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没啥说的,闲聊几句。今天查点资料,看到我以前高中的一则新闻,所以顺便说说。

我的中学可以说是全奥克兰倒数十名以内的中学,无论是从成绩,还是财政状况来说。每年只有1/4的13年级学生(高中最后一年,相当于高三)能够顺利拿到进入大学本科的资格;财政状况就更别说了,整个学校外面看上去还勉强可以,不过走进去一看,到处都是涂鸦,破坏,墙上一个大洞啊什么的,很多学生的脑袋里本来就少一根筋,涂鸦都没钱及时处理,那迎来的就会是更多的涂鸦。

这是重视教育的华人几乎不会选择的一所学校,当然,我是例外,感谢开明的家庭,我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一定自主选择的权利。好成绩并不代表这就是个好学校,反之亦然。我一直觉得这个学校有很多其他地方没有的东西,今天看到的新闻说的就是其中一个 —— 学校的墙上几乎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画作。我以前就听老师说过这些画很值钱,但因为学校太穷了,连保险都买不起,所以从不声张,怕被偷。

现在好像有钱了,终于上了保险,这些画也上了新闻,我也第一次了解到了这些画有多么值钱。保险数额比我想象的要高不少 —— 200万纽币左右,约800万人民币。链接就不给了,否则有人就知道我是谁了:)

这样一所破烂学校哪里来这么多钱搞艺术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不知道,所以我跑回学校网站研究了一下,发现原来是个不错的故事。以前一个校长觉得再穷也不能没有文化,于是就把小卖部的盈利全部交给一名艺术老师,让他为学校添购艺术作品。那位老师也是多了个心眼,没有去选购便宜的欧美名家作品的复制品,而是买了那些没有名气的本地画家作品。

可几十年后,这些画家都出名了……

再想一想也很奇怪,虽然这个学校的艺术课的确不是一般的强,但学校那么乱,到处都是涂鸦,甚至还有砸玻璃撬柜子的,可是在我印象中,这些公开悬挂的画作却从未被破坏过。

没啥意思,就讲个故事。如果你是家长的话,无妨考虑一下,教育的本质除了知识之外还有什么。

典型的国家党

作为一个小国家,新西兰本土从19世纪的毛利人土地战争之后好像就没发生任何战斗或者严重袭击了。这个国家的位置没有战略意义,也没有石油等资源,所以就军队占领这方面,很难有什么大国会对这里感兴趣。新西兰更不可能去侵略别人,就400万人,就算把所有男性召集起来,也不太可能打败临近的澳大利亚。

但这并不意味着军队就没有必要,虽然用上军队的机会不大,但军队怎么说毕竟是一个完整国家的象征。中国有句古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过其实我不太同意,国防在我看来更像是买人寿保险,你必须得买,但你心里却期望永远不会用上它。

但这个国家党政府的国防部长却说

“We have 105 of them (Light Armour Vehicles), mostly parked in garages where they are in long-term storage. My own philosophy is Defence should have things they use and don’t have things they don’t use.”

“我们有105辆轻型装甲车,大部分都停在车库里从未被使用。我的国防理念是,军队只需要他们的确需要的装备,不需要他们从不使用的装备。”

这有点像政府为了那几百万的分红不断压榨TVNZ,说好听点是为了“医疗”或者“教育”方面,但实际上就是没事找事做,或者只是向选民证明“我们还是在做事情的”。可问题是,真按这个逻辑推下去,新西兰压根就没有保持一个军队的必要,废除军队后目前我能看到的,唯一一个有侵略本国可能性的国家是斐济 —— 但那也不需要军队啊,斐济军队能不能开到这里都拿不准,就算开到了,我们只需要把全国持枪的人们全部召集,绝对能打赢。

针对同一个国防报告的评论,副国防部长,行动党的Heather Roy还说

“The Defence Force doesn’t necessarily need to own everything. It could work in a partnership where somebody else owns the land or owns the buildings and they lease it back.”

“军队不需要拥有每一个自己使用的资产,他们可以和其他拥有土地或者建筑的人合作,回租这些资产。”

这就是典型的国家党/行动党rubbish了,不是说不卖国有资产么,现在上任一年都还没到就开始蠢蠢欲动了?而且这个更狠,军队的基地都不要了。再说这个理由也太搞笑了,不用的资产就应该卖掉,根据他的逻辑,我强烈建议该国家党政府私有化议会建筑,至少要把开会的那几层私有化。

  • 议会不是每天在那里开会,实际上开会的时间还不到一半 —— 让那些房间限制在那里不是浪费么?
  • 现在我们正缺钱;
  • 私人运行的效率是最高的;
  • 议员要开会时在把房间租回来,为了省钱,他们开会的时间也会快很多。

我的理念是,我们只应该给政客他们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他们不用的东西。

这个国防部长的言行不得不让人怀疑,国家党背后又是那个老板看上了军队所拥有的土地了。

宝马车主打人

这个标题有点老套了,不过我保证,这回不一样。

昨天有一则新闻。昨天早晨在奥克兰UNITEC技术学校之外有两车相撞,其实是轻微的擦撞,结果开面包车的一位78岁老年人被开宝马车的27岁学生给提出来打了一顿,当天下午在医院抢救无效,就这样不明不白丢了性命。(新西兰先驱报

当我看到新闻时,心里着实咯噔了一下:宝马车主,擦撞,打人,还是学生……这事该不会和华人子弟有什么关系吧。我整天都在祈祷“千万别是华人……”,否则别说英文媒体了,只在华人社区里都要开始大吵一翻。不过还好,晚些时候警方公布了肇事者名字,还好,不是

不过我也意识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看完新闻,第一个反应就是华人?搜一搜还真不少,用“宝马车主 打人”作为关键词能搜出27万结果,难怪我的第一个联想就是“华人干的”。我邪恶的假设,不知道先驱报的记者是否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故意把两辆车的型号写在了新闻中,因为似乎没那个必要。宝马车在这里又不是什么稀奇货,有很多中低端的老车(看样子肇事的那辆就是),一般人也开得起。

前段时间一个课正好谈到这个话题:“偏见”。我们所受的专业训练是,每个人心里都有各种各样的偏见,基于文化的,能力的,甚至性别的……但就和反歧视法一样,你自己心里爱怎么想那是你的自由,但只要别把这些偏表现在语言或和行为上,造成实质性的影响就没有问题。要达到这一点,就需要有自我意识,意识到自己心里的哪些想法是基于偏见而不是基于事实的。

至于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标,没有正确答案,我们的做法是写下来,反思,再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加以详细分析。不过问题是,今天的年轻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有谁愿意没事就安心做下来写文章?除了作业和我的大量论文是逼不得以而外,没事就写篇文章反思自己,有点吃饱了的感觉(不好意思,我之前也这样认为),更何况,我认识的一些同龄人连反思这个词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但就我看来,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偏见是相当重要的能力之一 —— 这是保证自己不得偏执型精神障碍(或者我该说自我感觉良好型精神障碍)的第一步,因为如果你就活在你的小世界中,你当然会对这个世界的剩余部分看不惯了。当然,我也在努力达到这个目标,所以列出一些我对如何降低偏见的做法,和大家共勉:

  • 用事实说话,而不是想法

这一点看上去容易,其实非常困难。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事实变得越来越随手可得了,但“事实”和“真相”两个词的含义虽然接近,但是有差别的。我们通常所期望的都是后者,但大部分时间中,透露出的事实并不能让你直接看到真相。上面的宝马车主打人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宝马车主,擦撞,打人都是事实,但却是和肇事者的种族不相关的事实,是属于需要忽略的部分。

当然,如果这个世界上任何事件的真相都能够广泛撒播,我们的blog就不会有那么多可以谈论的事情了。这个目标虽然可以努力实现,但几乎是永远不可能达到。但我们至少可以退而求其次,先把事实搞清楚。我用的方法包括:评价媒体的可信度,查证第二/三手消息来源,用自己的亲身经验,专业知识和常识判断。我一直认为,在我们当中,最缺乏的是常识二字,看见过很多人歇斯底里的保卫自己的爱国情怀,但那些事情很明显是不合常识的。就像我不可能和一个觉得月亮是方的人有任何共同语言。

当然,有些知识虽然也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因为专业性,不是人人都知道。这时候就需要参考专业人士的意见(不得不承认,砖家和律师一样,你不喜欢他们,但有时候又不可或缺),然后你就知道,地球一小时阴谋论中的“集体关点灯会导致电网崩溃”纯粹是无稽之谈。

  • 全面参考不同观点,但依然要自己得出结论

既然没有全面的事实但提供真相,那么我们就不得不面对不同的观点。这是我对爱国青年意见最大的一条。你简单对比一下所谓“左翼”或者“右翼”论坛的质量就知道了,屁股朝左的论坛的转贴数量明显比右边高,让我感觉右翼论坛更有阅读价值(观点问题先暂且不论)。这还好,最让我一位朋友郁闷的事情是,他每次辛苦打字打一篇文章出来,对方的回应却每一次都是转贴。

这不仅仅是版权问题。这一是互相尊重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每一次都拿转贴给别人看,那要他何用?我自己去看不就行了。更重要的是,这告诉了我这一群人没有自己的思维和观点,也就是说,他们有被操纵的危险性。如果被“明君”操纵,那未尝不是好事,但现实中却通常不是如此。

至于要怎么达到这一点:不要偷懒,多动脑筋。

  • 反思

当然,常常自我反省。

这次我其实破了个例:不谈专业问题。这篇其实就从我的英文论文翻译,缩写,改变相关例子脱胎而来的。以后可能还要继续破例了,因为我找不到时间阅读我的GReader。

奥克兰政改-政府方案

今天下午,总理John Key宣布了政府提出的政改方案。和预期一样,其中绝大部分均基于王家委员会(Royal Commission on Auckland Governance)的调查报告,但对饱受公众批评的方面,主要是缺乏地方民主参与,进行了改善。政府取消了建立6个“local council”的建议,而回到了最基础的社区委员会(“community boards”)。

我一直认为改革不会减少开销,只会增加,国家党的这一次改变加强了我的看法。改善社区民主参与这种话题并不一定需要社区委员会,实际上我觉得这种社区委员会就是浪费时间,我还是坚持像选议会议员那样,每一个地区选出一名大奥克兰议会成员,足够代表地方民意了。

不过有时候我们似乎就必须得在“浪费钱”和“浪费时间”之间选择,而政府似乎选择了前者,把6个local council改成了20-30个community boards。这些社区委员会的权力比现在更大,根据今天公布的报告,会包括以下方面:

  • advocate for their local community and have input into the Auckland Council’s plans
  • develop local operational policies for local issues, for example dog control, liquor licensing and graffiti control
  • influence the Auckland Council by petitioning for extra services that their community wants. Services would be paid for through a targeted rate for the local area, a local rate rise or a change in priorities. The local boards will not have the power to set rates, so any rate rise would have to be agreed by the Auckland Council.

30个社区,各个都会有不同的政策,哦也,真是越改越复杂了。如果还有人觉得改革会省钱和地税,他真应该抬头看看他那个小世界的天空是否还是蓝色的。

这个是最主要的改动,其他的一些小改动,有些过于专业,我觉得说出来我这里也没几个人能完全明白(其实是偷懒),就不说了。只是有一点值得注意,虽然报告中没详细阐述,不过政府好像正在试图私有化奥克兰地区的供水服务:

有这个嫌疑
有这个嫌疑

国家党本色。

如果你有兴趣,政府的改革方案在这里【PDF】,比王家委员会的报告好读多了。

如果这个方案最终实行,明年选举时就会开始改革。

Freedom of Choice

我离开时的几件事情,包括我的作业,都和这个有那么点关系。

这个短语常常被右翼政党使用,具体怎么说的我就不重复了。但除了你来自政治光谱的极右端,我们都同意,政府应该在某种程度上干预市场经济(当然,也包括社会),但干涉的这个界限在哪里?绿党在去年选举被右翼所攻击的一点就是过度干涉“自由”,禁止学校食堂出售不健康食品,或者强制新建筑装上节水水龙头。我有时候很不好理解本地一些人的地方就在于,有些东西,如果你接受建议,不仅没有坏处,而且还可以给自己带来好处,反对可以让自己得利的事情,这自由也是自由倒极限了。

我常常将新西兰国内这种现象归咎为极右翼还未成熟的心灵,就像青春期的少年一样,觉得自己无限自由,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如果孩子可以自由地在学校内买到垃圾食品,那为什么不向他们出售香烟?那是他们的选择嘛,真正的教育责任在家长,而不是政府,政府的作用不就是提供选择?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认可政府可以控制一切。左翼政党的一些政策还是值得斟酌的。例如最近由Warehouse引起的塑料袋争论,或者是国家党前段时间才取消的让旧式灯泡强制退市的政策。左翼的问题刚好和右边相反,过于理想化,总期望于能够一步到位,迈入communism天堂,甚至在选票和理想之间选择理想。

所以说我不是很赞成过于理想化的行为,或者是试图一步到位的革命行为。就算你用暴力让社会高度同质化,然后你又确实站在“正义”一边,但问题是,你之后呢?

做一个和“政策制定”有关的作业时我就在考虑这个问题,如何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又不会引起太大反弹。我在公开解释的我观点时,有同学甚至形容那会导致“Civil Unrest” —— 禁止居民燃烧化石燃料取暖就有那么可怕?

不过就同学反应来看,如果你直接写一条,“禁止你们使用化石燃料取暖”,可能的确就会导致这种结果。可无论是工党还是国家党在台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强制性的措施,但国家党显然要聪明得多。工党很多人都是学校讲师,很难接触真正的市场经济,而国家党个个都是商人,或者用我们讲师的话来说,capitalist pigs。

实际上达到自己目的的最好方式是借用和引导市场力量,而不是与其作对。The invisible hands的力量辐射一切,你不能正面与其作对。一个简单的例子,我看到的某一期TVNZ 7节目 Backbenches 中两个右翼议赞同把那些用于街头赛车的汽车收缴起来送到回收站压扁,两个人是这样说的:

1:“我知道是浪费,但如果我们回收之后重新拍卖,这些汽车又会重新流进那些飚车者的手里。”

2:“这虽然会有效,但不能完全解决街头赛车问题,那些总有钱去买另外一辆。”

你看,钱和街头非法赛车都不是问题,重要的是,那些人是从哪里买的车?TVNZ也是一样的,没有问题也要创造出问题达到自己的目的。

引导市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往你不喜欢别人选择的那个项目上加钱,贵得让大部分无法承受,自然就达到目的了。不过这一招太明显了,如果你每次超市购物后都要为使用的每一个塑料袋多交1毛钱,你显然不会太高兴。

所以需要给人们提供其他可靠的选择,而不仅仅是说禁掉什么东西。例如一些超市免费把货物用剩下的纸盒放在外面供人取用,鼓励人们用这些盒子把物品装上车,而不是塑料袋 —— 这一点在我天朝衙门中极其缺乏。

当然,另外一个存在的手段是,让那些人为自己“自由选择”的后果付钱。我不是很同意这一点,因为有些东西是无价的。但对那些对公众影响力小的个人行为,例如抽烟,还是很有用的。香烟的税收,多少有一部分最后是流入了医疗系统的,如果你是吸烟者,你就等于在为自己未来的医疗费买单,而不是让纳税人承受你“自由选择”所带来的财政后果。

但像这种把价格偷偷融入货品的手段有时候还是很明显,特别是在总量不大的情况下,只有在消耗量大时,大家才会感觉不到,例如在超市刷卡时,其实你已经给Visa或者MasterCard交了费。

放在这里,想起新点子再说:)

互联网最怕天朝

下周是半学期的最后一周,我会非常繁忙,所以blog更新可能会暂停一周,下周周末回来。

先说说我朝外交部的发言人。他们真是越来神奇了,我琢磨着可能是“祖国越来越强大”的原因,在回答外国媒体时,各个外交部发言人的“底气”也是越来越足了,可以随意发言了。秦刚是一个比较优秀的例子,我想我是否应该建立一个专辑,收录一下他的优秀言论供人瞻仰。不过今天先说两个最近的,就在24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发生的

问:“大赦国际”近日发表了一份各国政府执行死刑情况的报告,其中称中国去年最少执行了1700余起死刑,占全球的72%。你对此有何评论?

答:看来你的通讯社不仅关心经济上的统计数字,也关心司法上的统计数字。在死刑问题上,中国的有关部门已经多次表明了立场。国际社会是清楚的,你的通讯社是清楚的,你本人也是清楚的。我是一名公务员,无权就中国的司法问题做出评论。

有人已经评价过了。我只补充几句,我朝官员的言论和文件中有很多逻辑问题,有欺骗性,但我有时候真的不觉得他们是故意的,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这种思维,或者在这种情况下,临时想出来的托词 —— 我从哪里看出来的?秦刚对“有关部门”的使用。没有人知道天朝这个最神秘的部门究竟位于何方,也许他们就存在于各级官员的口中。但问题是就算要敷衍,也得认真点吧,司法问题,那当然是司法部门的立场了,这个还用想吗。

其他逻辑混乱的地方就不细说了,例如在这个情况下,秦刚不是公务员,至少不仅仅是;而且他这段话中实际上也对记者的问题做了评论,而且还不止:“中国的有关部门已经多次表明了立场。国际社会是清楚的,你的通讯社是清楚的,你本人也是清楚的。

《一九八九》果然是有现实意义的,一个眼神都可能出卖你的内心:)

正题,秦刚在同一个记者会上,也回答了一个老问题:

问:据说Youtube视频网站在中国境内被屏蔽。请证实。你能否介绍中国有关互联网的法律和管理规定?

答:中国政府不害怕互联网,否则你怎么解释以下一组数字:目前中国网民数量达3亿,居世界第一,较8 年前增长了30倍;中国的网站总数达210万,较8年前增长了138倍;博客空间超过1亿,比英国的人口还多。这些足以证明中国的互联网是充分开放的。我们鼓励积极地使用互联网,但同时也对互联网依法进行管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依法对网络进行管理,防止对国家安全和社会公众利益有害的信息传播。在这些方面,我们也借鉴了其他一些国家的作法。我可以举一些例子。美国有联邦一级的立法,1998年《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1998年《数字千年版权法》,1999年、2000年、2003年美国国会分别通过了《反域名抢注消费者保护法》、《未成年人互联网保护法》、《反垃圾邮件法》。2001年 “9.11”事件以后,美国的《爱国者法》有关条款也有涉及互联网管理方面的内容。《爱国者法》规定,“如出现危及国家安全的情况,当局无需事先征得法院的同意,即可监视电子邮件和其它互联网上的相关信息。”

我有时候真的感到很恐惧。为什么?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我觉得我“穿越”了,或者用我的话,我觉得我和这些政府官员活在不同的世界当中。首先秦先生的言论有一个很明显的逻辑错误,数量大并不代表好,多五倍不等于好五倍,具体为什么我就不细说了,这是老话题。如果你能理解好五倍的问题,我想你也不会被这种无赖逻辑所骗。

其他都还是逻辑问题,我都说厌烦,不想再说了,再说就是骂人了,拿一堆反动的美帝法律来给自己做挡箭牌,背诵外国法律比美国人自己还顺口,那秦先生倒是说说封youtube是依的哪个法?每次都是同样的发言模板,他不腻,我听都听腻了。

不过这段话里有个比较新奇的观点,也就是回答的第一句,“中国政府不害怕互联网”。这就是我说的表面活得比谁都光鲜,但内心比谁都难受,用一个个的谎言去圆以前谎言,一直累积,直到崩溃的那一天为止。不过能过一天是一天,不知道秦刚自己相不相信他自己的话,至少我是感到怀疑的。

连岳说得最精准:秦刚没说错,实际上是互联网怕中国政府。我朝的衙门天不怕地不怕,与天斗其乐无穷,难道还怕你一个互联网?实际上也的确如此,我朝已经很少一味封锁那些“不喜欢的网站”了,至少不是整体封锁,而是合理的“为我所用”。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奥运火炬传递期间,我朝P民需要上国外网站批判反动媒体,于是一夜之间那堵墙好像就像不存在一样了,而一旦批判和奥运结束了,你再试试?特别是网站上有真正“敏感内容”时。

我没有理由不怀疑youtube最近的被封也是同样的原因。至于youtube上面最近有什么,让我想想怎么用河蟹语说出:黑猫警长在雪域高原捉小牦牛,传播河蟹之道的教育影片(怎么看怎么都像动物语)。但既然外交部都称其为假造,封锁就显得没有道理了。不过这种行为和言论的不一致在我朝并不罕见,至于是心虚还是精神脆弱,我相信你有自己的见解

但我党在互联网上的确缺了点常识。我原以为从草泥马事件之后,再笨的人都应该学会一个道理:单纯的封锁和言论审查是没有意义的。语言和互联网的确可以被完全封锁,但那需要暴力,不可能用那种“立牌坊的婊子”方式来封禁。道理很简单,脏话不能说,但我可以说“草泥马”;你禁止我说“草泥马”,那我说“槽猊蚂”,“漕逆蟆”行不行?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我真的不相信这个党学不会 —— 但我在某种程度上希望我党永远不要学会,否则就太恐怖了。如果党学会了,有两条路可以走:放弃封锁,或者加强封锁。我可不认为我党会突然变得很开明,那么我们只能做更坏的打算了:现在是封锁关键词,明天我们被封锁的可能就是“关键音节”,不管你输入的究竟是什么词,只要包含“cao ni ma”或者“qi yi”的音节,一律封锁 ——思科又有钱赚了,这个课题据我所知还没人能研究出来。我只能诚挚希望不要弄到每个人一出生下来就把中指切掉的地步,因为就算把cao ni ma全部封完,文化人还可以来句清风乱翻书之类的。

笑话说完,我觉得互联网的确有理由惧怕天朝。火炬传递时的例子我已经说了。互联网控制在事实上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内部控制的方法:在内部得到完全控制之后,互联网封锁实际上变成了对外的武器,我朝衙门手中的一张大牌。怎么解释,这有点相当于上游国家的一个三峡水电站,不放水的时候一切正常,但一旦故意决堤,五毛大军倾泻而出,虽然很多网站理论上是可以招架住,但有句话不是说么,破坏力最大的不是行为/武器本身,而是突然的改变。而且就算你紧急修筑好堤坝,五毛还是会继续向你喷口水,就像这个案例【警告:环球时报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重点不是控制(也就是堤坝本身),而是水——所以互联网的确有理由惧怕天朝。看看那些进入中国的互联网大公司,哪个不是如此,这些公司可以违抗美帝政府的旨意,但到天朝立马就变得服服贴贴。在shi tao之后,我至今抵制Yahoo的一切服务,但除了表明立场而已,那有什么用呢。问题的关键还是在我们水民,草民,屁民自身,至少不要主动被蓄洪,或者换种方式被蓄洪,等到泄洪之前把坝冲垮。

奥克兰政体改革

王家委员会(Royal Commission on Auckland Governance)今天终于公布奥克兰政体改革调查报告。当然我很早就注意到了可能的奥克兰的改革,所以今天下午两点我第一时间冲到委员会的网站上去读最终报告。不过800页还是太长了点,所以暂时只选择阅读summary(可这都有50页),以下是我迄今为止的理解。

先是改革简介,也就是summary的summary。

改革方案中将奥克兰规划为一个由单一大“Auckland Council”所管理的城市。这个议会的管辖范围包括大致现奥克兰地区的边界,但在南边割了一些乡村地区给Waikato。这个Auckland Council将会是一个单一行政机构,包括Regional council和 Territorial Council的所有职能。这个大议会将会包括一名市长和23名市议员,他们都将通过直接选举选出。

新大奥克兰地区边界(点击大图)
新大奥克兰地区边界(点击大图)(王家版权,合理使用)

但现有的行政架构在某种程度上也得到了保留。在大Auckland Council的管理下,将会存在6个“Local Council”负责地区性的服务(但不包括现有的政策制定功能)。这些local council虽然很多变了名字,但实际范围和现在差不多,只是城市和乡村地区分得更开了,四个城市的,两个乡村的。具体请看地图:

四个城市“local council”的范围
四个城市“local council”的范围(点击大图)(王家版权,合理使用)

唯一显著不同的划分是奥克兰CBD将会和现在的奥克兰市分离,单独画出一个区域,归由大议会管辖的一个委员会负责。

除了Waihike Islands,其他都会取消现有的community boards。

如果王家委员会的建议均被政府批准,改革最快可以在明年地方选举时开始进行,也就是说,这一届市政府“们”可能就是最后一届了。

怎么说呢,政体和我预计的差不多,从一开始就能看出,“supercity”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现有的架构我 一直认为会在某种程度上保留,因为这个城市太大了,不可能让一个议会(地方政府)解决所有问题,否则这相当于另一个小型中央政府了,而且其权力不仅包括所 有地方政府应有的,而且还包括部分中央政府职责。

但不是我想要的。至于我希望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后面再说。

在国外的人看来,“Auckland”这个名字通常指的就是一个城市,但实际上,大奥克兰地区中有7个地区议会(包括4个城市),加上一个大地区议会(但没有从属关系),怎么看怎么都像几个互不相关的地区。但现实上这些地区,特别是4个城市之间息息相关,居住和工作在不同“城市”之间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城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几个市议会依然各自为政,甚至互相打架。奥克兰地区的其中一个问题就在于,地区之间联系紧密,但不同的议会太考虑自己的问题,而不从别人,或者奥克兰地区的高度上来考虑,造成一个市政府的政府不仅不会给其他地区带来好处,甚至为危害他们,乃至整个大奥克兰地区的利益。

大奥克兰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就是这个。这种冲突导致了虽然两个“城市”之间并没有一个明显的分界线,但其政策,税收,政府,市长的理念等等各不相同,一个实际上是一个城市的地区却有几套不同的政策,这显然是缺乏效率的,为了一个橄榄球世界杯的建设,几个city council之间不知道吵了多久。

而公众最关心的问题,省钱倒是其次的。公众有两个误解,一是这次改革是为了省钱,二,政府越大越好。公众常常分不清“cost cut”和“cost effective”两者的区别,我个人认为一个大council可以增加“cost effectiveness”,但从长期来看,总体开销不仅不会减 少,可能还会大量增加。至于具体原因下面会说。虽然就短期来说,各个地方政府之间的整合可以节约一些钱:

Preliminary analysis, which will need to be quantified in detail by the Establishment Board, suggests that adopting the Commission’s proposals for structural change will result in estimated efficiency savings in the indicative range of 2.5% to 3.5% of the total expenditure of the Auckland councils planned for 2008/09 (of around $3.2 billion). This represents estimated efficiency gains of between $76 million to $113 million per year.

听上去很大,但你除以个100万人,但真正能够分到民众头上的地税减免有多少?实际上你多交地税的危险其实增加了,特别是对于住在比较郊区和乡村地区的人来说,他们也许一年都不会去一次Auckland CBD,但也开始要为其建设负责。从另一方面来看,一个大council更容易选出偏左的市长和市议会,因为城市人口占优了。以前有不同的“城市”你还可以在几个城市之间逃命,现在看你往哪里逃哈哈。

另外根据委员会的报告,奥克兰的整合费用都会花掉两个亿,数目比第一年省下来的钱还多。

不过就现在看来,委员会的建议可以改善奥克兰除开销之外的问题,但无法彻底解决。一个大议会负责几个重要的district plan, spatial plan 和 long term council community plan,可以有效保证地区间政策的一致性。分设的local council也不至于让这个大议会过大,让所有需要办事的人都必须开车到奥克兰CBD。

不过我觉得改革并不彻底。虽然有一个大议会和其议员负责政策制定,但各个“Local Council”仍然存在,甚至还有自己的议员,而且还不少,例如奥克兰就有22个(我记不清现在数量,但肯定不过20),而且依然是通过民众直选选出的。这其中的一个理由是community board会被取消,但Councillor的工资可比社区委员会的高多了。 22个local council议员怎么看怎么都觉得是多余,对自己地区的政策没有发言权,又无法改变什么现实 —— 他们直接向大议会负责,又不用自己开动脑筋制定什么大政策,要这么多人实在是没什么意义。

实际上我就认为不应该有local council这样的东西存在。委员会对其职责的说明是:

In addition to the elected governing body of the Auckland Council, local democracy will be maintained through six elected local councils operating within the unitary Auckland Council. Local councils will oversee the delivery of services by Auckland Council staff and will undertake local engagement in four urban and two rural districts. The boundaries of the new local councils will be centred (with some important boundary adjustments) on the existing council territories of Rodney District, North Shore, Waitakere, Auckland, and Manukau Cities, and Franklin District, thus enabling new local councils to utilise existing infrastructure and service centres.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local democracy和deliverary of services。

提供服务倒很合理,可我实在看不出local democracy和local council有什么关系。一是不够local,现有的community board所讨论的事项可以详细到修某条街,或者是某个公园,而且community board通常都可以争取到钱。而Local council不仅没有那么细致,而且和大议会有直接的从属关系,它的作用我是持怀疑态度的,根据委员会的报告,local council的身份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地方政府,而是:

a local representative body, which operates within a larger local authority and which provides services and acts as an advocate for the residents, ratepayers, and communities of their areas.

问题的关键是“advocates”,向谁?该不会又弄出那种“建议”式的民主吧:有权向上级政府建议,上级政府也有权不听建议。

所以还是应该向Local Council放权。我之前设想的和这差不多,local council依然制定自己的政策,但最后要送到大议会那里进行统一,然后再投票通过,而不是把职责全部交个单个议会。

还有一个十分莫名其妙的委员会建议是23名大奥克兰议会议员的选举方法,10个名额由全地区共同选举,10个分区选,3个毛利人选举。这选举方式有多复杂我就不说了,毛利那部分我也不说什么,10个分区选举也还合理,但10个全地区选举的名额就有点莫名其妙了,而且用的还是全票制,不仅来自城市地区的候选者占优,而且我都能想象选举时的一团混乱局面,作为一个选民,你可能要从40到50,甚至更多的候选人之间选出10个人出来,我想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可能都会被迫放弃认真看候选人的资料,而是看谁长得漂亮好看就选谁,或者纯粹看这些人是什么政党的。

委员会的很多建议是不符合地方民主精神的,甚至连负责地方政府事务的部长,那个疯狂的,爱跳舞的胖子(人家现在好像不胖了)Rodney Hide都这样认为,这可总不至于是我的偏见了吧。至于这种情况有多严重,还需要再详细观察。

不过这份报告中的建议也有许多值得表扬的地方。在区域划分方面,把奥克兰CBD单独作为了一个地区划分出来,委员会是这样说的:

The management of Auckland’s city centre and waterfront area is not just a local issue but one of regional and national importance. The centre is the hub of New Zealand’s leading firms, the focus of Auckland’s education and science sectors, and of its professional, financial, business, entertainment, and creative activities. Many of the region’s key institutions, such as libraries, universities, galleries, courts, theatres, hospitals, and large businesses are concentrated in this area. Increasingly, it is also being recognised as a desirable place in which to live. It is Auckland’s “shop window” to the world, and a focus for visitors to the region.

我十分同意这一点,奥克兰地区的主要商业和基础设施都在这一片,作为国际性窗口,对该地区的有效管理无论对地区,乃至全国十分有益的。

另外一个值得表扬的一点终于把Hibiscus Coast划给了北岸市(的后代)。该地区现在属于Rodney District Council,一个主要是乡村地区的议会。但Hibiscus Coast的风格和其他地区极其不符,该地区非常城市化,不亚于奥克兰市的任何一个居民区(当然,CBD除外),把这地区交给一个local council管理是正确的决定。

总的来说这份报告可以接受,但说优秀,我觉得谈不上。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听说的消息是,下周一的内阁会议之后会正式接受委员会的建议,我看不出国家党会拒绝建议的可能性,但至于是否会有修改,有一点点的可能性。立法工作不会迟于4月中展开。

囧书《中国不高兴》书摘

先说两句闲话。

我个人认为我并不是一个爱书的人,我也写不出什么好东西。我读书,但必须是那种特别有吸引力的书。其他的书要么看别人的读后感,要么先自己大致过一遍,看有没有价值细读。当我第一次初次浏览时,书的观点倒是其次的(我接受所有观点,只要能够在我这里站得住脚)我主要会看以下几个方面:

  • 封面,上面都写了什么;
  • 出现感叹号的频率(小说等非纪实性文字除外);
  • 背后的参考书目;
  • (和中国政治有关的书目)“1840”这个年份的出现频率;
  • 激烈的文风
  • 当然,也大致看一下说了什么。

除了参考书目越有意思,范围越广给我的印象会越好之外,其他四条都是越少越好。不过《中国不高兴》正好那四条都占完了,参考书目我不敢确定(我看的电子版,不知道原版背后有没有参考书目)。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本“有价值”的书籍。

我看的应该不是全本,才10万字而已,而且有个很严重的问题,我看不到段落的作者。不过我还是用不到两小时的时间就已经从头到尾粗略过了一遍(电子书就是有这个好处,阅读飞快)。我的判断是,除非你的研究项目就是“爱国青年”的非典型思维,否则这本书没有学术价值。作者虽然在文章引用了大量外国书籍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却对这些来源的可信度一概不提。这种东西我也会做(我相信你也可以),只要给我时间,我也能找到一堆有的没的来源和外国专家的言论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在国外,两种对立观点都能存活,所以你怎么都能找到和自己相符的。但问题是这只是自证的一部分,你还需要阐述相反的观点,而不是把你的对手都描写成为笨蛋来证明你是对的。

首先说说封面,《中国不高兴》这五个字就让我很有意见。不管这个国家未来的道路在何方,要达到什么目标,动机绝不是咱们不高兴了所以咱们就要拿着核弹出门去修理别人。这有点让我想起了那句著名的“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怎么说,这和我以前的看法一样:这种幼稚的语言只能表示你还没有长大。当然,是人都就有长大的过程,也就有幼稚的时候,这很正常,但当年读《中国可以说不》的那一拨人(俺荣居其中)都长大了,知道自己小时候读得那本书好像有些问题,可这个几个作者却还是老样子 —— 是他们还没长大?还是像老军医“包治百病”那种夸张式宣传手法,准备继续捉弄一代人,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他们太天真了点。

标题下面的那个“替天行道”更是加强了我的看法,文章正文拒绝将爱国和民族主义与义和团联系起来,但这“替天行道”……

文风就不详细说了,感觉在压迫你,往你身上快速堆积一堆观点,好像是想让你自己把自己弄迷糊最后就进入了作者的圈套 —— 要么整本书是拼凑而来的。虽然我非常不喜欢,但人各有所好,没准爱国青年就喜欢这样的写作方式,不评价。不过我能看出有些人为什么喜欢这种文风:在文中,几个作者用“黄瓜”做了好几次比喻。哈哈不开玩笑,不过作者很喜欢滥用“大”字,这的确可以迎合一些人心态。

说正文了。我其实是在硬着头皮写下面的内容,因为这本书是属于那种“逻辑混乱,自我矛盾,事实错误”太多的作品,这类囧书(例如《货币战争》,《超限战》)你要评价,你都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因为从基础开始,作者强烈的主观意识本身就有问题,而且你会感觉你和这些作者处于两个不同的世界,无论是思维,逻辑,还是常识都不属于一个系统。你如果要认真批判,最后的结果就是你写出了一本更厚的书。我相信这本书的每一段话都有人可以写出一长篇批驳(我水平差点,但每隔三段还是可以的:)),要把这样的评论压到一篇blog的长度,有点难度。

至于为什么如此,很简单,作者卖书要赚钱,就要针对目标读者群的心理来写,而我们我不属于这群人。因此如果要成体系的认真写一篇书评,那真的要写本比这玩意儿还厚的书出来,所以我还是只挑些有代表的段落出来评价一下。如果你已经看过这书了,或者你对这书已经有结论了,我强烈建议你不要继续看下去,直接翻到最后看结论吧,我检查一遍自己写的东西都觉得是种痛苦。我为了压缩字数,结果把自己弄绕进去了,越写越差,也就懒得改了,就当作书摘吧。

但还先说表扬的话。这本书提出的一些问题的确在点子上,例如中国经济对出口业的依赖,外界压力才能催生内部发展等等,对资本主义贪婪的一些批判我也是比较赞同的。而且我居然还看到作者在说“中国应该成为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这样的话。

不过好话就仅止于此了,很可惜,再说谁不知道这些问题呢?重要的是解决方案,而这本书就太囧了。

首先开篇就是典型的没头脑逻辑:

另外,对于精英层来说有压力的,就是汶川地震后逼着富人捐款的问题。有一些年轻人跟我讲:我把自己工资的1/3都捐出来了,我排了两个小时队献血,我就是要他们捐这么多钱,我就认准逼捐是对的。逼“高尚”,有人指责这是“绑架”,就绑架了!怎么着!年轻人说:我高尚,你今天也必须高尚。

其实看到这里我都不想在看下去了,因为我怕作者在后文中突然开始吃坨排泄物什么的,那我怎么办。但为了写这篇blog,强忍着。

不过抛开这里面的逻辑问题不谈,这其实就是我接触到的,很多当代年轻人的典型思维,认准自己的道路和看法(其实这并没错),自己动手去实践(这也没错)。但一个社会只有一种观点,或者在媒体上只有一种观点,这是极不正常的。但中国社会的问题就在于,把持话语权的人是一拨一拨的,像走马灯似的换,但没有一方能够真正站在脱离自己观点之外的角度之上来看问题。就像要逼迫全中国人民和我一起“高尚” —— 问题是,你那玩意儿是“高尚”吗?如果捐几个钱就可以变成高尚,那些通过带血的第一桶金发家致富的资本家不都笑死了。

这是一种在爱国青年中很普遍的只论结果,不论过程的逻辑问题。我就不花篇幅继续说了,有人已经做了这个工作。不过我想补充一点,如果能达到真正的结果,过程不要做得太没良心,嘿,小平同志的白猫黑猫论还是管用的。但问题是,这个结果是否是爱国青年和爱国贼们声称的那样,我是十分存疑的。我不否认,但我不知道,我怀疑,因为有太多的证据表明爱国青年的行为不仅无益,有些时候甚至有害。

但作者知道吗?他觉得他知道,虽然文章也同意价值多元社会这一点,但别高兴得太早:

中国应该成为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小情小调、旁门左道,甚至腐朽没落的东西也应有存在的空间,一个健康的社会理应如此。同性恋、双性恋让他们恋去;裸奔找个人少的地方让他们奔去;像李银河博士把“虐恋”说得精美绝伦,也没问题,就是音量别太大了。有那些特殊嗜好的人关上卧室门,拉上窗帘,用小鞭子、小刀子、小铐子切磋技法、创新美感,只要是愿打愿挨、不出人命,社会不应该干预他们。但同样,他们也没必要老跟没这嗜好的社会大众兜售那套东西,说这才叫“先进文化”呢,这才美得高级呢!

这也就是整本书的问题,口口声声说尊重他人观点,不要精英,可作者就把自己放在了救世主的位置上,仿佛世人皆醉,就作者一个人最厉害,一会儿又是逼迫,一会儿又是绑架你接受他们的观点,现在又来个高级低级之分,作者是精神分裂么,还是在说谎,或者是他们几个没有把观点协调好。无论是哪个原因,这本书会把人弄懵的,因为这本书各处的观点不仅有很多不合的地方,有些地方甚至是完全对立的。整本书我浏览完前半部分的感觉是“美国人真TMD的坏,我们中国人要替天行道”,不过后半部分告诉我的则是“我们必须要比美国人更坏”。

作为一本囧书,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征就是对右派,卖国贼,买办,等等敌人的批判 …… 不过这也避免不了整书精神分裂的问题,例如一会儿批判那些可恶,愚昧的“精英”,说他们误国误民;一会儿又开始说要建立一个“英雄集团”,让他们带领中国 走向强大(你能看得出他们批判“精英”的目的了,当然,我并不是支持“精英”现象)。

另外书中对强盗流氓逻辑的青睐绝不是我这种人可以理解的,特别是明明在上文中,另一个作者才对美帝强盗逻辑批判了一番。其实这种现象还是能让你思考一番的,这种自我矛盾得没了底的现象在爱国青年中还真不罕见,他们一面欢迎台湾同胞,说着血浓于水,一面威胁要用核弹将他们轰平;一面厌恶美国,一面筹划着怎么样用比美国更狠的方式称霸全世界。

这就是书中很多矛盾的深层次来源。爱国青年的内心一直有着现实和梦想的矛盾。天朝上国,无论是经济,文化,政治,还是军事都应该是世界第一,但现实并非如此。在看到美帝这些坏蛋占了上风之后,他们还是无法坚持住自己所谓的“正义”。口中正义,但一旦他们称了当权者或者国师,他们的行为会比他们口中的美帝要恶劣千倍。

——–

这本书我绝不会看第二次,我怕我会精神分裂。但看一次的价值还是有的,书中提出很多很新奇的观点,虽然绝大部分都是因为作者缺乏常识或者没有调查所致,但毕竟能让你反思,并且加强一下自己的观点,那也是点收获。再退一步来说,你至少可以把他当作一本娱乐书籍来看。

随便举几个例子:

毒牛奶这个事情,如果往深了追,是不是当初有人一厢情愿规定我们的牛奶标准应该按照欧盟的标准来制定呢?按照那个标准,我们有欧盟那么好的、含蛋白高的牧草吗?标准高,没有原料,只好造假。

我能大概理解这个说法是哪里来的,我这里有还有),不过和作者说的可不是一回事,作者没有经过任何查证就在想当然。另外下次再有反动份子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时,我能找到论据了,因为这句话中,作者好像就是把英文谚语“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fence”翻译回了中文。太崇洋媚外了,我们明明有“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有中国话不用,偏要用外国话。

当人们说中国的污染极为严重的时候,是谁把中国变成美国的加工厂,以至于中国制造得越多,污染越严重,美国越赚钱?当中国人辛辛苦苦赚了一点钱,是谁又让中国人用几亿件衬衫去换一架美国飞机,却不愿对中国自己发展大飞机进行投资?当中国积累了一些外汇储备,又是谁将这些外汇变成巨额美国国债,让中国穷人把血汗钱借给美国富人?还合演了人民币对美元单独升值的“无奈”?并且在美国金融危机中让中国的财富受到重大损失?

其实我很同意这一点,这也是我看到的作者最“反动”的一段话,但可别高兴得太早,作者骂的人可不是你我想象中的那个对象,这段话之前的标题是:“自由民主“先贤祠”里的先生们在贩什么私货” —— 所以你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他们不能太详细的引用来源,而用这种类似雄辩的排比句来说服你,因为如果真继续追究下去,那就囧了。

反观中国,与西方的情况正好相反:中国是真正的生产能力过剩,同时,中国现在也是全世界的债主。简单的说,中国现在的边界条件与80年前的美国恰恰是类似的。所以,对于中国因受出口市场不振影响而产生的经济萧条,使用罗斯福新政式的措施是完全可以的。中国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与当时的美国一样,是个有钱不会花的问题,正如前面所述,这其实是个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

这个我都真的懒得打字了,作者应该回大学去读ECON 101。

我说:从军事上看,俄罗斯就是老黄瓜没刷绿漆,美国人是老黄瓜刷了绿漆,其实在本质上都是老黄瓜,半斤八两。

这个就太囧了,不过黄瓜的比喻倒是很可爱。

不能继续幽默下去了,还是引用写看上去有点道理的段落:

面对发达国家已经树立起的资源高消耗型的生活榜样,再加上发达国家时时处处都在宣扬自己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落后国家再宣传要环保、要节约,哪个力量更大?在现实的享受面前,人毕竟是自私、短视的。因此,当今世界已经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解决环境问题,首要的就是放弃发达国家为全世界提供的榜样。发达国家能从自己做起吗?

作者还声称,资源总要消耗完,谁先发展,谁就能在消耗完的时候占上风。也就是叫中国使劲消耗,不要把资源都留给别人。

这个观点说新奇不新奇,但都这个时候了,还有人在鼓励大家继续大量消耗能源,倒真是有点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特别是同一本书中还在张扬努力发展高科技(精神分裂又来了),这是书中让你感受到你阅读的是一名受气的小孩所说的话,而不是一个具有正常思维的成年人的众多段落之一。

无论是多烧点煤还是搞点科技,这些都只是达到目标的过程。目标是什么?经济可持续发展,降低成本,产业转型,提高竞争力……这种改革不仅仅是达到那个作者有疑问的“全球变暖”,更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如果继续容忍大量烧煤,我们更有可能停留在烧煤的科技上,有那么多资源可以用,还发展什么呢?

另外这种观点很类似西方的极右派。

——–

结论。如果你直接跳过了正文,欢迎你,你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和那本《中国可以说不》差不多,唯一的差别的就是更新了引用的时事,然后在套用当下的时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至于这本书要说个什么,我觉得是很可疑的。说学术吧,质量和智商都低了点,不仅观点偏激,而且还特没说服力,很不严谨,网上的消息都可以当真,作为自己的唯一论据;但说纯粹的煽动吧,我可不愿意说我自己的同胞智商太低。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我认为,好听点是励志书籍,说不好听点,那是精神毒品。当然这个励志不是针对我和绝大部分你来说的,再说我也一贯不相信励志书籍,技巧之类的效果,我觉得要成功,不是让有一个人在你旁边说几句“你能行”你就行了的,主要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或者用更让爱国青年喜欢的语言,像丘吉尔所说,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不过当然,精神上的鼓励也是成功的一部分,但那不是全部,现实生活和自己心里所期望的那样不是一回事。精神鼓励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现实生活的避难处。你真正能成功的原因是你确实有那个能力,而不是别人在你耳边给你煽风点火了两下。

不过很遗憾,这本书对愤怒青年的作用无非就是如此。当他们被驳得体无完肤时,这本书能带来一点精神上的安慰;当他们看到自己所谓“爱国”行为的真正价值之后,会用这本书来骗一骗自己;当他们的昨天的爱国行为在第二天就被他们深爱着的“国”宣布为非法之后,他们也会回到这本书中,幻想着自己在搓那盘很大的麻将,虽然点一炮就上亿(而且有人都帮他们点了N炮了),但心里还幻想着,只要我耍几下脾气,不遵守游戏规则,掀翻桌子,点了炮不付钱,那我我迟早会赚回来的 —— 但现实是,他们连麻将桌都还没上。

如果俺的这篇囧文不幸引来了爱国份子,我想说的是,在西方,别人对我的评价是标准的社会主义者,俺和你们名义上可是一伙的哦。

——–

PS.我没认真复读过我自己的这个“东西”,太长了,也没时间,过两天也许会回来继续改。

顺便骂自己,真TM无聊。

没头脑和不高兴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能记得这个标题的出处,如果你记得,不妨举个手。很美好的童年回忆:),其实连我都忘记了具体细节(除了那个忘了修电梯的一千层的少年宫),今天想起这个动画片完全是因为一本书的名字。不过感谢互联网所赐,这种类似abandonware的动画片居然也能够在优酷找到。今天就趁做作业休息时间又重温了一遍。

现在都说中国动画片不行,但这很显然不是天生的。像没头脑和不高兴,还有些更近一点的黑猫警长,神笔马良,邋遢大王等动画片,把他们的画面稍微翻新一下,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照样是佳作。而我在这里通过CCTV4看到的动画片,几乎是一个都没印象(不过他们现在还在放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我连名字都叫不出,只记得某次一个长得很奇怪的阿姨在冰天雪地里教儿子走路要做记号,不然会走到原地。

这是知识没错,但这是儿童需要的知识么?这是中国人一个老毛病,倒不仅仅是动画片,任何一件事情必须要“有意义”才价值,这个“意义”包括经济价值和政治正确的意义,却不包括做人本身的意义,也不包括娱乐的意义,例如让自己开怀大笑一下。

如果非要给那些不该有“意义”的事情加上些“意义”,那最后的结果很显然,就会成为四不象。相声不能针砭时弊,那只能想法设法搞恶俗逗人发笑;而动画片,我认为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让未成年人(其实成年人也如此,例如The Simpsons)通过轻松,幽默方式来提前接触外面的现实社会,让他们知道他们将会遇见什么,学习如何如生存和面对现实的能力。如果老是往里面灌那些“意义”,看上去当然让人了然无味甚至觉得厌恶。想想我们小时候多好呀,一堆优秀的国产动画,也能看到例如蓝精灵之类的外国动画,而且通常还寓教于乐。哪像现在,小孩看个动画片也要讲政治正确,为了搞“国产动画”,让一群思维被束缚的艺术家们抄袭欧美动画。

不高兴和没头脑就是很多人都有的毛病,包括我在内,所以我从《没头脑和不高兴》学到的第一点就是不能做没头脑和不高兴。这对我来说一直都有现实意义,我是一个很马虎的人,实际上现在也是如此,你如果是这个blog的常客而且“认真”读完了我的blog,你多半会同意这一点。虽然这里面也有一些语言能力障碍的问题,但主要的问题还是马虎,我虽然会检查文章语句通顺问题,但那通常是三天之后的事情。但小时候就更夸张,我的头脑基本上是“木”的,反应不仅慢拍而且还常常做错事,没头脑那种在画上写反自己名字的行为,悄悄告诉你,我偶尔也会犯:)

而至于不高兴,一个小孩通常不能理解为什么不能耍性子,以自我为中心是不对的。但不高兴这个人物却能将这一点通过比较轻松的方式展示出来,成功地用小朋友的语言阐述一个简单,受众却很难理解的道理。

我个人相信这个动画原本是要教育小孩的,反正当时我是被震惊了,很多小孩都有“长大了我就不乱来了”之类的想法,也包括我在内,因此才能对名字有那么深的印象。但艺术来源于生活,我相信这部源自80年代的动画片,原型上是能找到成人的影子的,特别是长大之后的没头脑和不高兴:

没头脑长大之后成了总建筑设计师,但老毛病还在,再多的客观现实也无法让他改正丢三落四,不负责任,自以为是等坏习惯。不过当在自己设计的,没有电梯999层高楼面前突然发现自己真的没头脑时,却一直不敢承认,毕竟楼都建起来了。可是,第999层的演出是如此的遥远,要爬一个月,没头脑没有干粮,也没有被窝,知道自己是爬不上去的,可是就有一群善良得天真的小朋友愿意分享装备,于是没头脑就勉强被推搡着往上爬了。不过没头脑毕竟长大了,不如小朋友的体力好,还有5层楼的时候终于爬不动了,最后勉强依靠小朋友设计的一个简易电梯到了999层去看戏。

不高兴长大之后成了一名演员。在戏台上演的明明是老虎,却不愿意被武松打,更不愿意躺在台上装死,那得让不高兴多窝囊,多不高兴啊。不高兴和武松大战八百回合之后,冲出了舞台,见人就追,因为他“不高兴”。不高兴最后盯上了没头脑,扭打成了一团,打到楼梯口,没头脑好不容易才爬上999层,结果两个人瞬间从999层滚回到了起点。

不知道你对这两个人物有什么看法。作为一名成人再回去看这个动画片,我倒是有一些新的感想。不高兴和没头脑都会产生危害,但他们俩之间还是有一些区别,没头脑比较容易控制,你可以把他晾在一边,没有电梯的999层高楼你不进去就是了,或者可以要他提供电梯;但不高兴在哪里都会成为问题,因为不高兴是不需要理由也是不分场合的,无论做什么事,永远都有不高兴的理由,总设计师的危害就限于没有做好他的工作,而不高兴,会先在999层楼上搭一个台子,画个大饼让你去爬楼,而且无论你把他放到哪个位置上,都会产生相当大的破坏力。

《没头脑和不高兴》动画虽然是80年代的,但其实是源自于任溶溶50年代的一篇同名儿童文学。老人家似乎还健在,先祝福一下。再来看看他讲述《没头脑和不高兴》文章的创作经历

有读者问,《没头脑和不高兴》是怎么创作出来的?任溶溶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自己就是‘没头脑’,小孩子么,都是‘不高兴’呀。天冷了,早上家长让小朋友多穿衣服,往往得来一句‘不高兴’。文学是生活中来的。”

“不高兴”虽然更接近于“小孩子”的行为,但任溶溶依然告诫了家长:

“千万不要骗小孩子,他会记住的。”

当然,这篇blog和我的其他文章一样,其背后多半都有一些其他的含义。我不知道这算是影评,还是在冒充书评(毕竟我还没读过那本书),但无论你是看动画的还是看书的,我都希望你可千万不要做那个叫“不高兴”的小孩,无论碰到什么事都是那同一句台词:

不高兴!不高兴!!就是不高兴!!!

TVNZ的问题

政府。

作为国营媒体的TVNZ,虽然其前身是根据BBC模式创建的NZBC,但现在他和BBC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为没有收视费,TVNZ的电视台上(6,7台除外)是带广告的,也需要通过广告和商业节目赚钱。这也就是说,TVNZ需要在国家党最喜欢的说的“Real business world”的环境下生存,而且给自己的股东付分红。

而众所周知的是,在当前的经济危机下,大量企业要么盈利大量减少(我看到新西兰的主要几个企业,至少都减少了一半),要么陷入亏损。那么作为在市场经济中竞争的TVNZ,要求她像往年一样分红,很明显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电视又不是什么很新的行业。

那么来自“现实生活”,以John Key为代表,有“economic sense”的国家党,为什么还在要求TVNZ继续分红,导致电视台为了达到目标,不得不减少本地制作节目和裁员

John Key是这样说的:

From the Crown’s point of view we have $200 million invested in TVNZ, that’s the equity in TVNZ, if we don’t receive a return on that equity and we don’t receive a dividend, that’s less money the Crown has to pay for hospital beds, less money it has to pay its doctors and less money it has to pay its teachers.

听上去很能搏得同情,不过国家党这个时候突然关心起你的健康,你的教育来的,好像和其一贯形象不符啊。再说TVNZ的分红有多少?2008年是1000万左右,而很明显,今年是不太可能达到这个目标的,努力一下,5-6百万最多了。我可不相信缺了这几百万,新西兰的教育系统就会陷入全面崩溃,我的高中最近就正在翻新,和老师私下聊起这事,说最终预算在一千五百万左右——TVNZ的分红还不够一个学校用的。

所以,政府会因为TVNZ不分红了而缺钱吗?

作为一个所谓的有“business sense”的John Key,不知是否还考虑到了一个问题。当TVNZ为了保持盈利裁员90人之后,失业救济的开销要增加多少?政府的行为无非就是为了从TVNZ中榨出几百万,而新增的救济开销就会占那几百万的很大一部分。电视台的那些人,虽然在我看来,没什么好了不起,但他们至少也对社会贡献了一点什么东西,让他们失业领救济,什么都被贡献还照样拿钱,这就是所谓的“business sense”?

另外我记得国家党不止一次说过,他们会保护新西兰人的工作。

我怎么都不相信政府这行为背后没有其他目的,至于这个目的是什么,不敢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