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 百度

回来了。消失的这段时间我的Google Reader中累积了上万条记录,我想我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把以前的东西全部看完,所以就只好全选+标为已读了。

我唯一注意到的事情是百度,很久没说IT了,所以顺便谈谈。我不知道百度是否在背后偷偷摸摸的制造点击,或者有任何小动作,但大家,包括李彦宏自己心里都应该很清楚,百度的竞价排名是一颗迟早都会爆炸的定时炸弹。

对百度来说,关键的问题在于除了百度”更懂中国人“之外,缺乏和Google竞争的核心技术。百度刚开始那段时间,看上去完全就像是Google英文的翻译版。很多百度fans喜欢跟我提百度知道和mp3,但这两样实在不是什么核心竞争力,至少对我来说是一点用的都没有的。百度知道再我看来就像个人肉索引服务,我问过几个问题,得到的回答几乎全部是搜索引擎的结果——我自己搜就行了,还要这些人干嘛?

至于百度mp3,很长一段时间我想试用都用不了,因为百度封锁了海外IP搜索英文,无论你输什么歌名,返回的是无结果。现在好像好了,但连yahoo这种国外服务商都提供这种莫名其妙的服务,市场上有那么多选择,我实在看不出百度mp3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回到话题,因此要说服广告商在百度上投放广告比Google更有优势,百度就必须在广告发送方式上比Google走得更远,不过很可惜,百度似乎找不到发布广告的同时不影响搜索体验的方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竞价排名刚开始那段时间,如果你搜索“玩具”,搜索结果前5页+全部是竞价排名。现在虽然学聪明了,只把竞价放在第一页,但对我来说,还是足够影响体验了。

而这种并不受人欢迎的盈利模式,持续了5年+。而对于互联网来说,这已经是高寿了。这导致了百度在盈利方面严重依赖广告,缺乏其他方面的收入,而且百度这些年的作为让我看到,他们一直没有决定什么时候转型

至于百度所提供的“危机公关”,那就更好理解了。就我所知,国内的每一个大门户网站都提供删除“不利新闻”的“服务”,再说大一点,这也不是真理部常常干的事情吗?那真理部干得,我为什么干不得?我能想到的百度翻船原因是,做得太不隐蔽了,不像其他网站那么聪明

不过就百度这一段时间所遭遇到的公关风暴来说,我很难相信背后没有另一方的公关在推动。CCAV虽然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但在叮一颗比较大的蛋之前,还是要考虑再三的(不见焦点访谈似乎都永远在谈小城市的事情?)。各个媒体步调的一致,也让我相信背后有人推动了这次事件。

但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百度常常替别人危机公关,但帮自己的公关却是一个灾难。李彦宏说了一些自己不相信的话,而他的员工则展现出了极低的人品和智商

cnbeta上有句话,如果你的人品低于业界平均值,就不要怪墙倒众人推。百度一些人应该理解这一点,除非他们能让自己的能量和真理部一样大。

不过还是全面放弃竞价排名,转投更可靠的盈利方式现实些,虽然会有不可避免的阵痛。

声明一下

我以前说过,独立blog要三防:“防火(黑客和到处乱扫漏洞的灰客) 防水(spam和无谓的争吵),然后就是防编辑了。” 关心IT很多年之后,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中文网络世界要做点自己的事情,很难。中文网络从创意到内容抄遍了全世界,你一个小blogger是绝无法改变这一切的——这些自称编辑(我听过一名本地“网络编辑”称自己为“记者”)的网络民工就像蝗虫一般,不仅把你的地吃得片甲不留,而且偶尔还会点武术,在你手上咬几口。

我刚刚才意识到,叫他们“民工”似乎有点对不起民工兄弟,人家是真正双手创造财富,而不是ctrl+c +v 来创造的。以后就叫编辑们网络蝗虫吧:)

说起这一点的原因是,我的版权声明中一直都有下面这段:

不受欢迎名单

除法律规定的最大限度的合理使用之外,本blog不欢迎以下媒体使用blog内的任何内容。

侨报(美国)

多维新闻社(美国)

Skykiwi(新西兰)

如果你是这来自这些地方的工作人员,而且你正在工作中,对不起,本站不欢迎你的访问,请立刻离开

逻辑很简单,如果这些所谓“媒体”不尊重bloggers和他们版权,那我也很明显不会尊重这些媒体。但与此同时,我也坚持我的一个重要原则——假设善意,这就是最后一句话的目的。为了当蝗虫而造访这里当然不会受到欢迎,不过私人来访我永远会以不带偏见的眼光看待,除非你私人也做了什么事。

那段话更多的是立场的声明,我从未期望它能带来什么作用,但我希望在今天重申这一点,说得是哪一家,自己心里清楚。

7年前……

国内的blogger都放假了,新西兰国内似乎也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事情,再说说闲话吧。

前几天Google为了庆祝10周年纪念日,把自己保存至今的最早网页索引放到了网上。索引是2001年1月的,也就是说,你在这个窗口中的搜索,返回的结果和7年前看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虽然有很多网页已经不在了,但这个历史搜索引擎整合了Internet Archive,如果运气好的话,你还可以看到页面的存档。如果你不知道Internet Archive网站是干嘛的,请参考维基百科,是一个非营利项目,目标是索引,保存网络发展历史,储存了几乎所有搜索引擎蜘蛛可以到达的页面。

2001年其实已经很晚了,不知道为什么前面的索引没有保留,还是故意不拿出来。我相信我的读者很多人在那个时候已经在网上傲游了,所以现在再回去看,也不会像90后的网民一样对以前感到新奇。如果你还需要更早的存档,Internet Archive,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从95-96年就开始存档网络中的网页。

但Internet Archive有一个问题——它没有搜索功能,你必须知道你要找的网页的准确地址才能查询是否有相关存档,这也就是Google这个历史搜索的价值,输入关键词就行了。

随便想了几个词语搜索。姚明在那个时候已经很有名了,而易建联只是一名15岁的“新星”。OICQ那个时候刚刚改名QQ,而且没做什么恶;不过the Great Firewall of China的大名好像就这一年产生的,只是在中文世界“防火长城”这个词似乎还不是很普及。我记得当年我们都管它叫“防火墙”。

顺便再看看习接班人当时在干什么……

————-

如果你来自国内,放假之余看看视频轻松轻松吧。视频来自CBS的Late Show with David Letterman,你如果常常看该节目的话,也应该看过下面这段。我选这段放这里主要是因为理解它不需要任何英文能力……

Google Chrome 体验

和我预计的差不多,Google Chrone就和Talk一样是一个简单,轻量级的软件,没有什么多余的功能,甚至连没加任何插件的Firefox都算不上。

不过毕竟这是一个beta版。有些功能现在只是雏形。

Read more

Google终于学会俺的大名了

如果想搞明白一个人的来龙去脉,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的名字放在Google里。

不过我的名字可能没多少搜,以至于让Google认为Arctosia是一个拼错的单词,询问你是不是想拼“Arctic”。不过今天我检查Google收录页面时,这个建议没有了

难得啊,都快一年了。只是不知道Google什么时候才会认为俺的名字不再敏感

Google如何学习新词的步骤相当神秘。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Google被新西兰以至于全球的女权主义者强烈指责,因为如果你搜”she”(她),Google会返回“你是不是想搜索”he”(他)”。很显然,Google不会蠢到自己主动这样做,我个人认为,应该是he在网上出现的频率远高于she。

如果你不知道我名字的含义……其实没有含义,是我由古希腊语arktos编来的,原意为“熊”,和我另外一个马甲有联系。

关于 … 伟大之墙

我很久以前说过,中国人的福祉,有时候是要靠外国人来争取的。不信你看几年前的毒食品事件,中国人中毒?没事,让他去吧;一旦洋老爷吃了有毒的东西,什么突击整治全来了,出口的食品要反复检查,确定让洋老爷放心之后才行。

在GFW这件事上,似乎还是这样的。我们反这堵墙都反了多少年了,还不如洋老爷们的反对声有作用。洋老爷们到了中国参加奥运,可不能让人家上网上得不痛快;至于你们草民们,也只是粘了洋老爷的一点光,才能暂时看到例如维基百科Wikipedia,Flickr之类的优秀网站。

Read more

关于 … 新西兰的互联网

在这里的华人没有一个人不对本地的互联网服务抱怨连连的,速度慢,限制流量,价钱又贵。但我有时候不这样认为:至少这里没有电信的流氓式绑架,一切透明公开,就算限制了BT,ISP会明文告诉你这一点。

另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新西兰是世界上互联网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根据今天的新闻报道,78%的新西兰人都是互联网用户(误差+-2.5%左右)。“互联网用户”是怎么定义的没说,但这个数字的来源是一份学术性的报告,所以我假设这个定义不会太夸张,不像CNNIC为了求一个好图表而随便篡改定义。

不过另外一个数字也是最高的:在发达国家中,新西兰互联网用户还有至少1/3的人使用拨号上网。

由奥克兰理工大学(Auck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发表的这份报告给出的结论是,越靠近城市,越有钱,越年轻,就更有可能是一名互联网使用者。

我没时间看全文,只看了摘要,还是有点意思。这个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虽然高,但其关键问题在于,网络应用太少。有些本地人很不理解为什么那些亚洲人“总是抱怨网络太慢”,“我能收邮件,看新闻,在线银行,都挺好的呀”。甚至连看新闻的网民都不好找,只有34%的网民每天上网看新闻。

而据我所知,新西兰的电影工业对网络可是伤透了脑筋,上传速度太慢,就意味着无法把制作好的片段传出去,也就是意味着没有生意。

另外还有一些很有趣的数字。10%的网民有blog——不知道在中国这个数字怎么样,但我觉得10%已经很不错了。

25%的网民在网上交友,而其中一半的人和网友见过面。哪种人最喜欢在线交友?报告说:30岁的中年男性,哈哈。而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在年轻人当中很普遍,28%网民每周至少登录一次,其中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像我一样的老年人更喜欢似乎快要过时的blog。

这份报告的全文在这里可以看到[PDF],大概看一下,很多图表,没有多少文字,应该都看得懂。

迁移结束!

blog顺利的迁移到了根目录下,以前的/blog2链接也可以正确的301转向相应的新地址,感觉不错,好像没出什么大事。虽然可能会损失pr,但既然迟早都得做这一步,长痛当然不如短痛。

如果你发现了什么bug,请告诉我,谢谢……我好像没发现任何插件问题。如果你只是RSS订阅者,你能看到这一句话就说明没有你的事了~一切都正常。

我现在唯一没做的是把数据库中的/blog2/全部替换成/。我遇到的问题是,在Notepad++中点”replace all”,然后整个程序就卡在那里不动了,半小时之后还是如此——数据库太大,机器太烂。我去泡个澡回来再看它还结束没有……

不知道这里有没有人懂mysql里怎么用命令替换?

不过暂时无所谓,以前的旧链接已经可以正确转向到新链接,我再想办法吧。

至于其他转换,feedburner和feedsky已经正确处理。Google Analytics … 好像没问题,Technorati…好像需要重新claim?

暂时如此吧。

郁闷

我写这个blog没什么出名的目的,就是发发牢骚而已。所以你永远不会在垃圾留言,邮件看见这个地址。我也不会像某些本地的中文网站一样制造假新闻,或者在其他网站上写一些类似于“惊曝!留学生卖淫!更多详情请看example.com”之类的东西。

从来没做坏事的我,blog2首页的pagerank却在昨天更新时被降到了0,好像是因为什么事被惩罚了。

不过问题是,我没做什么事啊,我也不懂SEO。我能想到的唯一可能原因是,如果你输入网址是www.arctosia.com,那么会自动301转向至/blog2(/blog是英文),也就是现在的首页。

我一开始就是这么做的,因为未来可能要做一个首页(虽然我很懒,一直没做),因此没有把blog放在首页。但据我所知,google不反对301转向啊?再说以前也没出过问题。

我实在想不出其他什么原因了。不过好像只有首页被惩罚了,以前一直无pagerank的一些内页反倒有1-3了。最高的应该是这一页

发这个blog没什么意思,只是测试一下,希望那个0不要影响到页面收录。以前的blog一般都是在15分钟内被Google收录,看看这次有没有变化。

wordpress的一个问题

昨天在IE8下修改页面时还遇到了另一个问题。wordpress自作聪明的把一些标点符号,例如(’),(…)给自动转换为了UTF-8标准码格式,变成(’)和(…)。

我以前一直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因为在IE6,7和FX2,3下这些符号的显示并无任何夸张的地方(至少在我的电脑上如此)。这些符号虽然被转换为了UTF-8格式,但实际显示中还是很像半角引号。

不过,IE8开始遵守那个神秘的“标准”之后,如果你的blog和我的一样,是”*****’s blog”之类的名字,这个问题将显得异常明显,就会像图片中一样难看。
Bear's Blog New Zealand
询问Google大师之后,了解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wp-includes/formatting.php这个文件中。猛击这个文件,删除wptexturize这个函数中你不喜欢的那些符号转换即可解决问题。

不过如果你和我一样对php一窍不通,而且很懒,有人写了一个小插件,Quotmarks Replacer,不到2k,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支持到wp 2.6。这个插件相当于禁掉了那个讨厌的函数。

我不知道wordpress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洋人又不用全角标点符号。(啊,其实用的,只不过那个撇号不如图片中的那个一样夸张。)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如果IE8继续遵守这个标准,wordpress迟早得取消掉这种转换,否则将会对大量wordpress架设的英文blog带来麻烦。在英文中(’)这个符号用得太多了,中文反倒还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