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放假了……一天而已,今天(周一)是劳动节。实际上新西兰很多假期都没有固定日期,而是模糊规定为“X月第X个星期的星期一”,除了那些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纪念日之外的。其实这样挺好的,不用刻意补假让人们享受长周末。
本来我想写点什么,但我的每月网络流量限制超标了,现在只有拨号上网的速度,搞得连Google Reader也要花半天才能打开一个页面,我也不太清楚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情。
等一下吧,看网络能不能好转一下。
终于放假了……一天而已,今天(周一)是劳动节。实际上新西兰很多假期都没有固定日期,而是模糊规定为“X月第X个星期的星期一”,除了那些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纪念日之外的。其实这样挺好的,不用刻意补假让人们享受长周末。
本来我想写点什么,但我的每月网络流量限制超标了,现在只有拨号上网的速度,搞得连Google Reader也要花半天才能打开一个页面,我也不太清楚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情。
等一下吧,看网络能不能好转一下。
我以前说过,独立blog要三防:“防火(黑客和到处乱扫漏洞的灰客) 防水(spam和无谓的争吵),然后就是防编辑了。” 关心IT很多年之后,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中文网络世界要做点自己的事情,很难。中文网络从创意到内容抄遍了全世界,你一个小blogger是绝无法改变这一切的——这些自称编辑(我听过一名本地“网络编辑”称自己为“记者”)的网络民工就像蝗虫一般,不仅把你的地吃得片甲不留,而且偶尔还会点武术,在你手上咬几口。
我刚刚才意识到,叫他们“民工”似乎有点对不起民工兄弟,人家是真正双手创造财富,而不是ctrl+c +v 来创造的。以后就叫编辑们网络蝗虫吧:)
说起这一点的原因是,我的版权声明中一直都有下面这段:
不受欢迎名单
除法律规定的最大限度的合理使用之外,本blog不欢迎以下媒体使用blog内的任何内容。
侨报(美国)
多维新闻社(美国)
Skykiwi(新西兰)
如果你是这来自这些地方的工作人员,而且你正在工作中,对不起,本站不欢迎你的访问,请立刻离开。
逻辑很简单,如果这些所谓“媒体”不尊重bloggers和他们版权,那我也很明显不会尊重这些媒体。但与此同时,我也坚持我的一个重要原则——假设善意,这就是最后一句话的目的。为了当蝗虫而造访这里当然不会受到欢迎,不过私人来访我永远会以不带偏见的眼光看待,除非你私人也做了什么事。
那段话更多的是立场的声明,我从未期望它能带来什么作用,但我希望在今天重申这一点,说得是哪一家,自己心里清楚。
这一篇取代前面那篇置顶blog。
我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做现实生活中的工作,而不是之前预计的10月底。所以这个blog的更新频率还会继续降低,但我会控制在2 – 7天内至少更新一次,我知道对于那些不懂RSS,天天造访这里的人们来说,老是看到没有更新blog的是一项非常讨厌的事情——我会努力的。
不过接下来的一个月可能会让中国国内的读者感到无聊,因为我的精力会优先投入在新西兰选举的相关事务当中,这比国内的事情要重要一些。如果你有一些什么建议可以让你感到不那么无聊,例如增加一些这方面的常识普及,让中国国内的人们也能学到些东西,不妨提出来。
我的文摘还会继续坚持更新,如果你想在RSS里看到长期更新的话,不妨考虑订阅我feedsky的种子,那个种子里包括我的每日文摘。
我能给出的恢复时间是,11月20日。把所有该做的事情做完了,剩下的事情就是和全国人民一起,天天发呆盼着圣诞节了,哈哈。
另外我正在考虑圣诞假期是否回国,如果回国的话,我希望能有机会去四川灾区看一看。不过纽币最近大跌,回国不能乱花钱了……
国内的blogger都放假了,新西兰国内似乎也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事情,再说说闲话吧。
前几天Google为了庆祝10周年纪念日,把自己保存至今的最早网页索引放到了网上。索引是2001年1月的,也就是说,你在这个窗口中的搜索,返回的结果和7年前看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虽然有很多网页已经不在了,但这个历史搜索引擎整合了Internet Archive,如果运气好的话,你还可以看到页面的存档。如果你不知道Internet Archive网站是干嘛的,请参考维基百科,是一个非营利项目,目标是索引,保存网络发展历史,储存了几乎所有搜索引擎蜘蛛可以到达的页面。
2001年其实已经很晚了,不知道为什么前面的索引没有保留,还是故意不拿出来。我相信我的读者很多人在那个时候已经在网上傲游了,所以现在再回去看,也不会像90后的网民一样对以前感到新奇。如果你还需要更早的存档,Internet Archive,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从95-96年就开始存档网络中的网页。
但Internet Archive有一个问题——它没有搜索功能,你必须知道你要找的网页的准确地址才能查询是否有相关存档,这也就是Google这个历史搜索的价值,输入关键词就行了。
随便想了几个词语搜索。姚明在那个时候已经很有名了,而易建联只是一名15岁的“新星”。OICQ那个时候刚刚改名QQ,而且没做什么恶;不过the Great Firewall of China的大名好像就这一年产生的,只是在中文世界“防火长城”这个词似乎还不是很普及。我记得当年我们都管它叫“防火墙”。
顺便再看看习接班人当时在干什么……
————-
如果你来自国内,放假之余看看视频轻松轻松吧。视频来自CBS的Late Show with David Letterman,你如果常常看该节目的话,也应该看过下面这段。我选这段放这里主要是因为理解它不需要任何英文能力……
我一直觉得“祖国的xx岁生日”这句话中有一个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3-5千年历史的国家——那为什么我的祖国今年才59岁?这马上就能证明这个生日不是“祖国”的生日,至于是谁的生日,我就不说了。
当然,有个假期总是好的,特别是对于股民来说.今年的假期可真的是救了股民的命:本来应该是从10月1日才放假的.
不过很多blogger也放了假,没得看的,我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题了,闲聊吧。
昨天曾经有人问我这里放不放假。这种常识性的问题其实可能和你想象中的答案不一样——这里的确有人享受国庆长假,那是大使馆和领事馆的工作人员。我一直觉得他们是最幸福的人,新西兰的法定假期他们不会放过,而中国本土的假期他们照样一个不少。
有种说法是,中国往新西兰这种二三流国家派的人员,一般都是那种“不怎么样”的。
新西兰本身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国庆。当今的“国庆日”为“怀当伊日”2月6日,纪念建国文件怀当伊条约的签署。不过当年毛利人不懂国家主权和治权的区别,所以有部分人至今不愿接受现实,觉得自己是受欺骗的,而国庆日常常变成了上街抗议日。
另一个可能的国庆是女王生日假期。不过新一代的新西兰人对住在地球另外一边的名义上最高元首并没有什么感情,这个假期也不是女王的真正生日。英国女王可能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之一,由于英国的历史和影响力,有很多至今奉英国君主为元首的国家都有这个假期,而每一国的假期均不同,也就是说,女王可能是一年生日最多的人:)
所有庆祝这个假期的国家和地区,似乎只有福克兰群岛的假期和女王的正确生日是同一天。
就现在来说,懒散的新西兰人正在经受着所谓一年中”最难熬的时光”.上一个假期是6月2日的女王生日,而下一个假期是10月最后一个星期一(今年是10月27日)的劳动节,中间相差将近5个月.
所以说假期还是就让人们放假,不要加上太多的意义为好.
这几天你应该注意到了页面上的一些小变化。简单说一下。
Google 自定义搜索 – 我用这个取代了wordpress自代的搜索。主要的目的是省CPU,不过我试了一下,Google返回的结果明显优秀很多。
不过这东西有一个问题,搜索结果的页面在Google的网页中,而不是这里。我知道如何把结果移到我自己的页面,但有一个严重问题——在IE8下面会导致浏览器不断弹出新窗口,网上搜索了一下,这情况还不罕见,也没完美解决方式,所以只好就先这样了。
Twitter – 启用这个东西的原因是,接下来一段时间我可能没有太多精力更新这里,为了不让这里荒废,把这个东西放上来。在右边的侧栏中,似乎不太明显。
现在我还没完全上手……也许以后会是以twitter+google reader的形式存在。
另外也有一些版面文字上的小改动,去掉了一些多余的代码。
有一点我还没做,增加一个侧栏——在Twitter出现之后,侧栏空间开始吃紧了。正在考虑要么多加一栏,要么把首页和blog内页的侧栏分开制作。我倾向于后者,我个人极不喜欢把正文栏挤成小纸条的那种排版方式,看上去很累。
不过当然,不管是哪个选择,对我来说,要达到那个选择而不让整个blog散架都是一件高难度的事情……
和我预计的差不多,Google Chrone就和Talk一样是一个简单,轻量级的软件,没有什么多余的功能,甚至连没加任何插件的Firefox都算不上。
不过毕竟这是一个beta版。有些功能现在只是雏形。
如果想搞明白一个人的来龙去脉,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的名字放在Google里。
不过我的名字可能没多少搜,以至于让Google认为Arctosia是一个拼错的单词,询问你是不是想拼“Arctic”。不过今天我检查Google收录页面时,这个建议没有了?
难得啊,都快一年了。只是不知道Google什么时候才会认为俺的名字不再敏感?
Google如何学习新词的步骤相当神秘。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Google被新西兰以至于全球的女权主义者强烈指责,因为如果你搜”she”(她),Google会返回“你是不是想搜索”he”(他)”。很显然,Google不会蠢到自己主动这样做,我个人认为,应该是he在网上出现的频率远高于she。
如果你不知道我名字的含义……其实没有含义,是我由古希腊语arktos编来的,原意为“熊”,和我另外一个马甲有联系。
如果你是本博的长期订户,你可能会感到惊讶,虽然我常常引用“真理部”,“双重思想”这些名词,但事实上,我从来没有完整读过《1984》这本书,实际上,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认真读过一本书了。
我受互联网影响很大,我的阅读方式是,先读一本书介绍,如果感兴趣的话我就会去读其他人写的读后感,然后去读书中精华之处——这本书就算读完了。没办法,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我虽然常常在公车上,但一看书就头晕:(
最近忙完了,还是尝试一下从头到尾认真读一本书,《1984》影响最大,就先从这本书开始。今天从图书馆中借出了英文版,读书之余顺便加强自己的英文。
我有点担心自己会半途而弃,所以今天给自己立个规矩,我至少在每周日在这个blog里记下读书情况,摘选精彩段落,顺便写写读后感,以此鼓励自己坚持读完。我也欢迎大家监督,如果哪个周日我忘记了,欢迎来骂我“说话不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