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IPv9

十进位网址对加速我自主新一代互联网意义重大[新窗口]

最近在中国IPv9的事情闹得有点大,我不是很清楚怎么回事,但是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只能说,冷汗直冒。

网络技术是一门相当专业的技术,像我们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很难真正精通。我不知道这篇文章署名“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几位作者对网络研究多少,但就算像我这种人,都能指出文章中一大堆夸大,或者根本就是作假的事实。没有时间,仅举几个:

美国利用作为互联网发源地的优势,占据了42亿个IP地址中的74%,相当于每人有10个网络地址,而分配给其他国家的域名地址却少得可怜。如2000年时,给一个斯坦福大学分配的地址就达1700万,而同一时期给我国分配的地址只有900万。” ——事实错误,中国的IP地址绝对不止那么少,具体这个数字是多少我不太清楚,但印象告诉我至少有一个亿。

当今互联网上90%的信息是英语信息,中文信息仅占1%。语言的霸权常常意味着信息和文化的霸权。” ——我不知道这个东西和IPv4,甚至IPv9有什么关系。难道中国拥有全球90%IP的资源就可以有90%的文化影响力?典型的冷战思维。

“在十进制网络中,IPV9的IP地址资源是IPv6的4倍,Ipv4的16倍,拥有海量信息资源。”——哈哈哈哈,很明显,这几位裆校出身的作者不是学数学的,作假连数字都不知道怎么凑。

……还有很多

看到这样的荒唐文章其实很可笑。

不过事实是,现在中国国内舆论的制高点,就是由这种文章,这种作者所把持着。如果你稍微有一点专业知识还好,但对于广大的普通网民来说,他们接受这种垃圾文章的可能性更大。一个可以用权力操控知识的社会,这是很可怕的。

IPv9并不是什么严重的创新,做个不是很恰当的比方,IPv9更像阎锡山的窄铁轨,别人可以进来,但先要换马——当然如果你要出去,让不让你出去的权力也就不在你手上了。

在我看来,这东西最大的作用可能就是把中国隔绝于互联网之外,现在的根域名服务器在美国,所以中国官方无法从根本上封锁一些“反动网站”,但如果IPv9在全国铺开了,把根域名解析留在了中国,虽然因为只有中国用这套协议,不能像文中所述的美帝国主义一样,“想要哪个国家在互联网消失都能办到”,但让一些网站在中国民众的眼中消失,则是完全可以办到的——也许这就够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反对美国对互联网的控制。ICANN理论上至今仍然是美国政府的一部分,这种现况要改变。我所希望看到的是,ICANN和美国政府脱钩,交由联合国管理,并且增加一个由欧盟管理的根域名解析服务器。

但这个IPv9绝对是一个笑话。

埃德蒙·希拉里勋爵的国葬今日举行【图】

今天(星期二)上午11点,新西兰为刚刚去世的爱德蒙·希拉里勋爵(Sir Edmund Hillary)在奥克兰的St Mary’s Church(圣玛丽教堂)举行了简单但隆重的国葬。希拉里的家人,朋友,总理海伦克拉克,夏尔巴人代表,和当年和希拉里一起登顶的诺盖之子发表了讲话。

之后希拉里的灵柩由教堂出发,穿越了奥克兰市中区,战争纪念博物馆,和希拉里自己修建的,居住了将近五十年的房屋。

因为时间问题,我今天没有到现场。不过由于希拉里的灵柩在昨天全天向公众开放,使得不少人能有机会再最后看一眼希拉里。

如果有任何人怀疑希拉里在新西兰的声望,他真的应该在昨天去看一看。我在当晚10点半到达教堂,吃惊的发现排队进入教堂的队伍延伸了好几条街——当真正有机会进入的时候,已经是半夜将近一点了。在我离开时,新到达的人们也需要至少等上一个小时才能进入。

以下图片不一定都是我的。有“ONE”图标的图片是电视一台的画面,左下角有“BBC World”的图片是BBC新闻的画面。

其他有版权的新闻图片可以在新西兰英文先驱报的网站看到[新窗口]。

Read more

埃德蒙·希拉里——国葬之后的纪念

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勋爵的国葬将会在明日(星期二)于奥克兰市中心举行。届时全国各主要城市都将会有户外大屏幕的转播,电视一台也会现场直播供那些不能到场的人士观看。

不过人们同样关注葬礼之后的纪念——长期的纪念。

新西兰绿党建议设立一个纪念希拉里的假日。放假一天总是好的,但是,我们当今的假期都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无论是什么假期,从母亲节到父亲节,从圣诞节到国庆,任何一个假期都最终会被商业化,变成商人们赚钱的好日子。

这个新的假期如果通过,则必须要像圣诞节当日一样,禁止大部分商业活动,否则除了给了商人们又一个赚钱的好理由,这个假期不会有任何意义。

以希拉里的名字重新命名国内的一些地点是个好主意。从奥克兰南区的一所学校,到南岛的希拉里登山 中心,希拉里的名字已经留在很多地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西兰国内推行体育运动的SPARC(Sport & Recreation New Zealand),以前就叫埃德蒙希拉里基金会。

据我所知,新西兰以希拉里命名的事物遍布全国,不过大多数都在比较偏僻的乡村。如果要找个命名的对象,这个对象必须在国内,甚至是国际上有一定的重要和知名度。

奥克兰国际机场是个不错的选择,我们可以参照纪念肯尼迪的纽约JFK 机场,用希拉里的全名将奥克兰机场命名为埃德蒙·珀西瓦尔·希拉里国际机场(Edmund Percival Hillary International Airport)。这看上去相当合适,希拉里的精神永远在攀登最高峰,而机场起飞的每一架飞机,都会带着希拉里的名字飞向蓝天。

也有其他人建议用希拉里的名字重命名山脉或者河流。我看到的候选名单有:珠穆朗玛峰(这个似乎不太可能),奥利佛山(Mount Ollivier,位于新西兰南岛,是希拉里攀登的第一座山峰),和库克山(Mt Cook,新西兰最高峰,位于南岛)。

可以预料的是,不管有没有任何纪念,希拉里对新西兰的影响不会随着他的逝世而消散,他的探险精神鼓舞了几代新西兰人,而这影响,将会继续下去。

永远注视着库克山顶的希拉里勋爵。

(照片原作者: Jonathan Keelty, 以“知识共享-署名 2.0”版权许可下发布。)

为什么中国政府对互联网又爱又恨?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对报纸上一个陌生人的名字产生多大兴趣,更不会为了这个人的名字而去翻报纸存档,但在网上就不一样了……输入在搜索引擎里,这个人曾经公开过的消息可以在瞬间全部列出。

以下就是一个露馅事件……

Read more

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今日辞世

第一位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的新西兰登山家Edmund Hillary(埃德蒙·希拉里)今日上午九时在奥克兰市立医院逝世,享年88岁。

自从去年四月在尼泊尔摔了一跤之后, 希拉里的健康状况一直不佳。

声明中,总理海伦·克拉克回顾了希拉里的一生,形容他是一位“谦虚”,“宽宏”和一位富有幽默感的人。克拉克同时高度赞扬了他对尼泊尔人民的福祉所作出的贡献。

希拉里一生荣誉无数,包括尼泊尔荣誉公民和英联邦最高荣誉,嘉德勋章的佩戴者。

虽然希拉里因征服珠穆朗玛峰而闻名于世,但他在其他探险活动中的贡献同样突出,包括新西兰南极科考站史考特站的建立。

全国各地已经陆续降下半旗,包括奥克兰的海港大桥。

(英文报道-新西兰先驱报)

嗯,新年确实到了

我有一个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的习惯,每年听不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最后那欢快的拉德斯基进行曲,就会总感觉新年还没过完似的。我虽然只是一名外行,但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只要你用心去听,你总会体会到什么。

不过很遗憾的是,新西兰的媒体,甚至包括专门播放古典音乐的国家电台Concert FM对新年的这项活动似乎没有一点兴趣。电视台晚上一直是放一些不知是哪个年代的电影,例如”Mission Impossible”……而电台更懒,整晚都在播CD。

还好我有一个折中解决方案:BBC Radio 3,英国BBC国内的广播服务,也可以在网上听到。该台每年都转播该音乐会,虽然没有画面,不过能听见就已经很不错了。

今年CCTV也在网上进行了视频直播,第一次,不过速度实在让人无法忍受,更别说赵忠祥“老师”的解说了。不过至少有了画面,我可以把CCTV的声音关掉,配上BBC的声音,感觉不错。

今年的音乐会可以说是最近10年来,最为精彩的一次。那个幽默却不失风度的法国指挥老头Georges Pretre(乔治·普莱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位83岁的老头记忆奇佳:他根本不需要总谱就能完成指挥!甚至连BBC介绍这位指挥时说的是“83 years young”。

音乐方面,今年突出了强烈的运动主题,一是欧洲杯,二则是北京奥运会。曲目多以轻快欢跃为主,例如《运动波尔卡》,《蜻蜓》,可以看得出来,音乐会上的选曲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普莱特对这些音乐的处理也很恰当,突出了其欢快的气氛,最明显的地方在《皇帝圆舞曲》,如果在把往年的同首曲目拿出来对比,可以明显听出不同,今年的版本都要欢快很多。

另外就是细节处理方面。 《运动波尔卡》为了表现2008欧洲杯,全体演奏家们都披上了球迷围巾,而首席小提琴因为“开小差”而被普莱特罚了一张“黄牌”。最绝的是,演奏结束,指挥需要退场时,首席小提琴居然从自己的口袋里掏了张红牌罚指挥下场——十分幽默的处理。

这次的伴舞没有仅仅是出现于电视上,而从楼里舞到音乐会的现场,挺有意思。

最后就是中国钢琴家朗朗的出现了。很遗憾,我没有看到——网络卡壳了。但从BBC的广播中能够听到他对2008北京奥运的祝福。

因为中国也是该音乐会的主题之一,今年特别演奏了一曲《中国人加洛普》。而摄像机的镜头不时对准了在现场的中国驻当地大使和一个不知道是什么官员。很遗憾,这两位官老爷似乎对音乐不感兴趣,每次看见他们都是无精打采,百无聊赖似的——除了当一名女舞蹈家舞进金色大厅时——这两位突然来了精神,翻出照相机对这名舞蹈家猛照,特别是从背后照……

当然,把他们俩看成特别安排的幽默就不那么令人伤心了——而今年的音乐会,至少我认为的确是最近十多年来最精彩的一次。真诚祝愿普莱特能够长命百岁,在有生之年再给大家献上一次精彩的新年音乐会。

新年新气象|TCP/IP 二十五周年

没啥好说的,我不是那种会给自己定下目标的人——走到哪算哪,平安就好。

倒是有一件事值得纪念一下,还得感谢Google新年logo的提醒:

大部分人看到这个logo不会想太多,但如果你仔细看下面的彩点,你会发现里面藏了一串字母:”SYN,SYN,ACK,ACK.”。

这是网络协议TCP/IP 的标准握手方式。二十五年前的今天,TCP/IP首先被运用在了美国军方的ARPANET之上。二十五年后的今天,互联网的一切,几乎是一切,从最基础的网络定位(IP地址),基础传输协议(UDP),到应用层面的telnet和html,都建立于TCP/IP之上。

我对这方面不太熟悉,如果想知道更多,我们随时都可以翻一翻维基百科。当然,生活在墙内的和谐人民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