程度网络焦虑情绪

你说他们在焦虑什么?

  • 56.3%的被调查者承认如果在网上听到或看到针对自己的批评和指责,心理会很不舒服,而且这种情绪会持续很长时间,有的领导干部甚至会气得“整夜都难以入睡”
  • 但在遇到突发性事件特别是重大公共危机事件时,由于事发突然,事态发展迅速,社会危害和社会影响大,用常规的手段和办法难以化解,需要领导者快速反应,紧急应对.这时候,领导者往往处于风口浪尖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种网络恐惧的背后,展现的其实是一种心虚的心态——不仅仅是对网络的心虚,是对自己整体的心虚。你如果完全敞开,让温影帝开个Twitter,因为网络的特性,你永远不知道影帝下一个被问的问题是什么,也许是八宝饭的赞美,但也许会是“敌对份子”的污蔑,而且最可怕的是,无论是谁在那里说话,他的话都会瞬间显示在网上,全世界的网民都看得到。

在电视新闻中,CCAV可以等各级领导摆好光辉的姿势之后再开拍,而且就算这样,CCAV也常常出在直播中出问题,因为直播是有突发状况的,而突发状况就意味着未知数。这个未知数对光明正大的人来说可能只是别人的另一个善意的质疑;而对于一个本身就心虚,不知道在背后干了什么坏事的人,这可能就意味着另一个让自己暴露的危险。奥巴马演讲的那次剪切就是一个如此的笑话,人家明明说的不是你,你偏偏要自作多情,把自己归类到那群坏人中。

其实如果去掉“即时”这个因素,中国的网络媒体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比以前开放了,虽然还是要等待“上面批准”,确定这个东西对自己有利,但至少在此之后他会放开让你讨论。不过至于“公开和透明”……

这两天忙,有空再接着说:)

一点闲话

有人说我blog太严肃了,顺便说说

人是政治动物,但中国人又是那种动物世界里都找不到的政治动物(林语堂语),那我为什么关心政治?其实是有很多原因,我可以告诉你的是,前半辈子我对政治话题丝毫不关心,而让我产生兴趣的直接因素是:IT/互联网。

至少我觉得这是一个规律,在中国,关心政治的人不一定关心IT业界的消息(但也不一定,因为有GFW的存在),但关心IT/互联网的人绝大部分都要涉足政治话题。你去IT业界主要的网站(不是门户那种),上面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和政治相关话题。我相信我这里的订户当中,有不少都应该是业界里的人。

至于这为什么我就无法解释了。其实中国人被折腾了60年,谁不关心一点政治话题呢?IT民工这群人的关心显得特别明显,可能是因为政治力量对互联网的干涉导致你不得不关心,或者只是业界内的人更习惯于在网上发表看法。

当然,无论是什么原因,我想你都能推出来为什么一些人那么怕互联网。

Copyright Act section 92A – 更新

更新版

本月底这部分法律就要生效了,我也可以注意到,越来越多来自新西兰的IP是通过“版权 下载”这样的关键词来到这里的。我可以确定,有些人已经开始着急了:)

原法案很大一个问题在于语义不清,要求ISP掐断侵犯版权者的网络,对具体操作方式却没有规定。今天我看到一份来自Telecommunicatons Carriers’ Forum(电信服务商论坛?)所草稿的一份code of practice。该论坛包括新西兰主要电信服务商,Telecom New Zealand, Vodafone, TelstraClear, Woosh … 那份code of practice如果正式通过,至少会对这些加入论坛的运营商有效。

这份草稿可以在这里下载[PDF],如果你懒得看英文,下面是我整理的摘要:

  • 四振出局,三次之后你会收到最后警告。
  • 不管一个月内你被版权持有者投诉无数次,一个月只算你一次记录(有例外,如果你的下载行为过于生猛,ISP可以自行决定先掐你网络)。
  • 你收到的任何一份侵权通知会在18个月之后过期,也就是说不算在那三次内了。
  • 当你收到你被“记录”一次的通知之后,你向ISP提出抗告,ISP就会无条件的取消你的黑记录,也不会把你的详细资料转给版权持有者(如果你前面有三次记录了,你不再有这个权利)。
  • 四振出局

总的来说我还是比较满意的。这个规则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网络版权法——千禧年版权法案(DMCA),ISP尽量处于中立地位,维护网络中立性,而把判断用户是否侵权的这个责任交给了两方。这是很合理的,版权持有者不是法庭,判断一个用户有没有侵权,最终还是必须要去法院的。

就如我前面所提到的情况,如果你向ISP提出抗告,你的记录会被消除(也就是DMCA中的counter notice)。版权持有者唯一能修理你的方法就是把你送上法庭,而且在这种情况下,ISP必须提供你的资料。当然,就如我以前所说,版权恐怖份子爱财如命,要在法庭上证明单个用户侵犯版权,通常是一件投资大于回报的事情,除非你下了太多东西能够让恐怖份子认为收益会更大,否则我不认为他们会找上你。

因此我想版权恐怖份子对这一点应该是非常不满意。

公众在3月之前有权提交修改意见书,如果你是那种十分仇视民主制度,崇尚我D的年轻人,我觉得你还是不要去提意见了:)只有触及到自身利益的东西而自身又是弱势群体,要多民主就有多民主。

92A在本月底生效,我会持续更新最新消息。

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我给诸位华人子弟的建议是:来自中国的内容看上去是可以放心下的,英文的,特别是Pirate Bay, Mininova里面的种子就要当心了,特别是那些最新的内容,里面应该有版权恐怖份子在做种的。还是要等法律生效之后观望两个月才能看到具体实行情况。

至于这种法律有没有效,怎么说呢,有是有,但那是对普通用户来说的,稍微有点技术的用户都知道可以怎么避免,我现在依然可以看到可以绕开版权恐怖份子检测的方法,当然,公开blog不谈盗版,我就不说了。

龙的传人

这个标题很大很可怕,所以我要先注明一下,标题只涵盖那首歌。

实话说我是一个特没艺术细胞的人(也许你从我blog的排版就能看出),无论是再感人,再好听的歌,我唯一能记住的歌词绝不超过两句话。像龙的传人这首歌,侯德健的原版我是没什么印象的(当时太小),只有那句“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当然,如果你去问今天的大部分年轻人,他们会问你:侯德健是谁?龙的传人不是王力宏唱的吗?

今天看到本地中文电视转的台湾某个节目,上面侯德健和当时的原唱者李建复在合唱这首歌。唱完之后听见主持人说这首歌最流行的歌词不是侯德健的原版,因为当时台湾的媒体审查制度也很严格,侯德健的原版歌词被改了一句话,我们所熟知的是“四面楚歌是姑息的剑”,但原版应是“四面楚歌是洋人的剑”。

这让我有点好奇,主持人没解释原因,但我搜索了一下,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侯德健创作此歌的背景是“中美断交”(又是政治正确用语),当局要拿这首歌激励国人,但又怕洋人不开心,就把“洋人”改成了“姑息”。

怪不得我一直觉得理解“姑息的剑”这句话很困难,是我们自己姑息自己的不努力,还是姑息洋人所以导致了1840之后的那些事情?说成“洋人的剑”,这就合解释了。中美断交之时正是台湾民族情绪最高涨的一段时期,当然,无论是哪个地方,伴随着民族情绪而来的,总有仇外(好像说得太严重了点,“不喜欢外人”吧)。从我搜索的资料来看,据说当时的台湾是“万人传唱”——那个时候要合二为一更容易得多,但D不愿意让出自己的利益。

无论是当时官方的审查行为,还是民众的情绪,看上去都有点像今天的基里巴斯国。

不过维基百科上还记载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例如二十年前那起从未在天安门发生的事件中(话说回来,今年20年了),侯德健自己又把那句话改了一次:

“四面楚歌是独裁的剑”

这怎么说呢,某个编辑者在条目中说,中国人称“龙的传人”是从侯德健的这首歌开始的。我不敢确定这一点,但我可以说,这首歌是首好歌,其歌词记载的不仅仅爱国情,她歌词的变化更是一本活的历史书。而且我们比侯德健慢了十年有余:我们在80年代已经唱过“姑息的剑”,但我们却又等了10-20年,直到今天,才唱到“洋人的剑”。

龙的传人这首歌印象中被无数人翻唱过,最有名的无疑是张明敏和王力宏。如果我记得没错,张明敏是没有改歌词的,而至于年轻人所传唱的王力宏版,歌词却已经是面目全非了。原版中“姑息/洋人”的剑整部份都消失了,变成了:

多年前宁静的一个夜我们全家人到纽约
野火呀娆不尽在心间
每夜每天对家的思念

当然,这虽然又包含了另一层的现实意义,但我还是认为,这改得太差了。把那部分歌词换掉之后,整个歌的意义就全变了。

我放假在干什么……

为了响应胡主席没事不瞎折腾的号召,我只在有事的时候折腾——正在测试新的blog主题。

其实说新也不新,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换了两个,但如果你从一开始就在看这里,相信你也可以意识到,其实每次更换,外观变化并不大(我非常老顽固),真正有巨大变化的是里面。这回这个是我见过的最符合XHTML 1.0 Transitional标准的主题——因此这个我用这个主题的时间应该会很长。当然,如果你真的闲得没事干,把这里拿到validator里检查一下,还是会有很多错误的,但那大部分都是我自己的错误。

CSS和PHP我都没学过,只有CSS还勉强会一点点,因此每次都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做修改。

就如你所看到的一样,新主题已经上线了。主要的格式我相信是已经没问题了,只是我还没汉化和设计banner图片,不过我想没太大问题。

如果你发现任何奇怪的显示或者bug之类的(特别是IE6用户,真不明白为什么今天还有人用这种浏览器),不妨告诉我一声?谢谢。我预计会有bug的,我做事非常不小心,而且常常不知不觉就跟着英式英语习惯走了,把color打成colour。

本博放假四天

2月6日星期五是新西兰的公众假期,又是一个长周末:)人们都说今年不好,但这里的日子反倒还不错,今年所有的假期全部和周末连在一起(虽然大部分假日本身规定的就是“X月的第X个星期五/一)。

我也正好觉得太累,特别是天天一博有点吃不消,再说又要大考了,虽然我复习效率非常低下,但还是要复习的:)因此这个周末给自己放博客假四天,休息休息,星期日或者下周一回来。因为我并不去哪里,所以文摘还是会照常更新,我也会在网上。

给非本地的读者,2月6日“怀唐伊日(Waitangi Day)”是新西兰事实上的国庆节,纪念建国文件,或者至今也有一些毛利人认为,“丧国文件”怀唐伊条约的签署,因此每年国庆节庆祝没多少,抗议倒是似乎年年都没断过。

我记得在中国的历史教材上简短介绍了这个条约,说是“白人对原住民的欺骗”。如果这世间万物都能像中国式的那种“非好即坏”二分式世界观来看待,这事情反而还会简单得多。条约本身是有问题,在英文和毛利语版本里个别用词是有区别的,而当时的大部分毛利酋长签的是毛利语版本。

这种区别与其说是“白人欺骗”,但我觉得还是解释为“文化上的误解”更合适。这种事不仅仅是在新西兰,当时在和西方打交道的人们都或多或少碰到了类似的问题。很多民族对主权和首领权(chieftainship),和当时西方人的看法是有很大区别的。毛利语里压根就没有主权这个词,条约上的“把主权转让给英国女王”,用的是一个新造词Kawanatanga,意义和统治权(Governorship)更接近,而不是主权。

另一个例子是毛利语taonga,在条约中被英国人用来描述私人财产,指毛利人的taonga将会得到保护。但taonga的意义比物质上的财产要宽泛得多,任何被人所珍惜的东西,包括文化,语言,传统,和山川大地联系起来的神明,都可以算taonga——我知道有华人对在电视上常常出现毛利语感到“不舒服”,但建国文件就如此,怪谁呢,怪你自己来之前没仔细学毛利语:)毛利文化在19、20世纪被压制了至少半个世纪,是时候还债了。

撇看翻译差异不谈,毛利人和英国王室在条约中的地位,实际上在理论上是平等的。现在的广泛共识是,该条约建立的是英国和毛利人的“伙伴关系”(partnership),当然,“交易项目”包括了主权。按现在的观点来看,谁没事会把自己的主权卖了?除了翻译分歧之外,在19世纪初,新西兰是个相当乱的“地方”,酋长各自为政甚至互相攻击;而新西兰也因为没有欧洲人概念中的“法律”,外人也敢为所欲为 —— 有观点说签条约的英方代表William Hobson的其中一个目的是保护所有人免受不必要的伤害,我觉得这是说得通的。再说当时很多“高尚”的西方人也的确是这种心态,就连死的时候也一样:

库克船长在夏威夷被杀
库克船长在夏威夷被杀,我想你应该看得出来库克船长是哪个。

这样的“伙伴关系”在今天依然存在,而且我觉得,迟早要成为国家前进的负担。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新西兰成为共和国的可能性,虽然最近的几次调查都有大概40%左右的人支持共和,但因为怀唐伊条约存在,共和的未来在我看来,非常渺茫。如果宣布废除英国王室,也就意味着建国文件(也是不成文宪法的一部分)中的一方,英国退出了——如果国家基础都不存在了,那整个国家是不是要还给毛利人?毛利人当时是和英国人签的条约,又没和中国人或者印度人签,那么我们是否也要被扫地出门?

我对任何“历史问题”的观点其实都差不多,无论是什么争议,从现实基础出发,才可能有结果。

说太远了,打住吧,有兴趣的同学请自己参考维基百科。如果你好奇毛利语Waitangi是什么意思——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