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链接

看到别人提到互联网链接已死的问题,随便牢骚几句。

还记得以前的【互联】网,链接可是被视作是“民主”的象征。在自己网站上放一个链接就相当于你投了这个网站一票,毕竟刻意链接这个行为,通常都有某种正面原因,支持这个页面的内容,或者觉得信息有用。Google Toolbar 上那个pagerank 图标也不仅仅是给SEO的人看的,进入一个不熟悉的网站,一看评分就大概知道网站怎么样。

这个行为模式的影响是如此之深,使得我今天重启blog 也改不了这个习惯。有用的背景资料或者延申阅读必须要加上链接,这不仅是给别人,也是给未来的自己看的。不想支持但又不得不又引用的内容通常会引用网页存档而不是本身。但这两者现在都难以持续了,google 网页快照都死了。未来一个链接消失,那大概就是真的消失了。

我也很明白这些都是活化石行为了,下一代接触互联网/局域网的人压根就没有点击链接的习惯。还记得“长微博”,或者把文章转换成图片传播的行为刚开始时,看着是多么荒唐,现在似乎也没有人再提了。

至于原因嘛,enshittification 是个好词。一个互联网产品,甚至互联网本身的发展轨迹都大概遵循这个规律:不追求经济回报的hippies 发明一个什么很酷很好玩的东西 —— 小部分人尝鲜,觉得很有用  —— 资本介入,突然有了赚钱的压力 —— 吸引用户,或者把用户圈在花园里的重要性远大于用户体验。

现在在谈去中心化时,不会有人记起这是有现成的解决方案。虽然RSS 几乎肯定不是最优解决方案,但真的就比让算法决定我读什么更糟糕嘛?哪怕以前Twitter 按时间排序的体验都不错。哪怕一个重大新闻发生在多少个小时前,也总会有人retweet 或者继续讨论,不可能会错过。Twitter 对带链接的推文降权,加上鼓励引战,这个体验早就消失了。

我个人看法还是,下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还没出现,也不可能是bluesky。值得一提的是,“去中心化”的RSS 就是被高度中心化的Google 杀死的。

不过我虽然不介意流量,但这段时间一个比较意外的体验是,靠Google 还是有一些流量的 —— 中文用户似乎真的很关心毛利人是不是吃过人,吃了多少人这件事。

重启blog

从伟大的全能神,无所不知的先知收购Twitter 以来,我就一直在考虑未来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online presence。

在网上最早“灌水”的时间要早于2000年,但这个blog 的历史也没有晚太久。具体的时间已经不记得了,但应该不晚于2004-5年。之前是在墙内网站玩过一段时间,但人生第一次体验到审查之后,毫不犹豫地买了域名,保持到今天。

这个blog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出名或赚钱(也从来没有达到过),当时纯粹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写中文的理由。在墙外生活的一个问题是写中文的时间太少,日常交流不是问题,但很多稍微专业一点的概念和说法,由于第一次见的时候就是英语,要是不主动去用对应中文,真会被怀疑装外宾。

于是就导致了这个累赘跟了我将近20年。但意外地是,完全依靠搜索引擎的流量也让我从这里认识了不少人,甚至包括现在正叫我快去做饭那位。

随着时间流逝,这个地方的功能逐渐多元化。关于新西兰的中文政治评论一直是一块空缺 (其实现在也差不多),重心逐渐从天朝议题转向到了更接近生活的本地话题。我也一直把这看作我的阅读笔记,因此很多以前的文章都是一种很奇怪的格式 —— 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连接,其实就是研究话题时把读过的内容串联起来的笔记。

Twitter 的出现导致了语言更加碎片化,但更重要的是,老了之后时间越来越少,从做饭、吃饭到洗澡都得自己动手,还得划出时间阅读和学习,这里也就逐渐荒废了。

不过最近美国选举是让我彻底下了决心。这和政治本身没有关系,完全是因为Twitter 已经不是同一个网站了。从最初的世界时间线到现在,人们发言的动机从纯粹分享变成了引流,从全能神那里讨口饭吃。关注关系在算法影响下已经失去了意义,不反对广告,但每隔五条推就是诈骗、受骗后的律师(其实也是诈骗)到包养广告,点block 总会有累的那一天(噢据说现在这个功能也被优化了)。

原本期望选举后网站可能会转手,不过现在看来应该是不可能了。哪怕每年花NZ$270买全能神的最高档标记,也再也不可能回到以前的体验了。所以,心理上对Twitter 放手之后,我又有时间考虑blog 的问题了。

一个遗憾是早些年很少写和自己生活相关的事情,几乎全是政治。虽然我还是对网上谈现实生活和工作专业上的很敏感(下班后不谈搬砖不仅是权利,也是必需),也许blog 的这一代转世,老了之后的话题会有所不同。

这个blog 的历史也带来一个严重问题:现在再看以前的文章,虽然知道是自己写的,但实在是不忍直视,拿现在的眼光来看,有时候说是cringy 或者惨绝人寰也不为过。我非常认真地考虑过是否要直接清空数据库,重新开始,但就如天朝人所说,正视历史才能面向未来。哪怕在工作上,我现在看我自己一年前写的东西,我也不一定同意我自己,所以就留着吧。一个人的观点和语言没有任何变动反而是不正常的 —— 如果有人永远正确,那么正确做法是朝反方向跑得越远越好。

相比与20年前,今天互联网上竖起的各种围栏,降低带链接发言的权重,已经让blog 引流变成了几乎不可能。不过这也挺好,有个属于自己,一块安静,不受算法影响和套牢的地方也许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