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的又一经典行为

他们现在已经落魄到连照片都要作假了,不过估计做节目的人网龄不够,没想到碰到一个从来不上CCTV的名人。

还是那条金科玉律:CCTV的任何东西都不能相信。

不过据我所知,这种“事情是真,例子是假”的节目制作手法在中国并不少见。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一直认为前段时间的纸包子事件是确有其事的,只是节目制作人员不愿意冒险而安排的假“暗访”。

正在恢复当中……

因为我发的月全食月亮太黑,搜狐封锁了我的博客。

我正在恢复以前的内容。不过近百篇网志,我可没兴趣一篇一篇的帖……我只期望恢复以前那些相当主要的内容。

其实看看以前我发的那些东西就不难理解搜狐为什么会这么做了。由于我在重庆钉子户事件时在网上过于活跃,从那时开始我就知道我一直受到了搜狐的特殊照顾:我的博客比其他普通博客更难发出“敏感内容”。

当 时我知道搜狐删除的我的一些内容也是被迫的,但更多的情况下,是他们“自律”所产生的结果。删除博客这种事情不是第一次在我头上发生,我也习惯了。但对于 互联网公司来说,如果他们是被逼迫而采取删除行动的话,我非常理解,也不会说什么。但这次搜狐不一样,没有任何人逼它,以前甚至连官方新华社的文章转贴一 下都要删,对于这种主动”自律“的网站,我实在是没有形容他们的语言。

月全食

有些幸运,虽然文字内容不在了,但我上传的图片内容依然可以访问

—-

我的设备不是很好,没用三脚架,就将就看吧。不过今天的运气不错,虽然一天都在下雨,但在云层的间隙中还是能看到完整的日全食。

今天在新西兰的月全食时间是晚上9点之后,因此观赏效果要比中国大陆地区好一些。

Read more

无题 – Google Earth

如果你看过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拍的那部讲述全球变暖的纪录片《难以忽略的真相》,那你一定知道这张照片的来历。1977年发射的太空探测器旅行者1号于1990年在离地球60多亿公里远的地方拍下了这张名为“黯淡蓝点”的照片,而照片上圈出的那个小点,就是地球。

突然想起这张照片的原因是……百度“不屑一顾”的Google Earth前几天又更新了。在最新版本中,我们不仅能够像上帝一般俯视地球,新增加的“SKY”天空视角中,我们还能够从地球仰望天空,或者我应该说,宇宙:

Google整合了大量来自NASA和各天文台的图片,其中有一些我相当熟悉的图片,比如这个,距离我们至少2000万光年的草帽星系: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小时候数星星的经历,而且脑袋中可能还会偶尔闪出一丝好奇:那些星星究竟来自哪里?虽然我们早已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Google Earth提供的答案更加直观。在完全无光的情况下,从地球遥望草帽星系(框出),人眼需要很吃力才能看清楚。

“黯淡蓝点”改变了许多人的世界观,而Google Earth却从相反方向展现了这个世界观。后来一位宇航员就“暗淡蓝点”发表了自己的感想,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阅读下面这段话(翻译来自维基百科):

我 们成功地(从外太空)拍到这张照片,细心再看,你会看见一个小点。就是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就是我们。在这点上有所有你爱的人、你认识的人、你听过的人、 曾经存在过的人在活著他们各自的生命。集合了一切的欢喜与苦难、上千种被确信的宗教、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学说,所有猎人和抢劫者、英雄和懦夫、各种文化的创 造者与毁灭者、皇帝与侍臣、相恋中的年轻爱侣、有前途的儿童、父母、发明家和探险家、教授道德的老师、贪污的政客、大明星、至高无上的领袖、人类历史上的 圣人与罪人,通通都住在这里——―一粒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

地 球是在这个浩翰宇宙剧院里的一个细小舞台。想想从那些将令们和皇帝们溢出的血河,他们的光荣与胜利曾成为了这一点上一小部分,一瞬间的统治者。想想栖身在 这点上一个角落的人正受著万般苦楚,而在几乎不能区分的同一点上亦同时栖身了另一批人在另一角中。他们有多时常发生误解?他们有多渴望杀害另一方?他们的 敌意有多热烈?我们的装模作样,我们的自以为是,我们的错觉以为自己在宇宙里的位置有多优越,通通都被这暗淡的光点所挑战。

我 们的星球只是在这被漆黑包裹的宇由里一粒孤单的微粒而已。正因我们如此不起眼——在这浩翰之中——–是不会从任何地方传来任何提示来拯救我们,一切任由 我们自己主宰。有人说天文学是很卑微的,在这里容我再加以一些塑造性格的经验。对我来说,希望没有比这张从远处拍摄我们的微小世界照片更好的示范,去展示 人类自大思法的愚蠢。对我来说,这强调了我们应该更加亲切和富同情心地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以及要更加保护和珍惜这暗淡蓝点,这个我们目前所知唯一的 家。

我们是太阳光线下的微尘……想起来有点可怕。

法院强迫女孩指证自己父亲

根据星期日先驱报的报道,一名15岁的女孩因为不愿意上法庭指证其父亲的虐待行为而被法官以”藐视法庭“的理由送进监狱长达45分钟。

“我当时很害怕”,女孩告诉星期日先驱报说,“我可以听见监狱里的其他人互相说话,说那些话……”

报道说该名女孩在45分钟内不断的被其他犯人用语言侮辱,“那些话”中包括“也许我们应该一起上床”。

根 据报道说,在今年8月1日刚刚生效的新“证据法“(Evidence Act)中,任何人,在法庭的要求下,无论被指证的人和证人有什么关系,证人有义务提供所有法庭要求的证据。当然,这部法律没有解释年龄问题,那根据我的 解读,技术上来说,如果正在婴儿车里晒太阳的婴儿看见了什么犯罪,法院叫他提供证据,而如果他说不出话……

当然这也许只是一个笑话,但很 明显,这部法律没有考虑到未成年人的利益。要一名未成年人上法庭作证就已经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要一名未成年人指证自己的亲人,就算自己的父亲犯了再大 的错,未成年人有权自己选择是否”大义灭亲“,除非监护权已经转到了法庭之下,否则法庭逼迫这位小女孩作证的行为,合法,但极度不合理,不合情。

法官的理由很简单,他是根据法律办事,也是一个站得住脚的理由。但至少我的感觉是,洋人们实在是太死板,只会根据书本办事而不考虑后果。我见过很多这种例子,像小女孩所遭受到的侮辱,说同情,大家都同情,但都是事后。在事前,没有人有兴趣想那么远。

就算这位女孩真的触犯了法庭天条,在监狱里也应该受到特殊待遇。而我们看到的是,45分钟不断的言语侮辱,却没有法庭方面的任何人员进行干涉。直到小女孩的律师赶到之后,才让她从监狱里出来。

另外,我对法律这方面的问题不是很清楚,但这种事情似乎应该在专门的家庭法院中处理。

看来嫉妒那个网站的人还不止我一个。

刚刚收到一位朋友发的消息,估计是他嫉妒心太强了:

看看这个:http://new.skykiwi.com/news/view.article.php?39003/c9 skykiwi为了挑起学生之间的激烈争论,居然把旧新闻改写之后当新闻发出来而且我每留一个言他们删一个。

我去这个页面时看不到朋友的任何留言,而似乎整个评论系统已经被关掉了(可能批评太多?)整个新闻就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和一个表格:

(简讯)新西兰教育部高等教育组织(Tertiary Education Organisation )今日公布了新西兰八所大学教育质量分数以及排名。

当然,和以前一样,这个页面我已经截图并保留了。

我对新闻中提到的报告印象深刻。报告本身是今年5月份由高等教育委员会所公布的,是标准的旧新闻。

那位朋友揣测他们动机的依据是,“每一次关于大学排名的新闻总会导致学生们不断的讨论,争论,甚至谩骂。”

我的传统是根据事实来,而不是别人的动机判断问题,所以他们发旧新闻的目的什么,我不想判断。更何况我不知道他说的是不是真的(平时几乎不看这个网站),所以你自己决定比较好。

但他们的新闻和英文水平却让我震惊不已。再发一遍他们的“一句话”新闻:

(简讯)新西兰教育部高等教育组织(Tertiary Education Organisation )今日公布了新西兰八所大学教育质量分数以及排名。

这仅仅一句话里就至少有四个错误。

1、新西兰没有“高等教育组织”这个组织,而只有一个“高等教育委员会”,负责管理高等教育机构的质量,还有政府拨款的分发等等。

2、Tertiary Education Organisation 这个短语在新西兰是指那些提供高等教育,例如大学,理工学院等等的机构,而不是一个政府部门。

3、高等教育委员会这份报告研究新西兰全国八所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在科研方面的水平和成果,并且以此来决定政府的研究经费该如何分配。虽然这是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这份报告不是“教育质量”的排名。

4、高等教育委员会不是教育部的一部分,它是政府的直属机构”Crown entity”,由高等教育部部长,现在的副总理Michael Cullen领导。(感谢Idog提醒)

我的天那。

我不知道这些人还有什么脸敢到我这里来撒野?是因为他们长得太帅了,我嫉妒他们,或者是他们的能力太强让我嫉妒?毕竟把新闻写成这样还是需要一点水平的。

大学讲师因为不愿宽限学生作业时间而被开除

至少现在看上去是这样的。
根据新西兰先驱报的报道,Paul Buchanan,来自奥克兰大学的一位讲师,因为拒绝延长一位学生交作业的期限并且给学生回复了一封措辞强硬(至少我觉得带有人身侮辱)的信,而被校方开除。

Herald的原文在这里

有一部分很重要的内容,不知何故,没有出现在先驱报这篇报道中。

根据今天奥克兰大学学生会杂志Craccum的报道。涉入事件的是一名来自阿联酋的国际留学生。因为父亲去世,他写信告诉讲师说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几乎所有新西兰全国统一考试都类似的规定:当遇到家庭不幸等事件时,参加考试的学生是可以享受优惠的:从直接加分到阅卷标准上特别照顾。

至少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几乎是无法拒绝的理由。失去亲人的痛苦谁都知道,而且要恢复也不是一两天就能回到正常状态的。而且这位学生还提供了医院证明,证明其所言不假——更何况,谁会拿自己的亲人开玩笑?

我手上没有那位讲师回复学生信件的电子版全文,但我看过印刷出的内容。讲师的态度只能用一个词:令人震惊。对一般人还好,对一位刚刚失去自己亲人的学生来说,如果是我,我肯定能做出更过激的事情。

而 且相当奇特的是,原信末尾还来了一句,印象中大概是这样的:“Are you ******(lecturer’s name)’s student? That explains a lot of things” (你是不是XXXX老师的学生?是的话就不难理解了。)

涉入事件的那位老师没有发表任何言论。当老师最尴尬的事情无非就是如此了,和另一位老师产生矛盾,而且还通过这样的形式公开了出来。

但这也说明了被开除的讲师是多么的幼稚。

后来他自己也似乎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根据先驱报的报道说,这位讲师在不到一天之内就给那位学生发了道歉信。

根据我的猜测,那封被媒体形容为”Angry Email”的信件应该是在这位讲师心理状态极差的情况下发出的。而老师们都应该知道,把自己的情绪带入教学和与学生的交流中是极不恰当的,也是当老师的大忌。

这位讲师据说是新西兰安全事务的专家,长期出现在媒体上作为客串评论员。

身份认同缺失所造成的焦躁

 

 

身份认同缺失所造成的焦躁 查看全文 2007-08-04 17:23:30

 

如果你还记得新西兰06年的人口普查,你恐怕也忘不了那个“笑话”:在新西兰自己的人口普查表上,种族(Ethnicity)一栏中是找不到“新西兰人” 这个选项的—统计局只希望你当“欧洲人”,“毛利人”,或者“亚洲人”,甚至“华人”的选项都有,但在新西兰的土地上,没有人是新西兰人。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澳大利亚人口普查的“种族”一栏中就有“新西兰人(New Zealander)的选项。至于中国,我的印象不是很深,但好像没有“中国人”这个选项,只有“汉族”。

如果记得没错的话,这个问题已经吵了10来年了。去年人口普查前有批评者指责统计局是在强行勾画种族界限,挑拨种族关系。批评者呼吁大家团结一致,在种族一栏中填上“新西兰人”,因为“我们是一个国家,一个种族”(One Nation, One People)。

而这次的呼吁似乎起到了作用。在这个只有400万人口的国家中,一共有429,429份人口普查表忽略了统计局所给出的选项,而在“其他”一栏中填下了“新西兰人”(New Zealander),是人口普查中的第三大“种族”,在“欧裔新西兰人”和“毛利人”之后。

关于这个独特现象的报告全文可以在这里看到。

报告指出,一个典型的“新西兰人”应该是一名白人,居住在南岛农村地区,学历比一般人更高,但年龄也比一般人大。

“南岛”,“农村”,“白人”,“老人”这四个特点对于很多新西兰本地华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强的暗示。如果你是中国国内读者的话,这四个词在华人中通常代表“极右派”,甚至是种族主义。

本来那个“笑话”本身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笑话。这又不是填国籍,而是种族。新西兰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在我所认识的朋友中,没有一个人5代之前的祖宗就在新西兰,再说国际上也不承认“新西兰族”啊。

我本来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来自全球各地的移民形成一个共同的,新的身份认同是每一个移民国家几乎必经的程序。

但这个“新西兰人”的特点有点让我担心。根据我的恶意推测,这些白人再回他们几代人之前的“英国母亲”是不太可能了,但也不愿意和其他种族并列在一起,于是就搞出了一个“New Zealander”出来。

那写个“Kiwi”上去不是更能凸显自身之高贵和特殊?

这次的这个调查结果看上去更像是某些人身份认同缺失的失落而产生的,而不是真正的种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