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

不知道你是怎么看的,但这个词在我这里,已经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从新闻中给我的印象,这群人根本不像是一群什么做学问的,我都怀疑他们有没有真本事。

所以说起呼吸税,我是不感到惊奇的,而且我还会说,中科院院士给我们带来的惊喜还远没有结束。他们给我的印象就像是统治者所雇佣的一群并不高明的狗头军师,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不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会觉得寂寞而到处乱出馊主意,用中科院院士作为关键词搜索,你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消息。

如果是我的话,我没准还愿意交这每月20块钱的呼吸税。原因很简单,花钱免灾。你是愿意每月出20块钱,还是愿意让他们给你搞些类似于蛋白精的东西出来?20块钱对低收入人群来说也是问题,但杀伤力总比奶粉小吧?

你也许会问,为什么不能不吃蛋白精也不交呼吸税?Well … 谁叫你不幸生在中国了?两害相权取其轻吧。

回到正题,其实我个人不反对就环境问题征税,但有几个问题。

一是这如何促进环境保护?那些不排放二氧化碳的企业是否可以免税?那些大排放的企业是否应该课重税?院士先生说每人每月出20块钱,但婴儿的呼吸量比成人要少很多,是否应该减免?如果我给我自己戴上面罩,是否可以减税?

二是收来的钱要怎么用?很多人喜欢拿新西兰的放屁税作为例子,但这笔税收的确是用于研究新技术,例如给羊戴面罩,或者改善羊群饮食减少甲烷排放,而这些研究出的技术政府又以极低的成本向农民们推广。而在中国……我就不说了。如果我交了20块钱,政府是否应该保证我吸进自己肺里空气的质量?做梦吧哈哈。

三是向谁收钱?院士先生提出的“呼吸税”其实本质上是一种非常隐秘的人头税,也就是说,你生出来了就有税。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不管你是否赞成“西方普世价值观”(我不喜欢这个词,普世价值观不该有东西方之分),你都应该承认,生的权利是天赋人权,我不应该为生而付出任何代价,更没有道理对我的存在征税。

既然是人头税,我也不认为这笔钱会真正用到它声称的方面上。

在西方,哪个政客敢提出这种人头税就等于将自己的政治生命画上了句号。不能不说,神州之所谓神州,就是因为这的确是一个神奇的国度。

【2008大选】老大姐的最后挣扎

老大姐的凝望
老大姐的凝望,只不过好像快要哭了。

(图片来源:工党网站首页,合理使用)

新西兰选举最后一天,可以看得出来工党在明天结果宣布之前是不会放弃的。Helen Clark今天一天都在奥克兰,看上去的确是放弃了比较保守的乡村地区,转而保住城市地区票仓。另外一个消息说,海伦大姐把希望寄予那些还未决定的选民身上。毕竟工党如果能多抢2%,都有可能破局国家党。

相比之下钥匙先生在电视上看上去就显得轻松多了。

如果你家里有Sky,今天晚上8点在65频道(AltTV)有海伦大姐对年轻人的最后一次呼唤,不妨看看。

【2008大选】关于 … 竞选宣传

至少就我看来,政治本应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有些政客虽然没能力,但他们至少有娱乐选民的能力。政治不应该是那种搞得很严重,整天去问候人家老母的活动。

我比较关心竞选的宣传和广告之类的,这和我有些关系,而且今年的选举结果基本上已经定了,再关注也是那样,还不如看点搞笑的。

特别是随之而来的文化现象,包括恶搞(是的,国外也有此物,只是没有这个词),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先推荐美国The Late Show with David Letterman其中的一段”How many Sarah Palins can fit into a LensCrafters?“。国内观众需要一点英文水平,而且有点长,不过绝对恶搞。另外LensCrafters是美国的一家眼镜连锁店。

不过比起美国那种大规模的竞选,新西兰的选举相比之下就小得多了,没有那种大手笔把黄金时段电视全部买断的手笔。今天离选举只有6天的时间,而我还没看到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竞选广告,唯一的一个是工党(The Labour Party)的“两个john的故事”,(在下面)攻击国家党(The National Party)党魁John Key 言行前后不一,不可信任。

至于国家党的竞选策略,我甚至记不起来我是否看到过他们的电视广告?工党的有了,毛利党的也看见过,绿党那个像鬼一样的小孩我也记得,不过真想不起国家党在电视上做了什么?

至于广告牌方面,没有看见一个像国家党上次选举“红蓝广告牌”那种简单却令人印象深刻的宣传。记得当时这让很多blogger纷纷卷起袖子,制作自己版本的类似广告牌。

其实今年也有一个类似的,不过来自绿党(The Green Party)。绿党今年的广告牌使用了表现该党所代表的利益群体(环境,儿童,动物……)的大图片,加上大字,“Vote for me”(请为我投票),例如下面这个(来源):

投我一票
请投我一票

绿党为此开了一个网站,让人们用自己的图片制作类似的广告牌。网站的设计和易用度总的来说只是一般,一个上传功能,和一个把成品email朋友的功能。这个网站我没见他们在哪里宣传过,除了关注这个党消息的选民,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网站的存在。

新西兰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人口太少,也就意味着一个更小的市场去消费文化商品。以前电视一台有一个名为Facelift的政治讽刺节目,不过现在也没声音了。

而且本国非常缺乏一个网民再创作的平台,虽然有很多blog,但各自之间相对独立,缺乏一个成气候的大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就只好跟随国际潮流了。和其他国家以前的选举宣传一样,youtube第一次在新西兰的这次选举中占有了重要地位。电视一台通过youtube收集选举问题(不知道为什么第二次辩论却放弃了youtube),而网民的恶搞也主要是在这个平台上,例如对工党竞选广告的回应:“两个Helen的故事”,或者“两个Maurice的故事”(国家党交通事务发言人)。

嗯,这看上去好像挺有趣的,没准我以后每周发一篇类似的介绍(如果有空的话)。我当然没忘记没有写完的《一九八四》读后感,只是我现在实在没空去读书,预计从置顶blog的那个日期之后将会继续。

【2008大选】很有意思的一个测试

不过是给新西兰观众的……是一个政党倾向测试,分析哪个政党和你的政治观点最相近。我做了一次,感觉不错,不会给你一长串无聊的问题,而且出来的结果和我想象得差不多,只是各个政党之间的差距有些近(应该是因为问题太少) :

  1. The Green Party – 73%
  2. The Progressive Party – 73%
  3. The Labour Party – 72%
  4. The United Future Party – 70%
  5. New Zealand First Party – 62%
  6. The National Party – 55%
  7. The Act Party – 35%

我比较喜欢这个,非常详细,不仅仅是告诉你一个数字,它更分析你在每一个方面(经济,福利,卫生事务……)和各个政党的相似度,并且告诉你为什么,就像下面这样:

NZ political quiz
NZ political quiz

推荐一下,测试在这里,是英文的,但并不难,前提是你了解本地时事,知道那些问题在问什么。

【2008大选】民主,对我们来说太难了

先驱报(New Zealand Herald)今天有一篇很有趣的文章,是关于Botany选区的。这是主要媒体第一次对这个对华人意义重大的选区的民调。在街头的人100人随机调查中,结果不出意料,国家党的黄徐毓芳(Pansy Wong)获得了50%选民的支持,而紧随其后的工党候选人只有13%。

当然,只有100人的调查误差会有点大,但总的趋势是对的。前段时间一直上新闻的王小选(Kenneth Wang)只有不到8%的支持率。

这篇文章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很多亚洲移民不知道各个党派之间的区别,例如认为John Key是优先党(New Zealand First)的党魁,因为这个政党名和”National Party”一样是N打头的.而且还有一人准备投工党的原因是“不投工党,下届政府如果还是工党执政,移民部会据此拒绝我母亲的移民申请。”

所以为什么说胎教最重要半途所接收的观念肯定没有打从娘胎里出来就开始“唱爹亲娘亲不如”所受到影响的来得自然。

而奥克兰大学亚洲系的叶宋曼瑛(Manying Ip)副教授则认为,这是大陆移民对政府的一种恐惧,就算这些移民很多人本身是很聪明的人。”

7年前……

国内的blogger都放假了,新西兰国内似乎也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事情,再说说闲话吧。

前几天Google为了庆祝10周年纪念日,把自己保存至今的最早网页索引放到了网上。索引是2001年1月的,也就是说,你在这个窗口中的搜索,返回的结果和7年前看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虽然有很多网页已经不在了,但这个历史搜索引擎整合了Internet Archive,如果运气好的话,你还可以看到页面的存档。如果你不知道Internet Archive网站是干嘛的,请参考维基百科,是一个非营利项目,目标是索引,保存网络发展历史,储存了几乎所有搜索引擎蜘蛛可以到达的页面。

2001年其实已经很晚了,不知道为什么前面的索引没有保留,还是故意不拿出来。我相信我的读者很多人在那个时候已经在网上傲游了,所以现在再回去看,也不会像90后的网民一样对以前感到新奇。如果你还需要更早的存档,Internet Archive,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从95-96年就开始存档网络中的网页。

但Internet Archive有一个问题——它没有搜索功能,你必须知道你要找的网页的准确地址才能查询是否有相关存档,这也就是Google这个历史搜索的价值,输入关键词就行了。

随便想了几个词语搜索。姚明在那个时候已经很有名了,而易建联只是一名15岁的“新星”。OICQ那个时候刚刚改名QQ,而且没做什么恶;不过the Great Firewall of China的大名好像就这一年产生的,只是在中文世界“防火长城”这个词似乎还不是很普及。我记得当年我们都管它叫“防火墙”。

顺便再看看习接班人当时在干什么……

————-

如果你来自国内,放假之余看看视频轻松轻松吧。视频来自CBS的Late Show with David Letterman,你如果常常看该节目的话,也应该看过下面这段。我选这段放这里主要是因为理解它不需要任何英文能力……

【2008大选】要王还是要黄,这是个问题。

Botany/Howick选区似乎出了件小插曲。行动党The ACT Party的华人参选者王小选(Kenneth Wang)在选区里竖起了如此的广告牌:

Botany voters cant go wrong -  Vote Kenneth Wang, get Wang + Wong!
“投王一票,让王黄一起进议会!”

当然,不用多说,后面那个Wong指的是国家党National Party的议员黄徐毓芳(Pansy Wong)。

根据去年通过的选举财务法,类似于“选民请投XXX一票”的竞选广告,是要在广告中提到的这一方的同意下才可发布的。而根据黄的说法,王的这个广告也在暗地里为她做广告,因此威胁王小选撤掉广告,否则法庭上见。

理论上这是没错。选举财务法是有些讨厌,理论上我也要声明一下上面的图片来自王小选个人网页截图,不是广告牌本身,是为介绍事件本身而合理使用,不是竞选广告。不过没多少人看我的blog,所以也就无所谓了:)

不过黄徐毓芳还是过敏了点。王小选不是不分区议员,要在选区里投他一票,就肯定投不了黄徐毓芳的票,这样的话“这广告鼓励选民投黄一票”的逻辑就说不通了。另一方面,真正把黄徐毓芳送入议会的选票,不是因为她本人,而是因为她所在的党派。

不过我倒是同意黄的另外一个观点:“选民根据候选者的能力投票,而不是他们的皮肤颜色。”

——

另外先驱报的这新闻是Lincoln Tan写出的。不得不说,笔太毒了,当我看到下面这一段时,还是忍不住笑了出来:

Act candidate Kenneth Wang and his billboard, which he says offers a ‘two for the price of one’ deal for the Botany electorate

买一送一?议员原来是卖身的……

本博不含三聚氰胺,请放心访问

国家认证,放心食用。
国家认证,放心食用。

北京乳制品企业9月18日前生产的尚未出厂的乳制品,经检验合格后将统一加贴“未检出三聚氰胺”标识再上市。9月18日后生产的乳制品,消费者只需查验包装上的QS标志和生产日期即可放心购买。(9月25日 新华网 via 163.com

这是前几天的新闻,不过我一直没什么时间打字。今天想起这条新闻是因为这篇blog里的图标,也就是你在这里看到的。

想起来就可笑,所以我也搞笑一把。我相信牛奶里乱七八糟的东西绝对不止三聚氰胺一种,下回什么化学物质再闹出问题里,是不是又要贴一层标签?想起那一起又一起的毒食品的事件,我觉得要不了多久,中国人吃任何食品之前,要花上至少半小时揭开那一层层的标签。

另外不太相关的一件事是,最近这个blog的搜索引擎流量中多了几个类似于“三鹿事件 思想心得”之类的关键词——看上去我天朝已经在抗毒救婴战线上取得了全面胜利?

唉。

还有最后一天

也许明天就是世界末日?

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器(Large Hadron Collider,LHC)明天就要正式运作了。这是一个相当大并且很有名的项目,科学家希望通过这个对撞器对宇宙的起源,暗物质的具体性质等一些物理学的BOSS级问题形成一些基本的解答。我不懂物理,至于具体的技术细节,请参考维基百科

LHC之所以出名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有些人认为它是人类终极自杀武器,认为机器开动之后会产生奇异物质或者是黑洞,摧毁整个地球,甚至是整个宇宙。当然摧毁整个宇宙似乎和我们没太大关系,就算塌陷速度快于光速,吃掉整个宇宙都是多少亿年后的事情了(原子时,不是和光有关的那个时间)。

那么摧毁宇宙的事情会不会发生?我说过了,我物理很差,不知道。事实上没人可以百分之百肯定这种事情就不会发生,包括CERN的科学家们。

但任何一位严谨的科学家,都不敢对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拍着胸脯说“我百分之百保证”。对未知领域的预测是建立在现有知识的水平上的,不过总有0.00…%的几率,有人类未知的知识影响这个实验。

不过科学的严谨,到了人们的口中就完全变样了。我听到别人说的是,“XXX科学家也无法完全排除发生毁灭性事件的可能”。

我记得的另外一个例子是,O.J.辛普森的案子。控方使用了DNA证据,而“出现拥有相同DNA特征的一个人的几率是千万分之一还是多少(忘了具体数字)”。结果辩方反驳说,这就是说,美国三亿人口中就有三十个人有嫌疑——而且陪审团还采信了这种观点。

总归来说还是科学素养的问题。感谢变态的数学和科学教育,中国人在这方面不知道比洋人强多少倍。

至于明天是不是世界末日,我个人估计不太可能。我还是相信科学家的,除非那一群科学家都不想活了。如果明天我们统统完蛋了,那也不错,俺有点困,可以好好睡一觉,不用交论文了,哈哈。

如果不幸真的发生了,地球也不会在瞬间毁灭。因为产生的是微型黑洞,它的膨胀需要一点时间。所以你至少可以肯定,你可以活着看见黑洞的模样——朝闻道,夕死可矣:)

不好吃的鸡蛋

没什么时间写,破一次例,转一篇吧。

一些人在对待批评的时候常常出现一种“有本事你来做啊!你都没做过凭什么评价别人”这类很奇怪的逻辑。这到不仅仅是限于政治方面的话题,番茄花园被抓的时候也有很多人这样反驳叫好者。

我相信我这里的读者中没有坚持这种观点的人,就不费篇幅解释这种逻辑为什么是错误的了。

很多人常常用鸡蛋来反驳这种逻辑,“是不是要自己下几个鸡蛋出来才有权利评价鸡蛋的口味?”。今天我看到,有网民已经将其演绎了,有点意思,转载一下。我不知道原作者是谁(QQ群里转的),所以无法署名,抱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