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政治工具的移民

假期间对时事毫无兴趣,但好天气实在是太短暂。

虽然比不上遍地是牛马的卷国,新西兰人的平均年工作时长以及劳动参与率在OECD 国家中其实都算前列,尤其是考虑到劳动参与率甚至高过了没有法定年假以及生育假的某灯塔国,怎么看怎么都不像“福利养懒人”。按最高学历来算的话,受教育程度也至少在OECD 平均水平

我一直觉得新西兰有那么一点像增强版的菲律宾人力资源输出,输出人才的学历和技术普遍较高。在海外,新西兰人反而是以勤劳著称。 虽然常把这叫做brain drain ,但我觉得本质上不是坏事,国民在海外的人脉资源,以及对国家形象的影响都是正面资产。

但从岛国的餐馆小老板,到美帝的H1B雇主,商人说自己国家的人懒,必须要移民,大概是一个西方国家的普遍现象。在体量小的新西兰,这个问题的原因不难理解——  一紧缩移民政策,平均工资就上涨。而制造业协会认为失业率在5%是“正常水平”,而达到这个目标的最简单手段自然是增加劳动市场的竞争,也就是引进更多移民。

如果是一个代表商业利益的政党,在这件事上普遍都需要演一下戏,说一套做一套,不然那些红脖们哪怕智商再怎么不足,也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就新西兰国内来说 —— Luxon 无论是在选举前还是选举后,都在持续地 shitttalk 新西兰劳工阶层。虽然就我日常经验来看,”very negative, wet, whiney, inward-looking” 这些词形容岛国的小商人阶级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但’Bottom feeders’ 依然还要投他们一票,确实是新鲜事。不管是通过culture war 转移注意力,还是用谎言说服他们,根源是选举策略的根本改变。在过去,选举是不同政策之间的较量,而现在,选举的主要手段说服选民不要投对手一票,不然就是世界末日。而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选民真正地比较和考虑各种政策,发现改变“现状”还有另一个可能结果——变得更糟。

美帝的事情虽然娱乐效果强太多,本质上其实也是一样的。投了救世主一票,然后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当然作为移民,完全支持每人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不应该和某些岛国人一样,自己上位了就成了ladder puller。但是于此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就和其他人群分类 ——比如“毛利人“, ”懒人“一样,自己也很容易成为政治工具。无论是从压低工资的角度,还是颁发居留权本身,移民本质上是政府对雇主的补助。而就和其他涉及利益输送的公共政策一样,这并不必然会保证移民对社会的总体影响是正面的,毕竟投资医院和基建都是要钱的。

而当民意转向时,要是民主制度出了问题,民意撼动不了政客,那就只能祝好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