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阅读

这两天花了些时间整理我Google Reader中的订阅。数量虽然不多,也就200多个,但我已经觉得信息过载。我从来没有机会阅读每一个更新,导致未读项目一直是1000+。

唯一的办法就是,打开阅读器之后只读最近的更新,以前的更新就只有不管了,实在没那么多时间。

几个经验,简单说一下。分类就不说了,人人都有自己的方法。Google Reader有一个不错的功能,在每一个订阅中都会显示你阅读这个订阅的频率。有了这个,你可以很方便的把那些你从来不看的订阅找出来,删除或者是打入冷宫。

另外为了减少花在阅读器内的时间,我最近更倾向于订阅别人的文摘(就像我这个一样),而不是单个blog。我觉得这比较有用,你读到的东西都是别人已经处理过一次的内容,你不用再花时间去决定看什么或者不看什么。另外这也是一个发现新订阅的一个好方法。

Google Street View 正式发布新西兰版

今天刚刚看到消息

有点不厚道,我之前都没看到Google是否宣布要这样做的消息。如果我知道Google要从我家门口经过,我一定会竖一个大大的牌子,告诉Google ,“No index, no follow, no cache”。

但既然现在都已经公布了,我也就不好说什么了,检查了一下,还好,没有暴露我家里什么东西。各位居住在本地的同学,赶紧检查一下如果被拍到在路边睡觉之类的就不好了

—-

看了一下,我知道为什么我没听说Google来新西兰拍照的消息了。我看了几个我比较熟悉的地方,最新的照片都应该是在1年前的拍的,还有更老的。

关于 … 印度孟买的恐怖袭击

这两天在看印度孟买恐怖袭击的现场直播。

昨天晚上很多新闻网一晚都在现场直播,他们在当地的记者,在离泰姬玛哈酒店几百米不到的范围内,匍匐在地上向全世界现场直播最新情况,甚至连同行被流弹击中之后也没说中止直播。

我常常说,无论是什么事,对我们来说,最值得尊敬的人绝对少不了记者。就是因为有他们在前线玩命,我们才能坐在自己家中舒服的沙发上了解世界另一个角落的最新情况,而像CCAV这种媒体和那些只会收贿赂的记者才会有画面使用。

但这一点也彰显了,印度政府的能力是值得怀疑的。CNN或者BBC的记者都说了,现场基本上就没有人管他们,他们离酒店的距离近纯粹是他们自己决定的,自己觉得安全就好,甚至连记者的防弹衣都是在有流弹飞出之后才穿上的。

而在另一边,在犹太人中心,印度军方很明显无法控制旁观的人潮,战斗还没结束,旁观者得到了错误的消息,认为恐怖分子已经被全部击毙,开始街上欢呼,堵塞了道路。幸好当时没什么事发生,不然又是一起惨剧。

印度对付恐怖份子的速度也是让人吃惊的。泰姬玛哈酒店再大,但里面据说有上百多号突击队员,就清理几个恐怖份子,一层一层的清理建筑,2天的时间足够了吧?可到现在依然没有结束战斗。我希望当他们真正结束行动之后,有一个好的理由来解释这些事情。

就恐怖份子来说,无论是什么背景和原因,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从一开始就很明显,除了杀人,造成全面恐慌之外,这些人没有其他的目的,而且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去的。联系到这次袭击的几个特点,例如同时袭击不同目标,专找英国,美国和以色列护照持有者,都表明这事件和基地组织有关系,是他们干的,或者是他们教的。

正在继续关注中……BBC有文字直播

如果儿童能投票 …

新西兰邮局赞助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项目,在选举期间让那些没有选举权的儿童搞一次模拟投票,用的选票,选举过程都尽量和真正的选举一致,大约有13,000名学生参加了活动。

这是一个很不错的主意,让孩子们从小知道民主社会的运转和程序,我想如果是从小就开始了解这些东西,长大之后他们更有可能参与进来,更可能去投票。

不过真正有意思的是这一万三千多票的结果。虽然国家党和工党还是两个主要大党,但得票率都下降不少。简单的结果如下:

  • 国家党 28.4% (36席)
  • 工党 25%(32席)
  • The Bill and Ben Party 11.7%(15席)
  • 绿党11.2%(14席)
  • 大麻合法化党10.5%(13席)
  • 毛利党 4.9%(6席)
  • 行动党 1.9%(2席)
  • 优先党 1% (1席)
  • 联合未来党 0.7%(1席)

如果这是最终的投票结果,有几个进不了议会的党派可以在国会中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第一个是The Bill and Ben Party,这是一个为了恶搞而存在的党,是两个电视三台的主持人创建的。这个党在真正的选举中赢得了0.56%的选票,虽然没有席位,但比任何一个没有赢取任何席位的小党的得票率都要高。新西兰以前有一个类似的党,而且还差点赢得席位,这种玩笑政党的得票率通常和民众和政治的关心程度有关,如果大家对政治感到厌倦,对结果感到无所谓,就更有可能投这些政党。

至于儿童们为什么喜欢这个党——我只能解释为他们喜欢玩。

第二个是大麻合法化党,它的名字就是这个党的宗旨,所以不难理解未成年人为什么喜欢这个党。

至于那些真正在议会中的政党,除了绿党和毛利党之外,其他党派都比真正的支持率低。绿党很好解释,大麻合法化党和绿党是同属左翼的政党,他们俩之间是有历史渊源的,例如几个绿党议员就是从大麻党过去的,对大麻合法化的观点也很类似,不过稍微温和些。另外绿党也支持将最低投票年龄从18岁降到16岁。

毛利党就不知道为什么了,估计是毛利族群的未成年人对这个党的认同度更高,不像他们父辈,一辈子都是投的工党,习惯改不了了。

总的来说,如果未成年人能投票,他们会更倾向于左翼政党。但我不认为他们会给Bill and Ben那个玩笑党那么高的得票率,因为毕竟模拟投票和真实投票还是有区别的,真的投票,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把自己手中的选票当成玩笑了。

不过就我来说,我的感觉是:幸好他们没有投票权。

枪与玫瑰

据我了解,很多人不喜欢这类音乐,因为它太嘈杂,噪音太大。我想你应该是一个成熟的成年人了吧?

如果删除最后那个部分,我想这句乐评可以代表我的观点。我不太喜欢那种重摇滚乐,至少我感觉的确是很吵,很high,不像我的性格。但我尊重其他人的爱好,他们爱听就听,只要不要影响我就行了,我绝不会说听这种音乐的人很幼稚。

不过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外交部发言人能说出这样的话,就让人有些匪夷所思了。

让中国成为国际笑话的名言,有很多都是来自外交部的。中国的外交部官员历来给人一种红卫兵式的斗士印象。李肇星是个很好的例子,我看秦刚也差不多了,成了国际笑话。人家以中立的口气问他对一个事情看法,外交部发言人的作用不就是如此,对外宣布外交部对各种事件的看法?那位BBC记者自己又没说他喜欢这个乐队,但这位外交部发言人还是像被踩到尾巴了一样,疯狂反击。不喜欢那首歌的名字就直说嘛,中国民主四个字很难讲吗,那么羞羞答答的干嘛,怕全世界知道你有心理疾病

这些人常常说某某某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可他们伤害起其他人群的感情来,却是毫不含糊,一棒子就把全世界所有摇滚乐爱好者归到了未成年的范围内。

他们总体来说都有一个倾向,他们批评别人其实就像批评自己,体育政治化最严重的就是他们,新闻不能如实报道的还是他们。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提出“反对艺术政治化”,不过可能不会,看看春节晚会,看看《和谐颂》,就知道搞艺术政治化的人都是谁了。

印度孟买

今天早晨听到的第一条新闻就是在印度孟买发生的袭击事件。我对那个地区不熟悉,但印象中,像孟买这种经济中心地区还算平静,不应该有什么大事发生,局势不稳的地区都在和巴基斯坦交界的地区和克什米尔。

而这次不太一样,我觉得这不应该被称为“恐怖袭击”了。孟买市区内被遍地开花,警察都顶不住了,这明显就是武装暴动(或者一些人称之为“武装起义”)。现在情况还不清楚,不过据说这些袭击是针对外国人的,而且根据几个媒体的报道,例如BBC说他们特别针对持美国和英国护照的人,甚至是就地枪决

特征有些像穆斯林极端份子。

现在还没有新西兰人或者中国人受害的消息。不过圣诞节就要到了,在本地,很多人都会考虑出国旅行,无论你去哪里,都不妨多留一个心眼,因为出事的可能不仅仅是恐怖袭击,还有自然灾害。

如果你是持新西兰护照旅行到那些不太平静的地区,风险比中国护照高些,但没有英美护照那么严重(以前也有武装分子放新西兰人但劫持美国人的例子)。不过无论你计划去哪个国家,新西兰外交部都建议你在他们的网站上注册。过程很简单,就是报告你的旅行计划和联系方式,一旦有紧急情况,外交部可以很快确定你在哪里,是否安全。

至于中国护照,中国外交部好像没有这样方便的服务,所以旅行,特别是单独旅行之前一定要让你的亲戚和朋友知道你去哪了,有事要怎么联系。

另外,不要省那几个钱,无论去哪个国家,买份旅游保险。

关于 … 阎永明

虽然晚了点,但还是说说。如果你不知道这位化名刘阳的人士,上一篇blog在这里

没有什么值得振奋的新消息。tgif仍然是以此攻击工党,而对此人本身的细节并不注重。在21日,tgif报道了(PDF)当时的移民部副部长Shane Jones据称是知道阎永明的种种背景的,这个刊物拿到了内政部当时打给Jones的报告,并且报告的撰写者在里面清楚声明,由于他的种种背景,建议副部长拒绝他的入籍申请。

不过Shane Jones还是将申请批准了。

就现在所知,一共有以下人物直接或间接帮助阎永明申请新西兰公民权。

  • Shane Jones(工党) —— 上面已经说了,另外这人是工党在Phil Goff之后的可能党魁人选之一;
  • Chris Carter(工党) —— 前民族事务部部长,确定收过阎永明的捐款;
  • Dover Samuels(工党) —— 曾经写信支持阎永明的入籍申请,而且也应该是收过捐款的;
  • 黄徐毓芳 (国家党)  —— tgif的说法是,她不知情,但也写过信支持阎永明的入籍申请。不过就我所知,她也有可能收过阎永明的捐款。

这件事在我看来应该可以被无限扩大,但可惜tgif和Ian Wishart因为其极右的观点,主要媒体一般都不把其当作一个非常可靠的来源,而我至今没看到一个这样的媒体去深入挖这件事,因此阎先生可能还能逃过一段时间。

移民部现在仍然在调查阎永明的整个入籍申请过程。如果结论是有欺诈行为,那么就算已经入了籍,那也是无效的。只不过有点不幸的是,如果要把事情扩大,也就会把两个主要党派都牵扯进去——只牵扯一个的时候因为政党之间互相攻击,解决事情可以快一点;不过如果大家都被牵扯了……

中科院院士

不知道你是怎么看的,但这个词在我这里,已经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从新闻中给我的印象,这群人根本不像是一群什么做学问的,我都怀疑他们有没有真本事。

所以说起呼吸税,我是不感到惊奇的,而且我还会说,中科院院士给我们带来的惊喜还远没有结束。他们给我的印象就像是统治者所雇佣的一群并不高明的狗头军师,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不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会觉得寂寞而到处乱出馊主意,用中科院院士作为关键词搜索,你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消息。

如果是我的话,我没准还愿意交这每月20块钱的呼吸税。原因很简单,花钱免灾。你是愿意每月出20块钱,还是愿意让他们给你搞些类似于蛋白精的东西出来?20块钱对低收入人群来说也是问题,但杀伤力总比奶粉小吧?

你也许会问,为什么不能不吃蛋白精也不交呼吸税?Well … 谁叫你不幸生在中国了?两害相权取其轻吧。

回到正题,其实我个人不反对就环境问题征税,但有几个问题。

一是这如何促进环境保护?那些不排放二氧化碳的企业是否可以免税?那些大排放的企业是否应该课重税?院士先生说每人每月出20块钱,但婴儿的呼吸量比成人要少很多,是否应该减免?如果我给我自己戴上面罩,是否可以减税?

二是收来的钱要怎么用?很多人喜欢拿新西兰的放屁税作为例子,但这笔税收的确是用于研究新技术,例如给羊戴面罩,或者改善羊群饮食减少甲烷排放,而这些研究出的技术政府又以极低的成本向农民们推广。而在中国……我就不说了。如果我交了20块钱,政府是否应该保证我吸进自己肺里空气的质量?做梦吧哈哈。

三是向谁收钱?院士先生提出的“呼吸税”其实本质上是一种非常隐秘的人头税,也就是说,你生出来了就有税。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不管你是否赞成“西方普世价值观”(我不喜欢这个词,普世价值观不该有东西方之分),你都应该承认,生的权利是天赋人权,我不应该为生而付出任何代价,更没有道理对我的存在征税。

既然是人头税,我也不认为这笔钱会真正用到它声称的方面上。

在西方,哪个政客敢提出这种人头税就等于将自己的政治生命画上了句号。不能不说,神州之所谓神州,就是因为这的确是一个神奇的国度。

关于 … 新西兰的建设和钉子户

最近家里宽带又超流量了,速度降到56kbps,搞得我很郁闷,半天打不开一个网页,都不知道最近国内发生了什么,而本地是圣诞节,也没什么有意思的事情,政客们也要渡假。

所以说说和时事无关的一些东西,新西兰的开发,房屋拆迁之类的。尽量写得简单有趣些,如果你来自中国国内,就当读着玩吧?

自从那次钉子户事件之后,常常有人问我国外的钉子户是怎么样的。我不知道网上传的那份美国钉子户是否属实,但这里我比较熟悉。

就我所注意到的情况,政府只能通过Public Works Act 1981(公共建设法?)来强制征收土地。这个法律有些老了,不过照样管用。简单来说,土地有两种征用方式:

  • 和地产拥有者的协议——这当然最好了
  • 强制征收

虽然有强制征收这一条存在,但我印象中没有看见谁用过这一手,因为如果房主赖在自己房子里不走,而你派警察去拖的话,会对工程在媒体和公众中造成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通常都是协议征收,协议征收也解决了一个重要问题,也就是土地征收一般会以市场价进行,除了政府出钱多之外,其他人都高兴。

而且政府的赔偿不限于土地被征收的人群,根据section 60(1),如果你的地产利益因为建设受到了损害,也有权利申请赔偿,不过有一个让很多人不满的限制——利益损害是不包括噪音的,也就是说,高速公路刚好从你家经过却没拆你的房子,那你的问题就有些严重了。

我个人觉得这是很不合理的一条。噪音在Resource Management Act 1991(资源管理法)下是属于需要管理的环境污染,我的土地因为噪音被污染了,我当然有权获得赔偿。从法律名称就能看出其中的一些原因:公共建设法更早。不过这法律也快过时了,不知道什么时候重新写,看那个时候能否在噪音方面有所改变。

有些时候拆迁并不是钱的问题。我记得的一个案例是,一个老头的房子因为修高速公路而要被拆,但无论给他多少钱他都不愿意搬,因为他花园里的一棵参天大树是他小时候种的,他不愿意看到这棵树被砍掉。不知道最后是怎么解决的,因为那棵树要移走要花掉不少钱(几万纽币吧?)。

中国国内的那种“土地不是自己拥有”的问题在这里依然存在,也是政府征收土地的部分依据。在新西兰你可以拥有你的房子,和房子下几寸深的土地,但再往下走的土地则却属于女王所有,也就是政府所有。因此如果自己房子下发现了石油,别高兴得太早,虽然“土地”是你的,但土地下面的土地却不是你的。

所以我们开玩笑说,天堂是上帝的;人间是我们普通老百姓的;而地狱,是政府的。

至于不是政府拥有的开发商之类的建设,则完全和政府无关。开发商要买什么土地,是他们和地主之间的事,政府通常不参与征用(除非那片土地有其他重要意义,例如历史遗迹什么的),所以不会强买强卖。

但因为资源管理法的存在,私人开发商更需要考虑自己开发周围的土地。行动党等极右党派极不喜欢资源管理法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给开发商造成不必要的障碍”。这些“不必要的障碍”包括什么?主要是public submission,公众有权就开发本身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地方政府在决定是否批准开发前必须参考这些意见。

这通常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而且常常还吃力不讨好。我最近就搞过一次,有人要在我家旁边的地上修一个上百人的托儿所,周围的居民肯定不干,谁愿意让上百个又哭又闹的小孩当自己的邻居?大家分别提交自己的意见书,拖了半年多之后,导致开发商放弃计划。

对民众来说,这法律简直就是对抗私人开发商的守护神。资源管理法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很少有硬性的规定,只要你能avoid, remedy or mitigate(避免,去除或者减轻)对环境的影响,那么就有可能获得批准。但就如前面所说,连噪音也是环境污染,任何人解题发挥,说对自己造成影响,所以这里更像是钉子户(甚至连钉子户都不是)绑架开发商,但也逼迫开发商和当地的社区合作,如果两者之间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发商花大钱的设计,甚至是买来的土地,随时都可能打水漂。

而且对开发商来说,减轻对环境的影响说上去很简单,但真正要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通常需要让开发商出更多血,去达到那些他们看上去“没有必要”的设计。

而“mitigate”(减轻环境影响)有时候也被双方面滥用。我记得的一个和民众有关的案例是,一些人要在海边修自己的平房(海景好),地方政府不让他们修,因为那个地方几乎是铁定会定时发洪水。最后闹到环境法庭,法官宣布那些地方可以修房子,但有一个前提——每个住户必须准备一条船,危急时刻逃命用的。

而开发商的案例就更绝了。我见过一个养老院的申请,开发商说这个开发不会对交通造成影响,因为“老年人们都喜欢呆在自己的房间里,不会到处乱跑”。

如果正在建设的是一个大型水坝或者煤电站(这些都是私人企业开发),整个申请过程拖上个几年不是问题,而最后的结果却常常很搞笑,例如风力发电站必须给那些休闲目的的骑马的人让出一条路,而煤电站却不需要种树来抵消对环境的影响——去买已有的树林就行了。

暂时放到这里吧。国家党已经说明要在上任后100天内对资源管理法进行改革,我现在虽然没看到相关资料,但我觉得很有可能至少会把土地的分割排除在资源管理法之外,也就是说高密度的发展可能将可以跳过这部法律。至于是好是坏……我得先看看他们的计划,以后我有时间再继续。

【2008大选】最终选举结果已经公布

事先都知道国家党肯定会丢掉一个席位,但这个席位变成了绿党的,倒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我记得工党好像只需要在特殊投票中的得票率上升0.2%左右就可以多一个席位,绿党还差得远些。

至于选区议席,没有任何变化,那些只差几百票的候选人一个都没能成功翻盘。

不过这多出的一席也改变不了什么,国家党+行动党+联合未来党一共有64席,过半是没问题。不过我不认为这样的组合能够在接下来的三年中一帆风顺,所以John Key在一些法案上可能依然会需要毛利党或者其他政党的支持。

特殊投票包括在自己选区外的投票和海外选票。这部分选票还不少,二十多万票,占总选票1/10左右。这一部分的选票历来偏左,因为不能在自己选区内投票的人通常都是那些在大城市的学生和劳动人民们:)

选举结果页面已经更新,可以在这里查看。官方页面在这里。另外每一个投票站的统计资料也已经出来了,如果你要详细研究选举结果的话,可以在这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