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必须和经济脱钩”

从来没有意料到任何一个新西兰红蓝两队的政客,可以公开说出这样的话

“We’ve got to decouple the idea that the economy is linked to house price growth. It’s not.”

“Destroying the idea that the New Zealand economy should just be based on house price growth is a fundamental formula this government is trying to embed into the New Zealand psyche and also into the arteries of the economy.”

虽然是众所周知的问题根源,但由于利益关系太深,从Key 到 Ardern,也就只敢说控制房价上涨幅度而已,完全没有意料到一个国家党籍部长敢公开宣布房价和经济脱钩—— 我的第一个反应大概是奥克兰的炒房客知道这个发言吗,毕竟他们都知道这个国家除了炒房就没别的事干了,必须且只能炒房。

不过认真说,虽然这些话我是完全同意,但是说和做是两回事。而我是实在看不出,现在政府的各种政策有哪一点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制定的。如果要cynical 一点,这更像是先看到现状,然后修改自己口中的目标,使其符合这个现状。更何况所有决策都需要内阁决定,一个人的观点完全可以被这个过程否定。

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把这当作真心话或是政客的现实需要来看,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现政府对未来房价上涨没有任何信心。大概是下次中介说“再不买就来不及了”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奥克兰的政治倾向

一系列挺有意思的民调 —— 奥克兰人对现政府,包括Luxon的态度远好于全国其他地方,支持率的差别甚至有20%

新西兰的“左右”正在重新站队,这个倾向至少两三届选举前就已经开始显现了。从上届国家党政府开始,除了2020年的特殊情况,红队就从来没有真正赢过奥克兰。在此之前,蓝队的总理在乡村地区更不受欢迎,完全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今天的农场主们当然还会继续给蓝队或者黄队投票,但作为乡民之一,个人看法是这完全是不考虑其实际政策,纯粹惯性使然而已。

至于为什么,大概大家都不太好意思把移民这个词说出来。当然作为其中一份子,我说几句个人看法应该还是没问题的。

最大的问题是移民并没有足够的动机关心新西兰的未来,或者把这个国家的未来和自己的利益联系在一起。需要明确的是,这不是怪罪移民群体,完全是现有政策组合的结果。永久居留没有时限,而且随时可以去澳大利亚。本地人都知道跑路,而对本来就有海外联系的移民来说,潜在的后路实在是太多了。

归根结底无非就是被说烂的问题,过去三十年来,岛国的经济增长来源无非就是进口更多资金和吃饭的嘴巴,提升经济总量的同时炒房,无论左右政策都超不过这个范围。这个惯性如此之强,在奥克兰路上随便捉个炒房客,大致都会理直气壮地说,不炒房这个国家还能干嘛?

如果拿到身份,或者捞一笔就跑是每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最优选项,那对公共医疗以及教育的投资,这些短期内看不到结果的政策选项真的重要吗?相反地,政府服务私有化,减税,尽可能地在跑路前多捞,则必然是需要支持的政策。如果有足够多人持类似看法,政客自然也会满足他们的需求。政策的恶性自循环就这么开始了。

岛国左右都说要学习和追赶澳大利亚,但是有几个政策是绝对不可以学的 ——Fair Pay / Modern Awards 算是一个,怎么可以搞社会主义威胁雇主的自由呢。另一个就是不可以学澳洲的人口政策 —— 人口规划不仅是社会主义, 而且是只有共产党才会做的事。

永久居民的选举权问题也是一个偶尔被提及,但通常迅速被掩埋的问题。2023年的独立报告推荐如果一个人在海外获得永久居民身份,则需要在本国居住三年,也就是一个选举周期后,才能获得投票权。个人觉得是非常合理的限制,避免政客为了自己的短期政治利益进口选民,但就和上两个政策一样,早就没影了。

Explainer:新西兰房产的政府估价和地税

以前有一篇blog 很简单地说了下地税是什么,和一些党要求的土地税有什么区别。这看似非常无聊的自言自语,不小心通过搜索引擎成为访问量最高的内容之一,其中内容也被拆来拆去出现在不同地方。

而这次趁着奥克兰新政府估价的发布,重新更新一篇,为匮乏的中文互联网增加点营养。

个人判断岛国各路天朝裔房产砖家究竟有多么砖业,最简单快速的方式就是看他们怎么看待地税(rates)和政府估价( rating valuations)。一旦说出“房价涨政府可以多收地税,政府不可能让房价跌”之类的话,就知道可以不用浪费时间了。

简单来说,政府估价只用来决定如何分摊地税。比如说,预算决定征收一亿地税,而该地区的房产价值总额也是一亿,房产估价中每一块钱就会摊到对应的一块钱地税。如果喜闻乐见的房价翻倍发生了,那么就是每两块钱估值对应一块钱地税,每个纳税人交的钱,以及政府税收总额并不会变。

而究竟要收多少钱是通过Annual Plan决定的,就是那个政府每年吃力用各种语言征求大家意见,但砖家们都不知道那是什么,或者觉得政府在走过场的那个程序。

从此不难看出,估价得出的那个数字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对整个地区估价的methodology 一致,哪怕对每个人的房价都估高或者低了,只要偏差的比例一致,并不影响税负的公平性。实际情况比这复杂很多,但上一篇blog已经大概说过了。

也就是说,政府估价本来就不是为了获得准确的房产实际价格。而估价公司显然不可能,也并没有登门拜访每一栋房产,不可能知道房产里的装修多么高档。但估价公司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的资料可以知道房子和地面积多大,什么年代修的,材料水平如何,最近有没有申请建筑许可,翻新或者增加设施之类的。通过GIS 也可以得出大致地势,是否有景色等潜在影响价值的地理因素。

基于这些因素,加上近年来的销售记录,就能大概将地区内的房产归类,并且通过模型得出大致价格。当然和地税一样,实际情况要复杂很多,我也并不知道QV 等估价公司的模型具体细节。但无论如何,大原则无法背离 Rating Valuations Rules 以及Rating Valuations Act 1998

除了提供估价服务的公司之外,给岛国人提供虚拟数字娱乐游戏,哦不,即时房产估价的各种网站,例如homes.co.nz 或者trademe property,数据来源其实都是同一个,例如下面这个例子:

不过如果没有登门拜访,政府,或者估价公司怎么可能知道房产的”condition”?依然是靠推断,通过房产年龄,建造材料,以及该地区最近销售的类似房产可以大致得出同类房产的维护水平。大面积估价时,有时候也确实会派人开车在整个街区逛一圈。

其实政府估价本来就不包含建筑本身的价值。虽然项目中有一个“improvement value“, 但这实际上是个非常简单的算术题,仅仅是用估计的房产总价值(capital value)减去土地价值(land value) 得到的数字而已。

对大面积估价来说,建筑价值本身并不重要。毕竟市场上通常只交易土地或者土地+建筑,如果只有建筑但没地方放,也就和地税没什么关系了。虽然有时候这可能导致奥克兰的各种百万豪宅中,理论上的建筑价值 improvement value 只有几万块钱而已,这也并非偏离现实,毕竟炒房炒的就是地皮,房子本身是贬值的。在奥克兰炒房最疯狂的时期,占地面积大的老房子,有没有房子本身的价格差距也确实不大。

但是land / capital value 的区别可以实实在在地影响地税 。 Local Government (Rating) Act 2002 允许地方政府选择两个估价中的任意一个作为地税计算基础。在奥克兰使用capital value ,但有些时候使用land value 更加合理 —— 比如说regional council 主要负责自然保护和灾害风险管理,修个防洪堤坝可以让每个人获益,而这和他们的土地上有没有房产并无太大关系。

这些奇奇怪怪的知识还有很多,无法一一尽数。不过这些话题背后的法律以及原则在网上其实都是搜索便知,甚至都不需要多少时间阅读,理解的障碍几乎为零。那么为什么“房价涨政府可以多收地税,政府不可能让房价跌”这种说法还能如此广泛传播?

就说一个例子好了,这两天不小心听到岛国房产传媒集团NZME 的Shittalk ZB,其中的当家花旦在告诉大家放宽心,新的capital value 和房价无关。不仅在广播里,网上各种专家也纷纷出动复述同样一件事 —— 而过去十几年每次估价上升时,有没有砖家主动说过这事?

Exactly.

近况

有一会儿没碰这里了,不过当然是有原因的 ——两个噩耗,一个是我被升职了,涉及了更多人力管理的事情,需要耗费的心力成倍增加。而另一个人即将被裁员,最终还是为减轻炒房客负担添砖加瓦,付出了我们的那部分。

就裁员来说,新西兰至少还有几个比较好的地方。裁员之前需要至少假装一下征求并考虑员工意见,但实际上是给员工提供了缓冲期。工会集体合同中对裁员的补偿条件也还行,可以拿到三四个月的工资。

但小地方一直都有一个明显的问题,一旦自己的职位遇到问题,市场太小,很难立刻找到同样专业的替代工作。对年轻人来说,就必然需要考虑搬家寻找机会。而如果无论如何都要搬家,那干嘛不在自己的羁绊越来越多之前,直接搬去机会和工资都更多的对岸对我们来说,一个人的工资足够覆盖生活成本,无需改变生活方式,所以不是什么太大压力。但另一方面,有房有工作,扎根之后再说搬走就是一件很难的事了。

这件事之后考虑的一个选项是继续学习。有补偿金且生活无压力,这段时间去读个免费的certificate 之类,看准机会转行也不是坏事。但小地方的另一个问题是没有大学。本地的理工学院,和网上函授有不少免费课程,但毕竟选项还是有限。

我们也考虑过随便找个工作先做着,但没有门槛,无需体力的工作随便一个都是上百号人申请。相信自己能脱颖而出,得需要多么强大的自信。

所以大家都往澳洲跑,确实是相当自然的事情。

在我这方面则完全相反。我原本的职位需要找人替代,现在广告现在打出去三个多星期了,总共收到了三份申请,无一人合适。虽然是一个不太常见的专业,但这个结果还是有点出乎意料。 六位数工资、远比奥克兰低的生活和通勤成本,加上岛国的经济专家党不断鼓励大家向社会“输送人才”,最后只能得到这个结果,传说中的移民大军连影子都没见着 —— 看来确实大家都润澳,新的平衡马上就要实现了。

就体验方面,之前我是非常期待Karen 要求manager 出来对话,因为我可以顺理成章的麻烦事推给老板。而现在忽然意识到,我再也没法把事情推走了。而这些年来日常面对的乡民们,”I’ve done my own research” 或者“你等着瞧,(某某MAGA 政客)会帮我声张正义”的浓度显著上升。久了实在是容易厌倦,怕是我都要心生润澳的想法 —— 当然区别是,我知道对面不是天堂,有时候情况还更糟糕。

不过生活还是就此陷入了不确定性,未来该何去何从,在没有答案之前,实在是难以安下心来。

国家党可能让每个年轻人损失$35k

今天的新闻说,岛国的英语文学专业财政部长不排除修改 KiwiSaver,有可能会限制或取消政府每年 $521 的补贴。好奇之下算了一下 napkin math,如果彻底取消,假设平均每年 2.5% 的通胀率,6% 的投资回报率。一个从 20 岁开始工作的年轻人,到 65 岁退休时,退休账户会少大约 $36,000。

按照岛媒的尿性,这个标题党毫无问题。不过由于是正确的党,所以岛媒应该不会这么干吧。

单从这个政策来看,我其实感觉无所谓。虽然它通过保底回报鼓励大家储蓄,从而减轻未来的财政压力,但它也涉及一个最基础的公平性问题:如果政府纳税人花钱补贴一个储蓄计划,那为什么不补贴其他计划——比如 KiwiSaver 服务商通常也有非 KiwiSaver 的版本?而对于没钱给退休储蓄账户存钱的人来说,等于错过了三万块钱。

但公共财政决策的基础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取舍问题。需要花钱的地方无限多,每个人都能解释为什么他们想看到的公共投资有多么重要,而且理由通常都很合理。但除非是资源无限的共产主义社会,就必须要有取舍和优先级排序。

比如说,如果砍掉政府这项补贴,在不考虑未来潜在成本的情况下,每年可以节省约 $1.1B。但这不是可以省下这笔钱的唯一方法,例如:对现有的新西兰退休金进行资产/收入测试;或者取消对炒房客的减税。这两个选项都可能节省相近,甚至更多的财政支出。

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选谁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但我对炒房客的减税持高度怀疑态度——哪怕这种减税真的能保证房租稳定(虽然并不能),本质上还是把租客交的税转交给了房东,而这笔钱本可以用于医疗、教育或退休储蓄等其他方面。当然,按照经济专家党的逻辑,这叫“给大家省钱”。

如果经济专家党真的有什么所谓减少浪费,用更少的钱达到同样目标的妙方,其实我是相当愿意支持的。但就像美帝那个版本一样,并不可能有。过去 20 年的历史经验一直是,所谓省下来的“浪费”,实际上只是把成本转嫁给了未来、他人,或者以其他方式重新收回来而已,然后同时还会高喊,不要债留子孙。

如果他们真敢这么干,本来就比不上澳洲的退休储蓄又减少了一点吸引力,再增加了一个润澳的理由。

这个南太平洋岛国的名字

平时偶尔想起来,就会跑去看看Media Council 的各种裁决。这个娱乐项目大致可以等同于观察岛国的MAGA行动党选民最近的两分钟仇恨对象都有些什么 。大部分投诉毫无意义,纯粹浪费时间,但民主社会里又不得不认真对待他们并付出相应成本。

回顾放假错过的内容时,看到了一个非常meta 的投诉。简单来说 Stuff 的主编写了篇专栏,表示最近对使用“aotearoa” 这个词的投诉增加了。

这是岛国版MAGA 长期的仇恨点了,不是什么新问题。但这篇文章非常聪明地引用了目标群体的偶像,行动MAGA党党魁的发言:

“There’s a Māori word for New Zealand, there’s obviously New Zealand. The Māori word Aotearoa is on our money, and it’s on our passport, so I would just make the argument that while I prefer to use New Zealand, I’m not here to stop other people using Aotearoa.”

然后这篇文章就又因为同样的原因被投诉了

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很简单。如果在岛国街上随机拉个路人问England, Britain, Great Britain, United Kingdom 的区别是什么,他们能答对嘛?当然这并不妨碍在日常生活,甚至媒体中混用这些词来代表英国。

而Aotearoa 这个词本质上就只有一个问题 —— 它是毛利语,不是英语(虽然技术上我认为这个词是已经进入新西兰英语的英语词汇,但这是题外话了)。 剩下的就是老生常谈了,说多了就会伤害他们的感情。

而在媒体之外,日常生活中对国家的称呼就更没有什么争辩的意义了,爱叫什么叫什么,这是各人自由。我喊天朝或者岛国之类的早就成习惯了,也没有人假装不知道这些地方在哪儿 —— 虽然我非常刻意地区分天朝和中国两个词之间的区别。

这群人中最近新产生的一个说法是,我反对不是因为这个词是毛利语,而是错误的毛利语,正确的词是”Nu Tireni”。这大概就是“天朝”与“中国”之间的区别,让他们理解英语音译和本土词汇之间细微的政治意味差别,确实要求太高了点。

而在天朝墙内,更新迭代的速度之快,“东大”之类的词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无论我喜不喜欢这些词,我没有必要假装我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谁要是闲得在网上每篇帖子下面挨个去纠正这是中国,不是天朝,兔子,东大,或者一万个名字中的任意一个,大概率会被看作神经病—— 但在岛国,真的就不乏这种人。

这说来说去还是和其他事一样,有了这些仇恨对象之后,政客真正在做的事就没人关心了。

国家党:应该继续提高最低工资

在岛国执政党的facebook 上看到了这样一个贴子,向目标选民(boomers)宣传自己在退休金上的德政。

至于这和最低工资有什么关系 —— 如果对新西兰政治有半点常识,都知道这德政和懂经济党的专业理财团队并没有多大关联。现行法律将退休金额度与社会平均工资绑定并每年调整,例如一对夫妻的退休金不能低于税后平均工资的66%。在修改法律之前,无论对哪个执政党,这都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这大概就和降通胀或者打击犯罪一样,与其感谢岛国执政党,也许更应该感谢时间的流逝。但是facebook 嘛,下面的回复毫不意外地都是国家党好,毛利人坏,左派坏。

不过要我理解的话,这明显是国家党是认为社会最低工资还不够高。毕竟涨退休金的首要条件就是涨平均工资,而涨平均工资的首要条件就是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 —— 高收入者并不依赖工资。就是不知道把这段话翻译给国家党的另一批主要选民,岛国的小商人们,会是个什么反应。

一个相关问题是,新西兰福利系统中只有退休金是与平均工资挂钩的。虽然这个比例比起半个世纪前少了很多(80%的税前工资),但至少保证了boomer 们的收入不落后太多。

但所有其他社会补助,包括失业和残疾补助,都是和通胀挂钩。工资增长速度通常快于通胀,也就是说依靠生活福利生活的人在过去40年间越来越落后于社会平均水平。

上一个工党政府曾经修改法律,把所有福利与平均工资绑定,试图扭转这一趋势。然后就发生了疫情后的通胀,导致通胀速度超过工资涨幅。“乱花钱”的工党一不小心就省下了几个百分点的福利支出增幅

现在的国家党政府上台之后,这个修法被回退至最初版本。有了疫情后的特殊情况,给出的理由当然就是比起虚伪的左派,我们才是关心社会底层。和通胀绑定,他们拿到的钱多一些。

不过如果这真的如他们所说是一件能多拿钱的好事,他们又明显忘了boomer 们的退休金,没有把退休金也和通胀绑定。现在在facebook 上感恩戴德的boomer 们不知道对这又这么看。

政客要做到前后言论一致,这实在是太难。

强制第三者责任险

今天看到一个岛媒新闻。简单来说,一个记者的车被撞了,记者自己调查找出肇事者,最后评论说强制第三险多么重要:

The Kiwi broadcaster told the Herald the ordeal has highlighted just how much New Zealanders need better insurance protections to feel safe and drive confidently on the roads.

While it’s a legal requirement in countries like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Kingdom, New Zealand has never made vehicle insurance compulsory, largely as ACC covers the injury-related side of costs.

Shrimpton explained how third party insurance is compulsory in Australia for all registered vehicles to ensure both sides are protected and time isn’t wasted.

美英的政策不知道,但这段话里至少就有两个错误。岛国乡民看到“第三责任险”,下意识地认为这一定和新西兰语境中的保险一样,会保汽车和财产损失。直到润到澳大利亚之后才发现强制的第三险只保人身伤害

新西兰其实从1928年起就有强制第三险,所以岛媒的这句话也是错的。只不过和澳洲一样,这个强制第三险一直都只保人身伤害,而设立ACC 之后这个保险自然就是多余的了,随之被取消 —— 但ACC 本身也是保险,而且也是强制的。也正因为已经有全民的人身伤害险,商业第三险自然只保财产损失。

两个国家都从来没有强制要求过保财产损失的第三险。虽然个人觉得有这个需要,但现政府是那种为了”efficiency” 可以降低驾照考试要求的逻辑,他们真的会增加每个人都能看到和体会到的汽车持有成本嘛。

当然,另一个题外话是直接对比两国油价并不是apple to apple,除了养路费的区别之外,一个把保险摊在油价里,一个是必须单独交的项目。在人人讨论润澳的背景下,这是个岛国乡民对油价的一个普遍且重大误解。但是看到所谓岛国第一大媒体犯同样的错误还是挺喜剧的。哪怕排除政治观点,都不应该不假思索地轻易相信岛媒,哪怕是这种邻居人人皆知的常识。

新闻登出之后把这几段话悄悄删掉了,但是其他网站没有更新。

天朝见闻

前几个星期在天朝逛了逛,所以这里中断了一阵子。在天朝并无任何人脉或者经济联系,只是像游客一样挤地铁,吃小馆子,路上到处瞎逛而已。所以不可能有啥深刻见解,或者知道什么独家内幕。

在墙外,通常都是在批评的语境下看到各种天朝小视频视频的片段,加上岛国乡下的街上没有第二个人在看这些,会容易让人觉得这些玩意儿有多蠢,谁会看只有两句话,真实性为零的东西看上瘾。不过到天朝才能意识到这东西到处都是,每个人的手指过十几秒就划一次,外放的内容都是听着想笑的那种。

在墙外另一个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那么多人翻墙之后,选择看youtube 上的说书匠或者听床师,哪怕稍微往前翻一会儿这些人的记录,都知道毫无可信度。在天朝得到的一个解释是生活在政治抑郁的环境中,精神慰籍是必不可少的,哪怕心底里知道那些听床言论不可能是真的。而他们最不需要的是,是像我这种人伸长脖子对他们fact-check ,或者跟他们说目标正确做法错误的话,屠龙者也会变成恶龙。

所以虽然消费者完全不同,但墙内墙外的小视频看上去似乎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大家都需要逃避现实的工具。毕竟不高兴了,别说街上吼两声,网上说两句话的风险都越来越大了。

海外天朝人总会有一种祖国物价便宜,生活富足的距离美。但哪怕以岛国物价的眼光逛店,有时候也实在是没觉得商品便宜到哪里去,至少没到值得跨洋背回家,放弃保修等权利的程度。有时候都会觉得同等质量的前提下, Farmers 或者Kathmandu打折时的价格似乎也还行。

作为乡民,第一个考察的当然是水果。岛国前年首次进口越南的柚子,乡民纷纷表示$10 太贵了,去天朝才发现国产同类品没上市的时候,也就确实这价。国内产的草莓,蓝莓之类的价钱类似,还一直觉得味道不太对劲。有对比之后,再逛黄超市似乎就没那么舍不得了。

天朝人的衣装也有点奇怪。海外天朝人永远是街上衣着最土的那一组,这个都知道。但除此之外,哪怕气温30度,别人的衣着永远都比我们多两层,再加上背着游客传统的背包,走在街上着实过于显眼。

传说中的经济萧条似乎是没怎么见到。非天朝节假日非周末,旅游景点,步行商业街这种地方依然是扎堆的人。但是看人流来判断经济并不准确,哪怕在岛国都知道,经济衰退影响最大的是底层人民,但在之外,能赚到大钱的人依然不会少。在天朝更是如此。

经过浦东机场时还是和各种海外观察家一样,拍了几张空荡荡的照片。听到一个说法是机场太大了,显得空而已。不过另一方面是看机场内免税店,人流完全比不上香港,悉尼,甚至奥克兰。如果这里都没什么顾客的话,那就有点奇怪了。

去各种地方的“预约”,或者餐馆的排队,看上去更像是把票务管理外包出去,减少成本的做法而已。如果需要天朝手机号或者身份证号之一,就会成功把我拒之门外,而这样的情况似乎还不少。外国人见得多的地方可能会有窗口,小馆子就真没有办法。

回乡后,办公室的同事们看照片听见闻,每个人都非常感兴趣,但我也知道他们是不会去的。想去亚洲国家的话,正常、现代的点的有日本韩国台湾,想要便宜,晒太阳的海滩的话,东南亚随便选。天朝人说起来都是五千年历史世界第……四,但现实生活中,对这感兴趣到有动力战胜各种困难的外宾,着实不多。

新西兰的暴力犯罪率 – 更新

自从上次岛国政府引用Twitter 匿名用户的暴力犯罪“统计数据”以来,这事又有了新发展。司法部长表示暴力犯罪率在上一季度大幅下跌,提前4年实现了政府设定的KPI

简单重复一下之前的blog。暴力犯罪率有着明确的定义,但来源不是警方统计,而是单独的crime and victims survey。这个调查基于滚动民调,询问受访者过去一年来是否经历过犯罪。每个季度的报告使用过去一年的民调结果,也就是说结果涵盖了过去两年的犯罪率。司法部明确提醒说不能直接比较季度间结果,因为两个季度间使用的民调数据大部分都是一样的。

这一重大好消息基于截至今年2月的季度报告。相比于去年三月的报告,暴力犯罪的受害者从215k 大幅下降至157k

至于大幅下跌的原因,政府自然会说全靠严打犯罪党治理有方,而司法部长给出了三个原因:恢复三振法案,严打帮派法律以及禁止用legal aid 支付被告人的cultural report。

当然了解了这些法案和调查的背景,翻译和扩充一下司法部长的说法,大概就是过去三个月的抢劫,性侵犯,家庭暴力和人身攻击犯罪率大幅下降,拉底了过去2年的数据。而这全是因为:

三振法震慑犯罪分子(虽然法案要今年6月才生效)
去年11月禁止了帮派标志
限制被告使用legal aid

当然谁信这个是个人自由,但至少我觉得,读起来都觉得有些好笑。

个人看法是,一年前报告中的犯罪率,也就是2022年-2024年的犯罪率是这几年的最高峰,一年后当时的民调数据,也就是2023年的暴力犯罪开始被排除在数据之外。这要么归功于时间的流逝,要么归功于工党最后一年治理有方?毕竟现在的数据涵盖了2023年2月 - 2025年2月,其中大部分时间还是工党在执政。

至于现政府是否知道自己在曲解数据,我想应该是知道的。台面上承认数据波动幅度大,也就是暗示之后可能还会上升,但真正值得提的是这句话:

“It’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is survey covers a 24-month period, so we will continue to see the results of Labour’s soft on crime approach filter through at points.”

意思大概就是说随着时间流逝,工党执政时期的犯罪率在数据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如果之后数字上升,请责怪工党,不是我们的问题。